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

辨明真理、認真遵行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topic:follow_christ:20250308090000

《跟隨基督》系列 3:「拾穗」在舊約聖經中的分析:施捨拾穗暖寒門,溫情尊嚴潤心魂

作者:WCM; 初稿日期:20250306。

前言

「拾穗」(gleaning)在聖經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特別是在舊約中,與救濟貧窮人、社會公義及神的憐憫密切相關。

本文將分析舊約聖經中有關「拾穗」的重要經文及例子,並探討其意義、實施要點。

舊約聖經提供了許多關於幫助和救濟他人的指導,並強調以尊重、愛心和智慧的方式進行,以維護受助者的尊嚴。

本文試圖藉由經文的分析,找出如何幫助人、救濟人的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並且特別關注於受助者的心理與情感需求,以避免適得其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一、(利 19:9-10)收穫時不可收盡,要供人拾穗

《和合本》(利 19:9-10)

  • Lev 19:9 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
  • Lev 19:10 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 雅威你們的 神。

《雅威本》(利 19:9-10)

  • Lev 19:9 而當你們收割你們地的收獲時,你不可全然耗盡收割你田地的邊緣,且你收獲的遺漏不可收集。
  • Lev 19:10 且你的葡萄園不可嚴厲對待[意:如待奴隸般虐待、凌辱,去剝削其價值],且你葡萄園落果的不可收聚,你要遺留給那窮人和那寄居者。我、雅威、你的神。

《和合本》譯文「不可割盡田角」,有明顯矛盾不合理之處!

田地並非都有「田角」,若無「田角」,何來「不可割盡」一說?此種規定並不完善,但這是失真的《和合本》譯文所造成,原文為「你不可全然耗盡收割你田地的邊緣」,便沒有漏洞缺陷。

詳細探討內容請見專著:(利 19:9-10)《和合本》譯文失真:「田角」或「田邊」之探討、律法被誣衊,神被抹黑

意義

1、律法指導人行善,律法教導如何愛人

這是摩西律法的一部分,規定以色列人在收割時,要留下田地的邊緣(不限於田角),並且對於掉落的穀物或果子,要遺留給貧窮人和寄居者來拾取。這不僅是經濟上救濟的措施,也是神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充分體現出「律法中包含著愛」,律法指導人如何行善,愛與律法是相容的,而不是對立的。

2、律法維護社會公義

拾穗制度確保財富不完全集中於地主手中,給予貧窮人參與勞動的機會,從而維持生存。

3、律法維護受助者的尊嚴

拾穗律法並未要求地主事先調查窮人的經濟狀況,而是直接提供機會讓有需要者自行拾取。

這種方式尊重受助者的自主性,讓他們通過勞動獲得幫助,而非被動接受審查。

由於受助者不是被動接受施捨,而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拾穗,保留自尊。

這表明救助不應以繁瑣的條件為前提,而是以簡單、開放的方式進行,避免傷害受助者的自尊。

這種制度允許窮人通過自己的勞動拾取食物,而不是直接接受施捨。這種方式不僅滿足物質需求,還讓他們保留自尊,避免因接受救濟而感到羞恥。

實際應用「以工代賑」:於現代可類比為提供窮人工作機會,而非單純救濟,讓有需要者參與其中,這種作法,可稱作「以工代賑」的救濟模式。

二、(利 23:22)類似經文

《和合本》

  • Lev 23:22 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 雅威你們的 神。

《雅威本》

  • |Lev 23:22 |且當你們收割你們地的莊稼時,你不可全然耗盡收割你田地的邊緣,在你收割時,且你莊稼的遺漏你不可收集,你要留下它們給那窮人與那寄居者。我雅威、你們的神。』」||

與節期相關的收割規定

這段經文出現在節期規定的章節中,與五旬節(收穫初熟莊稼)相關,重申拾穗的律法,並表明恩典出於雅威神。

意義

本段意義類似於前段〈一、(利 19:9-10)收穫時不可收盡,要供人拾穗〉的意義,請參考該處說明。

三、(利 25:3-6, 10-11)安息年、禧年的收割規定

《和合本》

  • Lev 25:3 六年要耕種田地、也要修理葡萄園、收藏地的出產。
  • Lev 25:4 第七年地要守聖安息、就是向 雅威守的安息、不可耕種田地、也不可修理葡萄園。[參出23,守安息年。這需要極大的信心。]
  • Lev 25:5 遺落自長的莊稼、不可收割、沒有修理的葡萄樹、也不可摘取葡萄.這年、地要守聖安息。
  • Lev 25:6 地在安息年所出的、要給你和你的僕人、婢女、雇工人、並寄居的外人當食物。
  • Lev 25:7 這年的土產也要給你的牲畜和你地上的走獸當食物。
  • ⋯⋯
  • Lev 25:10 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
  • Lev 25:11 第五十年要作為你們的禧年.這年不可耕種、地中自長的、不可收割.沒有修理的葡萄樹、也不可摘取葡萄。

《雅威本》

  • |Lev 25:3 |六年你要撒種你的田地,且六年你要修理你的葡萄園,且你要收取它的出產。||
  • |Lev 25:4 |然而在第七年,它成為安息的安息日給那地,是安息歸雅威,你的田地不可撒種,且你的葡萄園不可修整。||
  • |Lev 25:5 |你的莊稼自長的,你不可收割,且你未經修剪的葡萄,你不可採收,一年要成為安歇給這地。||
  • |Lev 25:6 |而那地的安息要對於你們成為食物,給你和你的奴僕、你的婢女、你的雇工、和寄居在你那裏的你的寄居者。||
  • |Lev 25:7 |且給你的牲畜和你的活物,就是在你的地中的,它所有的出產要成為吃食。||
  • ⋯⋯
  • |Lev 25:10 |且你們要聖別那第五十年,一整年,且要宣告自由在那地上,給你一切的居民;它是公羊角〔一般音譯:禧年;LXX譯:釋放 G859〕,它要成為屬你們的;且你們各人要恢復他的產業,且各人要回復到他的宗族。||
  • |Lev 25:11 |它是公羊角,那第五十年,一整年,要成為屬你們的,你們不可撒種,也不可收割它自長的,也不可採收它未經修剪的(果樹)。||

地要安息,地中自長的要給人與動物作食物

  • 一方面是給土地安息,即田地不可撒種,且葡萄園不可修整;
  • 另一方面是,地所生產的,要給你和弱勢的人(你的僕人、婢女、雇工人、寄居者),及牲畜和動物作為食物。

意義

擴大範圍:時間為一整年,對象擴大到所有弱勢的人,也包括牲畜和動物。

本段其餘意義類似於前段〈一、(利 19:9-10)收穫時不可收盡,要供人拾穗〉的意義,請參考該處說明。

四、(申 24:19-22)申命記的收割規定

《和合本》

  • Deu 24:19 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這樣、 雅威你 神必在你手裏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
  • Deu 24:20 你打橄欖樹、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
  • Deu 24:21 你摘葡萄園的葡萄、所剩下的不可再摘、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
  • Deu 24:22 你也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所以我吩咐你這樣行。

《雅威本》

  • |Deu 24:19 |當你在田間收割你的莊稼,而你遺漏禾捆在田間,不可回去取它,那是給寄居者、孤兒、寡婦的,好叫雅威你的神在你手中的所有工作上賜福你。||
  • |Deu 24:20 |當你打橄欖樹,不可在你之後繼續尋索樹枝,那是給寄居者、孤兒、寡婦的。||
  • |Deu 24:21 |當你摘取你的葡萄園,不可在你之後繼續拾取(剩下的),那是給寄居者、孤兒、寡婦的。||
  • |Deu 24:22 |且你要記念:「在埃及地你曾是奴隸。」為此我吩咐你去遵行這件事。||

意義

本段基本意義類似於前段〈一、(利 19:9-10)收穫時不可收盡,要供人拾穗〉的意義,請參考該處說明。

這是《申命記》對拾穗律法的重述,進一步擴展拾穗律法,具有以下的意義。

  • 擴大範圍:
    • 強調遺忘的穀物禾捆、和未摘盡的橄欖和葡萄果實,都要留給特定群體。
  • 特定群體:
    • 具體指出了對象是寄居者、孤兒、寡婦,這比起用「窮人」一詞更加明確。窮人不一定是孤兒寡婦,但孤兒寡婦卻很可能是窮人。
    • 孤兒寡婦的身分是很容易明確的,因此也沒有要求去詳細調查他們的經濟情況。
  • 將心比心、分享神的恩典:
    • 經文中特別提到,你要記念:「在埃及地你曾是奴隸。」並以此作為吩咐的原因,這意味著,過去你身為弱勢者,蒙了神的恩典,如今你也要效法神,去幫助弱勢者,將神賜給你的恩典,與他們分享,對他們施恩!

五、(得 2:1-18)路得拾穗實例

路得身為寡婦,是前段經文的具體實例。

  • Rut 2:1 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親族中、有一個人名叫波阿斯、是個大財主。
  • Rut 2:2 摩押女子路得對拿俄米說、容我往田間去、我蒙誰的恩、就在誰的身後拾取麥穗、拿俄米說、女兒阿、你只管去。
  • Rut 2:3 路得就去了、來到田間、在收割的人身後拾取麥穗、他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塊田裏。
  • Rut 2:4 波阿斯正從伯利恆來、對收割的人說、願 雅威與你們同在.他們回答說、願 雅威賜福與你。
  • Rut 2:5 波阿斯問監管收割的僕人說、那是誰家的女子。
  • Rut 2:6 監管收割的僕人回答說、是那摩押女子、跟隨拿俄米從摩押地回來的。
  • Rut 2:7 他說、請你容我跟著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麥穗、他從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裏坐一會兒、常在這裏。
  • Rut 2:8 波阿斯對路得說、女兒阿、聽我說、不要往別人田裏拾取麥穗、也不要離開這裏、要常與我使女們在一處。
  • Rut 2:9 我的僕人在那塊田收割、你就跟著他們去、我已經吩咐僕人不可欺負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裏喝僕人打來的水。
  • Rut 2:10 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對他說、我既是外邦人、怎麼蒙你的恩、這樣顧恤我呢。
  • Rut 2:11 波阿斯回答說、自從你丈夫死後、凡你向婆婆所行的、並你離開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這些事人全都告訴我了。
  • Rut 2:12 願 雅威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 雅威以色列 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他的賞賜。
  • Rut 2:13 路得說、我主阿、願在你眼前蒙恩、我雖然不及你的一個使女、你還用慈愛的話安慰我的心。
  • Rut 2:14 到了吃飯的時候、波阿斯對路得說、你到這裏來吃餅、將餅蘸在醋裏。路得就在收割的人旁邊坐下、他們把烘了的穗子遞給他、他吃飽了、還有餘剩的。
  • Rut 2:15 他起來又拾取麥穗、波阿斯吩咐僕人說、他就是在捆中拾取麥穗也可以容他、不可羞辱他。
  • Rut 2:16 並要從捆裏抽出些來、留在地下任他拾取、不可叱嚇他。
  • Rut 2:17 這樣、路得在田間拾取麥穗、直到晚上、將所拾取的打了約有一伊法大麥.
  • Rut 2:18 他就把所拾取的帶進城去、給婆婆看、又把他吃飽了、所剩的給了婆婆。

意義

路得是摩押女子,隨婆婆拿俄米回到伯利恆,因貧窮而在波阿斯的田中拾穗。波阿斯不僅允許,還特別保護她並增加她的收穫。

拾穗實踐

  • 這是拾穗律法的具體應用,路得作為外邦人和寡婦,依靠拾穗生存。

擅於觀察、從週遭的人當中收集詢息

  • 波阿斯詢問監管的僕人,是誰家的女子(得 2:5),他並不是首先就直接去詢問那女子,這可能也是嚴守男女分際的具體表現。
  • 當波阿斯確定女子是路得後,就直接對她施恩(得 2:8-9),並未詢問她的經濟情況。
    • 只要懂得觀察和思考的人,面對一個會前來拾穗的人,這不正表明他並不富足嗎?從他所行拾穗動作就能判斷出其經濟狀況不佳,因此並不需要詢問確定。
  • 原來,波阿斯已從他人口中得知路得是寡婦,且有對待婆婆的善行,這一切的事,波阿斯都完全相信,並未再度向路得詢問求證。
    • 路得是不是寡婦,這點不太可能有假。
    • 路得是否有善行,這點的確需要求證,而不是凡話就信。
    • 從路得在田間拾穗過程中的表現,(得 2:7)「他說、請你容我跟著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麥穗、他從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裏坐一會兒、常在這裏。」其中所表現出的謙卑、堅毅、忍耐,可以看出路得的品行端正,因此能據此判斷,人說她有善行是所言不假。

慷慨超越

  • 波阿斯超越律法要求,細微地照顧路得的需要,並確保她的安全。
  • 讓路得與使女同在,不要離開,且吩咐僕人不可欺負路得,供應飲水(得 2:8-9);
  • 主動請路得來一同吃飯(得 2:14),容許路得從捆中取穗(得 2:15),
  • 可能是路得太有分寸,只拾取遺留在地的,而不從捆中取穗。為了讓路得能多得,波阿斯特別吩咐僕人刻意從捆裏抽出些來、留在地下任他拾取、不可叱嚇他(得 2:16),這都是路得不知道的情況下所作的善事,因此可以視為「祕密行善」。
  • 最終,路得所拾取的約有一伊法大麥,大約是 22 公升,估計重量約為 14.3 公斤。[註 1]

尊嚴與關懷

  • 路得通過勞動拾穗,保留自尊。
  • 波阿斯並未直接向路得詢問其個人情況、經濟情況,也顧及了她的顏面。
  • 波阿斯是同意她的請求,允許拾穗,並告訴她該如何做,並提供必要的協助,使她可以不必再開口提出額外的請求,這也減少了她的羞恥感。
  • 波阿斯同時要求僕人不可羞辱路得(得 2:15),因此波阿斯的善意也進一步避免了她的羞恥感。

實際應用

  • 這故事鼓勵我們在幫助他人時,不僅遵守基本要求,還可主動提供額外支持。
  • 在幫助他人時,要多多觀察、收集訊息,並應多加思考,注意對話內容,要特別關注保護對方尊嚴,要盡力避免對其造成任何的傷害或羞辱。

結論

聖經從舊約到新約一致教導,幫助和救濟他人時應以愛心、智慧和謙卑為基礎,並特別關注受助者的心理與情感需求。

具體做法包括提供參與機會、秘密行善、以實際行動回應需要。這些原則和例子提醒我們,真正的救濟不僅是物質上的支持,更是對人全方位的關懷,避免任何可能傷害對方情感的行為。這種教導反映了聖經對人性尊嚴的深刻尊重,並為我們提供了實用的指導。

附註

[註 1]一伊法大麥大約多重?

要將容量轉為重量,需考慮大麥的密度。大麥的密度因品種、乾燥程度不同而略有變化,但一般散裝大麥的平均密度約為 0.6-0.7 公斤/公升(根據農業數據,如 FAO 穀物密度表)。我們取中間值 0.65 公斤/公升 進行估算。

  • 計算:
    • 1 伊法 = 22 公升。
    • 大麥密度 ≈ 0.65 公斤/公升。
    • 1 伊法大麥重量 = 22 公升 × 0.65 公斤/公升 = 14.3 公斤。
  • 範圍考慮:
    • 若密度取 0.6 公斤/公升:22 × 0.6 = 13.2 公斤。
    • 若密度取 0.7 公斤/公升:22 × 0.7 = 15.4 公斤。
    • 因此,1 伊法大麥約在 13-15.5 公斤 之間,14.3 公斤為合理中值。

回應內容摘要

CCY 回應

  • 先前沒有想到過「田角」的問題。
  • 路得記中,波阿斯所作的善行,遠超過律法所要求的。

LYX 回應

回應 CCY:

  • 以上拾穗經文律法規定,並沒有針對那些貪婪人也去收取的情況,去刻意防堵。
  • 以上拾穗經文律法規定,並沒有明確定下違反時的罰則。因此,是以鼓勵的角度出發。
  • 以上所涉及要遺留的品項,是穀類、葡萄、橄欖。穀類是養生所必須,葡萄、橄欖則是一年生的,並不包括日常也需要的蔬菜、肉類,因此,是以「供應人養生必須品」為主,而非全面地供應。
  • 現今的社會主義、人道關懷思想等等所倡議的,往往已不是「供應人養生必須品」,而是更在意「提高弱勢者的生活品質」,遠超過養生的基本需要,所以已經遠超過聖經的規定的,所以其是否具有必要性及合理性,是值得商榷的!

LSE 回應

  • 由於路得的善行,因此而成為了大衛之祖、名列耶穌家譜中。

LYX 回應

回應 LSE :

  • 《路得記》列於五小卷,相當晚期才被接納為聖經正典。
  • 《路得記》之寫作目的,是勉勵以色列人要回到律法內容,去照顧弟兄,行一切良善之工。
  • 現今的基督徒,有許多人極為喜愛及推崇《路得記》的價值,然而他們卻同時反對「要遵行律法」,認為現今新約時代的基督徒不必再受律法所轄制,不必再去遵行律法要求。
    • 筆者註:《路得記》的本意是要叫人「遵行律法」,然而許多基督徒在言語上推崇《路得記》,在行為上卻不照律法而行。其說法和作法互相矛盾,典型的「言行不一」,足證其虛假。

LYH 回應

一、農牧生態中的神律法的賙濟

《箴言》中的賙濟

  • (箴 11:24-26; 12:11; 13:4, 22-23)遺產與耕種;
  • (箴 14:4)牛力,
  • (箴 14:20-23,31)欺貧與憐貧;
  • (箴 15:16-17)貧窮與有敬畏雅威。
  • (箴 19:17)憐憫貧者,就是借給雅威。

二、田園生活的路得記

  • 拾穗與娶寡婦例的律法模範。
  • 對外邦女子(摩押女子)的憐憫,就是借給雅威。
  • 聖經五小卷的「經濟分配」問題:「拾穗」如同行走曠野時代「拾嗎哪」時規定的「均平原則」(出 16 章; 林後 8:13-14)。

耶穌的榜樣(林後 8:9, 13-14)

  • 2Co 8:9 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
  • 2Co 8:10 我在這事上把我的意見告訴你們、是與你們有益.因為你們下手辦這事.而且起此心意、已經有一年了。
  • 2Co 8:11 如今就當辦成這事.既有願作的心、也當照你們所有的去辦成。
  • 2Co 8:12 因為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
  • 2Co 8:13 我原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
  • 2Co 8:14 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

《出埃及記》對於寄居者及孤兒寡婦

要將心比心

  • Exo 22:21 不可虧負寄居的、也不可欺壓他、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

神是「孤兒寡婦的神」

  • Exo 22:22 不可苦待寡婦和孤兒.
  • Exo 22:23 若是苦待他們一點、他們向我一哀求、我總要聽他們的哀聲.
  • Exo 22:24 並要發烈怒、用刀殺你們、使你們的妻子為寡婦、兒女為孤兒。

波阿斯不以貌取人

  • 路得是寡婦,更是外邦人,是被人輕視的!
  • 波阿斯不以貌取人,願意善待路得。

神從灰塵裏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

撒母耳的母親哈拿之禱告讚美

  • 1Sa 2:7 他使人貧窮、也使人富足.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貴。
  • 1Sa 2:8 他從灰塵裏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使他們與王子同坐、得著榮耀的座位.地的柱子屬於 雅威、他將世界立在其上。
topic/follow_christ/20250308090000.txt · 上一次變更: 2025/03/08 22:21 -0600 Sat. (4 週前) 由 wcm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