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

辨明真理、認真遵行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commentary:mar:mar_c6v6_c8v26_20100420

《馬可福音註釋》4. 耶穌第三次的巡廻傳道、醫治、趕鬼(可 6:6-8:26)

返回本註釋書索引:《馬可福音註釋》林義勳著

4. 耶穌第三次的巡廻傳道、醫治、趕鬼(可 6:6-8:26)

4.1. 被拒而周遊各地,差派十二門徒,約翰被殺,十二門徒回報(6:6b-33)

《和合本》譯文

Mar 6:6     他也詫異他們不信、就往周圍鄉村教訓人去了。

Mar 6:7     耶穌叫了十二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

Mar 6:8     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裡也不要帶錢、除了柺杖以外、甚麼都不要帶.

Mar 6:9     只要穿鞋.也不要穿兩件掛子。

Mar 6:10    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到何處、進了人的家、就住在那裡、直到離開那地方。

Mar 6:11    何處的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你們離開那裡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

Mar 6:12    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

Mar 6:13    又趕出許多的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

Mar 6:14    耶穌的名聲傳揚出來.希律王聽見了、就說、施洗的約翰從死裡復活了、所以這些異能由他裡面發出來。

Mar 6:15    但別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正像先知中的一位。

Mar 6:16    希律聽見、卻說、是我所斬的約翰、他復活了。

Mar 6:17    先是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差人去拿住約翰、鎖在監裡.因為希律已經娶了那婦人。

Mar 6:18    約翰曾對希律說、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

Mar 6:19    於是希羅底懷恨他、想要殺他.只是不能.

Mar 6:20    因為希律知道約翰是義人、是聖人、所以敬畏他、保護他.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並且樂意聽他。〔多照著行有古卷作游移不定〕

Mar 6:21    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擺設筵席、請了大臣和千夫長、並加利利作首領的。

Mar 6:22    希羅底的女兒進來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歡喜.王就對女子說、你隨意向我求甚麼、我必給你。

Mar 6:23    又對他起誓說、隨你向我求甚麼、就是我國的一半、我也必給你。

Mar 6:24    他就出去、對他母親說、我可以求甚麼呢.他母親說、施洗約翰的頭。

Mar 6:25    他就急忙進去見王、求他說、我願王立時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裡給我。

Mar 6:26    王就甚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辭。

Mar 6:27    隨即差一個護衛兵、吩咐拿約翰的頭來.護衛兵就去在監裡斬了約翰、

Mar 6:28    把頭放在盤子裡、拿給女子、女子就給他母親。

Mar 6:29    約翰的門徒聽見了、就來把他的屍首領去、葬在墳墓裡。

Mar 6:30    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裡、將一切所作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

Mar 6:31    他就說、你們來同我暗暗的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喫飯也沒有工夫。

Mar 6:32    他們就坐船、暗暗的往曠野地方去。

Mar 6:33    眾人看見他們去、有許多認識他們的、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裡、比他們先趕到了。

《雅威聖經》漢語譯本

經文接續記載耶穌在家鄉被拒絕後,仍然到各地宣傳,正如(3:7-8)在被法利賽人拒絕後,耶穌並沒有停止他的職事,反而設立十二使徒成為接續他職事的工人。先知門徒需要親身去經歷他們夫子所教導的,耶穌就兩兩一組,差他們出去,實際經歷神國的使命。作者在此段中,也正如(3:20-35)對文士和他的家人的指正。(5:21-43)對睚魯和血漏女信心的指導,同樣以兩組人馬平行記載的夾敘法。耶穌和他門徒的職事,和施洗約翰與他門徒的職事,在這大段落中,再次被串聯起來。神國的使命不會被惡者的勢力所攔阻,神的工人完成他的職事而回到神前,神必再興起後續工人。因此為義受逼迫至死,不是終結義人在世的 見證,反是讓神更能廣泛的呼召接續者,如春雨過後萬物甦醒,生命是在願意被埋在土裡後,有更豐盛的結實顯出其果效。

耶穌的被棄和施洗約翰的被殺,只是更顯露神國福音的寶貴和真實。沒有棄絕和逼迫,反而無法證顯所宣傳的真理。真正出於神的啓示,承受神託付的道,無一不被當代所厭煩。世人只要神蹟異能,但對於先知的義的宣告,卻往往閃避不聽。耶穌門徒被差得著權柄,趕鬼醫病顯露,人都以為稀奇,但耶穌反要他們自己暗暗的到曠野去歇息。神國所證顯的大能,不是要榮耀工人,反而工人更當謹慎,因為福音宣傳的目的,是讓神的義彰顯,工人當謹慎的是自己在服事中有無顯露自己的私心。《路加福音》(路 10:20)耶穌對門徒說:不願因眾靈服了你們就歡喜,要因你們的名記錄在天上歡喜。神蹟異能是為不信的人所顯露,神國工人不當因有神蹟異能而驕傲,反要因神蹟因更加小心,因不信的心在其中顯露了。

耶穌差遣十二門徒,經文以對稱式來記載:用ABBA方式:

7節: 差門徒出去,賜制伏靈的權柄 A

8-9節: 要求門徒四不二可的旅行裝備 B

10-11節: 要求門徒只進接待聽從他們的家 B

12-13節: 門徒顯出被差職事,悔改、逐鬼、醫病 A

這段猶太文學表現手法中,強調出兩兩相配搭的重要性。門徒兩個為一組,四個被禁止攜帶的物品,兩個被許可的杖和鞋,兩件掛子,兩種家庭(是否接待、聽從)。

(12-13節)門徒工作的表現,以四個直說語氣:宣傳以至悔改,趕出許多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療(他們),來表達。這正為約翰與耶穌兩人的配搭提出說明。

(14-16 節)就說明耶穌被當地人所認識的幾個身份:a.施洗約翰復活b.以利亞,c.先知中的一位。其中經文重述希律王聽見而說是施洗約翰從死裡復活了。耶穌和約 翰的配搭,是就職事的內容而言,不是工作在一起,門徒需要兩個兩個。就是尚在學習者所需要的。日後彼得、保羅他們的服事,不是一個團隊(三人以上),就是他們個別出來宣傳。兩兩配搭有其好處(傳道書4:9-13),但這不是惟一選項,也不是傳福音的工作守則。

《馬可福音》只記載耶穌出來宣講神國福音,是在施洗約翰被希律王鎖在監裡後,未記耶穌在施洗約翰仍在執行他的職事時,所發生的事蹟。這是作者故意安排,目的要顯出耶穌的職事是接續約翰職事,他們之間沒有衝突,反是耶穌等同約翰,且正如以利沙接續以利亞,所證顯的大能更明顯,所表明的神國內涵更完整。作者一再的重複記載職事的傳承問題,應是針對當代讀者所處背景有關。在使徒後期中,由保羅、彼得的書信中,我們得出兩個最大問題,一個是教會受逼迫,一個是假使徒假先知的錯誤教導。《馬可福音》同樣面臨這兩大難題,如何面對逼迫,如何判別工人身份和他的教訓。約翰已用他的信息和他的生活方式,證顯他是義人是聖人,耶穌現在名聲傳出,也被人認為他是和約翰一樣,擁有神所賜異能和信息。他們都坦然面對逼迫,雖至死不悔。他們也都誠實宣講神的道,是按律法為評斷的道,是彰顯律法的公義、聖別的道, 讓當代人接受他們確實是神的先知。神國的工人若在生活的見證和宣講的信息,偏離律法所規定要求,他們不配稱為神國的使者。

(14-28節)對於約翰被殺記載,是以對希律的褒貶方式來描述,用ABAB方式:

對希律的褒:(A)14-16節,(A)20節

對希律的貶:(B)17-19節,(B)21-28節

這段敘述方式,看似對當權的希律有所褒貶,因他承認施洗約翰的職事,是神所使用的工人,同樣也對耶穌的職事有所認同。但事實上,透過經文之中彼此矛盾的記載,更加凸顯希律的假冒為善。他被約翰指責違背律法,離婚且娶自己兄弟的妻子,這兩項都犯了罪,他所娶得妻子希羅底要殺約翰,他的保護是把約翰下監,而不是遵照律法去悔改,離開淫婦。雖然敬畏約翰,聽他的信息,但最大的罪行卻無視之。透過他自己的生日喜慶,放縱自己的生活方式,被撒但得著機會,用他繼女的舞蹈成為陷阱,隨意信諾言語,造成約翰被斬。都是為自己的美名而對待先知,以取得當代人民的信服他的王位。希律所行正如文士法利賽人的虛偽,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看似各有所偏重的錯誤,實質上都是一樣的。(可8:15)。

(6:21)經文對希律對待施洗約翰的記載,中文和合譯文“聽他講論,就多照著行”,小字注明“多照著行有古卷作遊移不定”,這才是正確的意思。從對希律王的歷史考據,這位君王是靠羅馬政權而當上加利利和比利亞分封的王,他亟力推行希臘化運動,建造羅馬式城市,加利利湖畔的提比哩亞城(約6:23)。聖經記載耶穌曾經有一次形容這位希律為「那個狐貍」(路 13:31-32)。約翰根據《利未記》(利18:16; 20:21)的律法誡命,責備希律娶他兄弟的妻子是不被允許的(即不合乎律法)。那天的舞蹈, 學者考據說:那種舞蹈既放縱,又淫佚,通常由職業舞女表演。官府或正規人家的女人是絕不作那等事的。故事情節和東方君主的規矩無異,參閲《以斯帖記》(斯 5:2-3)。希律將約翰傳給他的真理,當作兒戲,以後耶穌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站在他面前時(路23:7-11),耶穌是一言不發的,因這個靜默代表耶穌知道,希律對他的勸告不會有任何反應。

經文描寫希律阻擋其妻對約翰的殺意,他知道義和聖,也看重誓言,為他的誓言而極為悲傷,不情願拒絕(26節直譯)。一個知道善道的王,情感上也極為認同,但為他的王位,他還是成為殺先知的人。反觀這位神國的王,充滿憐憫,眷顧他的子民,(30-32 節)記載使徒回來報告,耶穌紀念他們的勞苦,吩咐他們暗暗地退到曠野休息,因為人多,連吃飯都沒有空閒。

來來往往的人很多,經文連續提到三次(31,33,34),他們尋找這位神國的主,一同跑到耶穌和門徒休息的曠野地方,且是先趕到了,他們尋求的心感動了耶穌,因而生出憐憫之心。希律因同席人而守其誓言殺約翰,耶穌因眾人而放棄休息,眷顧教導眾,兩位王的差異,屬地的和屬天的,何等不同。

4.2. 變餅給五千人吃飽,耶穌履海面(6:34-52) 加利利海,山上

Mar 6:34    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

Mar 6:35    天己經晚了、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天已經晚了、

Mar 6:36    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裡去、自己買甚麼喫。

Mar 6:37    耶穌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喫罷.門徒說、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喫麼。

Mar 6:38    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他們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

Mar 6:39    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幫一幫的、坐在青草地上。

Mar 6:40    眾人就一排一排的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

Mar 6:41    耶穌拿著這五個餅、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

Mar 6:42    他們都喫、並且喫飽了。

Mar 6:43    門徒就把碎餅碎魚、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Mar 6:44    喫餅的男人、共有五千。

Mar 6:45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開。

Mar 6:46    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

Mar 6:47    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穌獨自在岸上.

Mar 6:48    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夜裡約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裡去、意思要走過他們去.

Mar 6:49    但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喊叫起來.

Mar 6:50    因為他們都看見了他、且甚驚慌。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

Mar 6:51    於是到他們那裡上了船、風就住了.他們心裡十分驚奇。

Mar 6:52    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裡還是愚頑。

因著群眾積極主動的追隨,耶穌就教導許多事,以致時間延誤,門徒主動上前要求解散群眾。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態,因而耶穌需要再次教導他的門徒,神國的生命維護,是透過對神話語的信心而來。門徒經歷醫治趕鬼神蹟異能的彰顯,但是生活的需求,身體的滿足,卻不是一次神蹟就能解決。荊棘的同在是無時不刻的,生活的衣食住行,是每天都要面對的。作一個神國的領導者,耶穌看這些群眾如羊群,作者引用《民數記》(民27:16)摩西向神求一個接續他使命的導領者,現在耶穌也同樣為著他使命的傳續,需要讓他的門徒,再次經歷神在生活中隨時供應,如同當日在曠野以嗎哪供應以色列民一般。

從本段開始到這一大段落結束(6:34-8:26),作者以重複相似事件來說明耶穌對門徒的教導,他的中心要旨是神國的實現是要透過人心的潔凈,對神完全的信託,才能看清神國職事的完成,是透過耶穌走到十字架這唯一的路,每一個信徒都無法避免、推辭的一條路。

(35-38 節)耶穌和門徒的對話,雷同《列王記下》(王下4:42-43)。耶穌看到的不是需要多少錢,多少餅才能滿足人的需求,而是像先知以利沙一樣,他看到雅威 的話:眾人必吃了,還有剩。神國的君王命令他的僕人行事,僕人就當因信聽從不疑惑,然而門徒仍然看眼前的難題,他們誤解夫子的話,以為耶穌是叫他們買餅給群眾吃,而不是他們自己給群眾食用。“你們給他們吃”,何等艱難,難以理解的一句話。人不是神,怎能供應他人?世上的思慮往往不是為自己而產生,反而是考量現實所需,是每一個在世有責任感的人,都會為周圍的親友而思慮。為夫、為子、為父,不論是什麽角色,都有他應盡責任。神不是說人都不要盡責,而是要人能信服神有能力來完成人當盡的,祂透過其他管道來滿足人的要求,先決條件是祂的子民有無先交託出來。曠野四十年的嗎哪,就考驗人能否單靠神口中一切的話而活。只有水和嗎哪的生活,是單調、重複的,沒有埃及的肉鍋,就是要選民體認有衣有食就當知足的生活。在今世期望太多的奢華,只會使人更難撇下跟隨主。門徒想到的是“買”,耶穌看到的是“擁有”。耶穌對門徒的要求,是按他們所擁有的,不是按他們所無的。門徒解決的方法是經濟問題,不是順服他們的主所吩咐的。 在這裡作者讓我們看到,荊棘的產生,是人本身的問題未解決,荊棘就伴隨人一同生長,如果人在神面前已被對付完全,荊棘就不會產生。

(39-44 節)耶穌出於憐憫,愛這些無牧人的羊,主動吩咐他們來領受神的供應。《出埃及記》(出16:1-6)以色列民在曠野無食物而發怨言,聖經未記摩西代求,反而是神直接啓示他要降嗎哪給他們,為要試驗他們是否行走在神的律法中。耶穌吩咐他們排序而坐,按次領受,就如律法的教導,原是要能按神所命定的次序來活。 神的次序是彰顯神的公義和聖別,也是證顯神的堅愛信實。沒有次序的生活,不配領取神的恩典,也不明白神的安排和計劃經綸。他們“一幫一幫的”原指酒宴的賓客。“一排一排的”原指花壇成列排序。耶穌像是宴會主人邀請群眾坐席,他們坐得整然有序,就像綠茵上顏色鮮豔的花壇,凡事都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林前14:40),神的供應就臨別。耶穌在宴會上望天祝謝擘開遞給,是猶太習俗,主人先感謝禱告後再分享食物。兩次的變餅和最後晚餐,耶穌都相同步驟。他是他們的主人,領導者,供應者,因此向天而祝謝,表明他的供應是從神而來,神知道祂僕人的需求,在他尚未祈求前,神早已預備妥當來供應他。神直接啓示嗎哪降臨,未透過摩西代求,其意就是這樣。神知道祂子民何時需要食物,門徒在受主派遣出去傳道,主已經吩咐他們不要為日常生活所需掛慮,所需食用神會預備,他們也確實經歷這樣神奇安排。但在為眾人需要上而產生的掛慮,是遠比單為自己掛慮,所需的信心是更大的。相對的,耶穌變餅剩下的可裝十二籃子,吃餅男丁有五千人,神所供應於人需要的也是大的。難題愈大,考驗愈深,所需信心堅持愈久,神最終賜福也愈大。

(45-52節)在如此大的記號顯露出來後, 耶穌急催門徒離開自己和群眾,由他來使眾人散開。時候未至,記號顯露只爲教導門徒和憐恤群眾,不是為要榮耀他自己。不由門徒來解散眾人,只因怕門徒不明這次記號顯露的目的,以致誤解而有眾人要來逼迫他作王的事(約6:15)。由炫爛走向沉寂,在這至緊關頭,他必須馬上打發門徒離去,以便他能自己退到山上, 由面對人轉到面對差他來的神。在外頭的服事是根源於在內裡與神關係建立良好而有的。沒有在神前個人的服事,就沒有外面對眾人彰顯神國內涵的職事。

時間的記載是本段所注重的,(35節)天已晚,是指日頭西下近黃昏時。(47節)晚上,是日落後的夜晚。(48節)夜裡約有四更天,是按羅馬人計時,介於三點到六點之間。變餅吃飽事蹟約用了三小時,耶穌上山禱告則有六至九小時。在這裡讓讀者更深刻瞭解服事力量的源頭從何而來。(本段事蹟發生於春天近逾越節時期,時間推算按當地春天日夜時辰而計算,參閲(約6:4))。

(47節)門徒在海上,耶穌在陸地(中譯“岸上”),正成強烈對比。門徒奉命上船到對岸等候、休息,但事實上他們還在海上奮鬥,逆風行船遲遲無法到達。“海”和“地”的意思是作者要凸顯的地方。(48節)門徒在海中搖櫓甚艱難,以致耶穌要走往他們那裡。“意思是要走過他們”(和合本譯法):按前後文意,耶穌不是要“走過”、“經過”,這字希臘文除了有“從旁走過”或“超到前面去”之意,尚有“到達”“抵達”之意。耶穌的心意是走向他門徒,且到達那裡與他們同行之意。這兩節的意思作者明顯表達,門徒在麥餅事上不明白,在今世撒但掌權內,無法突破它的圍困,搖櫓的苦,是因他們尚不能學習他們的夫子那般堅信。但主仍憐恤他的跟從者,知道他們的難題,他願意與他們一同經歷這個挑戰,在今世茫茫大海中,成為他們的助力。

耶穌走在海面上,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以色列人兩次走到海中,都是神用風使海成壘或使水斷絕成壘,但這位神國君王直接走在海面上。他是勝過撒但權勢,不 受它管轄,藉走在海面上,他是踐踏撒但者。然而這個形象卻被門徒以為是“鬼怪”(這字希臘文原指幻影、夢境,是人心中呈現的幻像)。人子彰顯他神國能力, 卻被誤認是虛幻的,正如文士以為他是靠鬼王趕鬼一樣,門徒在此被試驗出他們的信心尚且軟弱無知。馬可強調他們仍然心眼未開,以致分餅的記號沒有使他們能更深認識神國的元帥。門徒看見耶穌在海上而大聲喊叫,也如同安息日會堂鬼附身的人一見耶穌就大聲喊叫(1:23)。見到耶穌上船而風就止住,他們心裡十分驚奇,也如同眾人看見耶穌一句話就叫癱子起來行走(2:12),而大大驚奇。門徒在這次事件中的表現如同未跟隨者,心是剛硬如石(52節另譯),沒有洞察力。

這世代罣慮的荊棘何等難除。

4.3. 在革尼撒勒地方醫病(6:53-56) 加利利海西岸

Mar 6:53    既渡過去、來到革尼撒勒地方、就靠了岸。

Mar 6:54    一下船、眾人認得是耶穌.

Mar 6:55    就跑遍那一帶地方、聽見他在何處、便將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那裡。

Mar 6:56    凡耶穌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裡、或鄉間、他們都將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穌只容他們摸他的衣裳繸子.凡摸著的人就都好了。

本段是《馬可福音》中第三次簡短記載耶穌為未記名的眾患者醫治。眾人立即認出耶穌,跑遍那地區,開始將患者抬著,三個連續動作,表達眾人對這位拯救者何等期 望,追隨著他的腳步蹤,在各處凡耶穌會經過的地方,他們安置患者而懇求他醫治。他們的行動如同(2:3-4)抬癱子到耶穌面前者的信心,接續三個動作“聽見”、“放在”、“求”都是表持續不斷的動作(希臘文動詞為過去未完成式主動直說語氣),信心的表現就是不停地顯出內在渴望而付諸實際行為,祈求所望之事成就。他們祈求能摸他的衣裳繸子,這繸子是由藍、白色線織成,用了題醒佩帶的人「看見就記起雅威所有的命令,並就遵行它們,不去追逐心和眼的貪欲而墮入淫行」《民數記》(民15:39)。他們要摸這衣繸,代表他們認同耶穌是遵行神所有命令,能成為神所聖別的人,摸的人就與衣繸所代表意義聯合,他們原先不能行而癱的病因,就在於他們不能遵行神的命令,現在他們祈求認罪,再次來遵守神誡命,以分別自己不墮入私欲,這樣的人就被拯救了(“好”原來意思)。神國君王再次拯救願意憑信心求醫,好得以遵行神命令的人。

本段落也成為下一段落的引介,衣繸所代表的分別為聖,在下一段落如何食用食物以分別自己,成為主要教導重點。衣繸和食物潔淨,都代表神聖別要求,在生活中的實踐。這是非猶太民族常常誤解的一段經文,因著傳統錯誤教導,使外邦信徒在今日無法看明這教導主題。

增註1) 

6:4、5兩節,在希臘文句型上,是相同句型,都是用”不無…除非…”,先知沒有不受尊敬的,除非在他的家鄉…;他(耶穌)不能在那裡施行任何異能,除非幾個虛弱的…。此類雙重否定句型,是在強調尊敬和異能之間的關連。尊敬一詞,原指計算價格,評定價值,以引為貴重的,尊榮的之意,異能一詞按希伯來文意,含有天上之諸軍或諸權之意(引自司徒雷登希漢英字典)。 當人以為有價值的,值得看重而產生尊重,他對於此事物會投以極大專注力於上,就是付出應有代價也會覺得值得。經文就在表達耶穌家鄉的人,對於先知的言行不以為意,看輕異能的施行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有許多人一生經歷太多神蹟異能,反而以為必再重複經歷,當每一次的異能顯露,對他而言只是廉價的證明,異能不能夠在人裡面成為永久性的教導,是因人對異能價值太輕忽,保羅以為神蹟是為不信者作記號,正是因為不信者輕看神蹟異能的價值。

作者向我們提出挑戰,若果看重異能的寶貴,神是否會不斷行出這異能呢?馬可16:17為後人私加增添的結尾詞: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在我的名裡他們要趕鬼,說新的舌頭語。這句話已將每一位信徒視同是先知,神的大能將必隨著他們而顯出。然而這不是一件必然的事實,很多人經歷神的大能,但是有更多的人一生未曾親身經歷異能,耶穌說:那沒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20: 29)。在歷史中也不斷將事實告訴我們,神蹟異能常常是不會出現的,特別是在信徒處在逼迫、死難當頭之時。

耶穌不行異能是家鄉人不看重異能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正如耶穌說: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珍珠丟在豬前(太7:6),然而當人聽見有這等異能顯出時,是證明行異能者是神所差來的,他的教導是按律法正意所做的講解,人就當來信從跟隨,而不是反再求更多神蹟異能,這是法利賽人不信之心所行的 。因此經文將這段回家相所遭遇被厭棄的過程,和耶穌差門徒出去時,特別強調有權柄去趕出鬼,治好許多人之事相連,都與異能彰顯的意義有關。

異能是為神僕來成就其職事,不論在救助需求者,在印証工人所作,都為顯明神託付其工人的使命,不被阻攔。異能絕非單為個人的,每次的顯出,背後必有教導、引導的目的,使得神的旨意得以通行無阻。由馬可福音作者使用十七處神蹟異能(限定為有特定之人、物,概述性記載不記入),將之列表比較,分析其意義如下:

編號出現經文事績人物特徵地點異能之歸類
11:21~27趕出污靈猶太人迦百農會堂靈界戰爭
21:29~31醫西門岳母猶太婦人彼得的家身體軟弱
31:40~45潔淨長大痲瘋的猶太人加利利聖污分別
42:1~12醫癱子猶太人、 四抬者迦百農屋內身體軟弱
53:1~5治手枯乾的猶太人會堂身體軟弱
65:1~20趕出污靈外邦人格拉森靈異爭戰
75:21~43使睚魯女兒死而復活猶太人小女兒加利利身體軟弱
85:25~34醫治血漏女猶太婦人加利利聖污分別
96:34~44變餅給五千人吃猶太人加利利天地權柄
106:45~52履海面門徒加利利海天地權柄
117:24~30趕希利尼婦之女污靈希利尼婦之女推羅西頓境內靈界爭戰
127:31~37醫耳聾舌結者猶太人加利利身體軟弱
138:1~10變餅給四千人吃猶太人(更可能是外邦人)加利利海濱天地權柄
148:22~26治瞎子猶太人伯賽大身體軟弱
159:14~29治聾啞鬼附者猶太孩子變貌山下靈界爭戰
1610:46~52治瞎子巴底買猶太孩子耶利哥城外身體軟弱
1711:11~26無花果樹被咒枯乾門徒伯大尼城外天地權柄

以上十七處異能,有十四處是相似的或意義上重複的:

會堂趕污靈  和格拉森趕污靈

醫大痲瘋    和醫血漏女

醫睚魯女兒  和醫希利尼女兒

變餅給五千  和變餅給四千

醫聾啞者    和趕出聾啞鬼

醫伯賽大瞎子和醫瞎子巴底買

履海面      和咒詛無花果樹

作者藉由重複意義或相似意義的異能顯露,來表達其寫作目的。這些異能可被歸類成三大類:靈界聖污的分別、身體軟弱死亡、天地間掌管之權柄 。異能顯出的對象,一半是對當代的猶太男人,一半是針對婦人、小孩、門徒以及外邦人。可見他所要教導或救助的對象,一方面是願意來到他面前尋求恩典的猶太人,他們大多被記載知道自己的軟弱地方,另一方面是針對不知恩典的外邦人或身處恩典之中卻不明白它教導的門徒們,耶穌的異能是受限於異能本身見證目的,當耶穌被捉拿時他說:我不能求我父,立即為我差遣十二軍團天使來麼?(太26:53)。因在這時刻見證功能已由異能轉為耶穌自身苦難了,異能被限制不能行出,故此異能絕非為一人之私而行出。它總與神的計畫有關,要來成就神旨意,若果人將它視為隨召即來的,如同法利賽人出來開始同耶穌辯論,向他求一個來自天上的神蹟,來試驗他(可8:11),耶穌答以沒有神蹟給這世代,因法利賽人心中和耶穌家鄉的人是一樣的不信,異能不能為耶穌見證什麼,馬太福音十一:20~24記載耶穌對哥拉汛、伯賽大、迦百農、加利利的諸城,是他行了許多異能之地,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 。異能行出並不保證親身經歷者必因而改變一生果效,除了保羅之外。反而是神話語的亮光在人心中點亮了,這純一、簡單的靈進入人裡面,才是真正改變人的。保羅因著那從天而來的光,而獨自往亞拉伯去,重新思考神的話語,將他從人而來的傳統教導,逐一檢視,去蕪存菁,才有今日我們所見的書信啟示,因此異能由耶穌身上運行出來,只讓希律王以為施洗約翰死裡復活,但無法改變希律王成為一個義人。

增註2 )6:7 “他呼召那十二位,並開始兩個兩個地差遣他們,並賜給對付那諸靈的,那污穢的權柄,予他們”。

“污靈”出現予馬可1:23、26、27;3:11、30;5:2、8、13;6:7;7:25;9:25計十一次,其中有七次是用雙定冠詞來描寫。相對於”聖靈”出現次數僅四次,作者反而更凸顯污穢之靈給讀者的影響力。 “聖”與”污”同時出現只在一章迦百農會堂逐污靈事件,三章屋內與耶路撒冷來的文士辯駁逐鬼權柄來源,六章耶穌和約翰職事的聯結,這三次都提到以權柄制服污靈(1:27:3:15:6:7)。“權柄”出現十次(異能亦出現十次)用在講道和逐污靈兩件事上。作者在記載耶穌差遣十二門徒之事,他未提宣傳內容、宣傳對象,也未應許工人必得報賞,供應,當門徒回來時,也未提工作果效的實際內容,反而只強調權柄和工作後勞累又無法休息。

權柄的使用,在講道和趕污靈兩者,是同一效果,污靈佔據人身心,等同人心被諸般不潔的道污穢,唯有從天而來的權柄才能清除之。猶太會堂裡,耶路撒冷掌權文士,希律王宮,都充滿著污穢之靈,佔據他們心中而排斥聖別者來到,作者用逐污靈來表達聖道的效果,而不直接引用耶穌講道的果效,指明人當先倒空自己,才能承裝聖道,正如耶穌的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他才能承載神的道,成為聽命的(腓2:7~8)。人的尊嚴、自我肯定、人格建立、價值觀準則,這些從小逐步經歷而被形成的圍籬,人靠自己是無法自行拆毀的,也不願去拆毀,因此從外而來的道只能在圍籬外徘徊,不能進到人心。耶穌得著屬天權柄,也交付門徒同樣權柄,使他們的宣傳,能轉回心意(中文譯”悔改”),趕出許多鬼,就是從人最根本的地方突破,而人會突破這內在城池,由6:1~6可知是人先看重這權柄所帶出的異能,記號的工人,內在一切污穢才得清除。

增註3 )6:21”合宜的日子來到” 6:31”他們沒有適宜的時間去吃飯”。

作者在約翰被殺和門徒受差回到耶穌那裡,報告所作一切事。兩個事件,故意用了同字根”合適時機”來串聯,在21節用形容詞,指合時宜的日子,在31節用動詞”有閒暇”、”有好機會”。這是一個諷刺用法,約翰終結他的職事,使他有閒暇休息來到了,門徒才開始他們的職事,因此沒有閒暇休息。作者在全卷福音書的記載方式,讓讀者深深感受,做為神的工人,是如此勞累,不得休息,內外交逼,事件重覆出現,直到時候滿足,工人以身殉道,才得終止。從約翰到耶穌,日後也必將在門徒身上應驗這條艱難的路。工人職事的傳承,不只在所宣講的內容上一脈相傳,他們必經的磨難,被棄絕,也是必然相同的。馬太10:24~25,就將此模式的原由寫出來,作為神僕若欲閃避這等磨難,而要保全親情、愛情、友情、生命財產,他不配成為神僕。

第六章和八章是重覆事件和重覆教導,六章先提供人的磨難,再記變餅事件。八章先提變餅事件,再提耶穌自身的磨難。同樣都提到門徒不明白那餅的事,心中愚頑(6:45~52:8:11~21),也同樣以耶穌的衣繸和按手,帶來拯救(6:53~56;8:22~26)。重覆記載相似情節,本身就在向讀者解釋他的意義和目的,因此耶穌履海和法利賽人求神蹟,有相同不信的成分存在,衣繸所代表的律法遵行和按手所代表的將之歸聖,去除污穢之意,也是相同意義。

4.4. 與法利賽人辯論潔淨(7:1-23)

Mar 7:1     有法利賽人、和幾個文士、從耶路撒冷、來到耶穌那裡聚集。

Mar 7:2     他們曾看見他的門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沒有洗的手、喫飯。

Mar 7:3     (原來法利賽人和猶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遺傳、若不仔細洗手、就不喫飯.

Mar 7:4     從市上來、若不洗浴、也不喫飯、還有好些別的規矩、他們歷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銅器、等物。)

Mar 7:5     法利賽人和文士問他說、你的門徒為甚麼不照古人的遺傳、用俗手喫飯呢。

Mar 7:6     耶穌說、以賽亞指著你們假冒為善之人所說的豫言、是不錯的、如經上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

Mar 7:7     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Mar 7:8     你們是離棄 神的誡命、拘守人的遺傳。

Mar 7:9     又說、你們誠然是廢棄 神的誡命、要守自己的遺傳。

Mar 7:10    摩西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

Mar 7:11    你們倒說、人若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己經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獻的意思)

Mar 7:12    以後你們就不容他再奉養父母.

Mar 7:13    這就是你們承接遺傳、廢了 神的道.你們還作許多這樣的事。

Mar 7:14    耶穌又叫眾人來、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聽我的話、也要明白.

Mar 7:15    從外面進去的、不能污穢人、惟有從裡面出來的、乃能污穢人。〔有古卷在此有句子〕

Mar 7:16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Mar 7:17    耶穌離開眾人、進了屋子、門徒就問他這比喻的意思。

Mar 7:18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也是這樣不明白麼.豈不曉得凡從外面進入的、不能污穢人.

Mar 7:19    因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廁裡。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

Mar 7:20    又說、從人裡面出來的、那纔能污穢人.

Mar 7:21    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

Mar 7:22    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

Mar 7:23    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污穢人。

本段落最大癥結在於如何解釋(19節)下半句,和合本譯“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呂振中譯“使各樣食物都化凈了”。希臘原文未標明句子的主詞是誰,到底誰將各樣食物潔淨呢?一般都以(18節)“他說”的主詞,即耶穌。認為是彼得影響本書作者馬可,引用(徒11:9-15)彼得的異象而在本段落中,以這句話作為附加的說明。因此認為耶穌透過這一簡短的說明,將律法書中的食物潔淨條例廢除了,不再分別食物聖與俗。這個錯誤我們可從經文的本意中一一釐清:

1. 整段句子是由(18-19節)兩節來記載耶穌對門徒詢問比喻的回答,因此說話者是耶穌,說話的內容耶穌先是驚訝門徒蒙昧,不能明白這比喻,而後以兩個希臘文關係連接詞(hoti)來說明。這兩個關係連接詞表示所說明的內容,是彼此互補。“凡物從外面進入那人裡面,並不能使他成為俗”這就是說“不是進入他的 心裡面,反是進入肚腹,又進到廁所裡排洩出來了,他使各樣食物成為潔的”。在這段句子中,俗與潔,肚與心相比。“使聖別潔淨”是分詞法,當作形容用,指進到廁所排洩出來,是一個淨化動作。主詞“他”是指那一個“人”,食用了食物,又到廁所排洩,就凈化食物了。

耶穌是以猶太人傳統潔淨教導中, 每日當行潔淨規矩來駁反這傳統教導,本身是自我矛盾。他們規定猶太人每日必行潔淨是:洗手,沐浴,上廁所。這樣才不會被外面污穢所沾染。既然上廁所就能淨化食物,為何一定要強制人洗手,這種潔淨原是為人的肉體得好處,但卻不能成為律例,視同神的規定來要求人。

2. 將(19節)視為完整的一句話,而不是分割成上下兩句,則耶穌的回答,門徒清楚耶穌解釋的意思。如果硬將這句子拆成兩段,就會造成難以解釋的問題,再以自 己傳統想法,如同這些法利賽人一樣,認為耶穌是廢除舊約另立新律法了。(18節)已先說明從外面來的進入人裡面是不能污染這人,指的是不洗手所吃進入的食 物,不會污染人。整段經文是辯論是否先洗手才可吃食,免得受污穢為主體。猶太人所食用的食物,絕對按神舊約律法《利未記》(利11章)所定規的選用,他們為避免聖別的食物受污穢而成不潔,就以諸多傳統規定來避免之。洗手即是其中之一,(2-4節)即為作者特別為外邦讀者加以注解的。因此辯論主題不可偏離成食物潔淨是否廢除。

3. 法利賽人的責備,是以古人的傳統教導為評判準則,耶穌引用《以賽亞書》(賽29:13)的含意,該段落先知之言所責備的,是人的智慧、計謀成為人的教導依據,而不是神的啓示。耶穌將當時猶太列祖口傳規矩,視為人的智慧,不是由神來的智慧,這種屬人智慧的教導,是違抗神真實律例的教導,使人失去信靠神的話而活的道路。因此耶穌指責他們是假冒為善之人。何為假冒為善?就是打著遵行神的話之旗,實際是廢除神的律法真義。耶穌就引用當時人對律法遵守的輕重緩急,來印證他的指正。當時文士解釋律法中對神和對人的律法,其先前次序,是以對神的為先,甚至因而使對人的事被疏忽了,也不以為意。故有當奉給父母生活之需的錢,因著表示自己對神敬虔,而將這筆錢奉獻出來,他們就解釋對神忠心的,是可以免除對父母當盡責任。傳統教導人重某一誡命輕其他誡命,守了某一誡命而犯其他誡命是被容許的。這種對律法錯誤教導,也充斥在現今世代的教會之中。既然耶穌指責文士法利賽人所教導的,是廢除律法真義,更改律法,加添律法,那麼耶穌怎能自己自打嘴巴,把律法清楚的誡命廢除呢?若果(19節)的經文意思,正如反律法主義者所解釋,耶穌正是當代宗教人士所定罪的,他不遵守神的律法。

4. (14-15節)耶穌再次說明他對污穢人的意見,他先要求人要聽,且聽得明白。“沒有任何東西是從人的外面進入他裡面而能夠使他成為俗的,惟獨從人裡面出 來之物,才是使人成為俗的物”(15節直譯)。污穢人的原意是使人成為通俗,與外邦沒律法的人一樣。律法是教導人成為聖別歸神的標準所在,違背律法,就是達不到聖別歸神的標準。故當人成為通俗,就是沒有聖別歸神。耶穌言中之意,外面進去的是未洗手吃進去的食物,從人裡面出來的就是(21-22節)十二種從人心裡發出來的惡謀,經由它的經營,種種惡行都顯露出來了。這十二種惡行,就是違背律法的行為,使人通俗如外邦罪人。耶穌怎麼可以說將分別潔淨食物的律法標準,改成沒有標準,像外邦罪人沒有分別呢?若果耶穌是這樣的解釋律法,他自己又成為他所評斷假冒為善的,自立一套傳統教導,而離棄神的誡命了。

彼得的天上降不潔食物異象,經文本身已自我解釋,這是以物喻人的教導,外邦人如不潔食物,現神要將不潔的外邦人接納進來,透過靈洗和水洗,使不潔的外邦人, 成為神國潔淨的子民。因此彼得更不可能教導馬可,使馬可對此潔淨律法更改。本段落爭辯的原因,在第一節即點明出來,從耶路撒冷來的文士,正如(3:22) 一樣,是要來挑耶穌毛病的。由不洗手吃飯都可以成為他們攻擊的地方,則耶穌說“各樣食物都是潔淨”的這種錯誤講法,早就被他們抓到公會審判定罪了,不用等到耶穌到耶路撒冷了。

耶穌引用摩西律法“當孝敬父母”(出20:12)、“咒駡父母的,必治死他”(出21:17)這兩條誡命,正是十誡和約書(出20-23章)兩部份對於人的要求之首要。律法總剛是愛神和愛人,這兩項並無彼此衝突的事,對神的忠心表現出來的聖別生活,和對人堅愛表現出來的公義生活,原是一體兩面。作者透過衣繸所預告遵行神命令的要求,在本段落中將如何遵行才是王道釐清真相。原來遵守神聖律法,是從人的內心發出,才能使人按神律法而行。外面的規矩只是輔助人瞭解何謂聖別要求。人的內心沒有清潔,外面的規矩成為假冒為善的工具,所顯現的真實行為就是經文的十二項惡行。原來荊棘也可以隱藏在人的內心,透過傳統將內在污穢美化,給自己藉口不去遵行聖別律法真正要求的,而只是行出自己以為義的,事實是自己在騙自己而已,逃避神聖別要求。人無聖別無法面見神,基督的血使我們稱義成聖,這是就基督已完成的,但每一個神的兒女,都有責任在今世行出公義聖別,像神國元帥一樣,才配進到天父面前。裡外合一兼備的信徒,才是彰顯神榮光的器皿。

食物聖別條例和衣繸規定,不是表面禮儀(律法不談禮儀,只談生活依據)。外在生活所遭遇的每一件事,都與宗教信仰息息相連。聖經教導我們生活即律法,行事為人離不開神國要求。只爲講內心聖潔,生活上卻與不信的人無分別,吃一樣食物,過一樣生活方式,不信的人所求的:財富、 健康、生活品質、舒適人生、美名、善名、信徒同樣遵循,這樣的人,不僅被撤但欺騙弄瞎心眼,更不知道何謂聖潔。耶穌受歧視、攻擊、是因他不願按當時的傳統束縛來活,在今日信徒也當不按現今的傳統:“凡物沒有分別、不分上下次序、一律平等、一視同仁。”而活,反而神的律法教導的中心就是生命和次序。生活中每一件事物都有次序,按生命原則在運行。長幼有序、男女有別,信與不信不能同軛,聖俗清楚,這些神的話語明明白白宣告的,若能堅持,雖有歧視、攻擊,卻才配為基督門徒。

4.5. 趕出希利尼婦人兒子的鬼,醫耳聾舌結者(7:24-37) 敍利亞

Mar 7:24    耶穌從那裡起身、往推羅西頓的境內去.進了一家、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

Mar 7:25    當下有一個婦人、他的小女兒被污鬼附著、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俯伏在他腳前。

Mar 7:26    這婦人是希利尼人、屬敘利非尼基族。他求耶穌趕出那鬼、離開他的女兒。

Mar 7:27    耶穌對他說、讓兒女們先喫飽.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喫。

Mar 7:28    婦人回答說、主阿、不錯.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喫孩子們的碎渣兒。

Mar 7:29    耶穌對他說、因這句話、你回去罷.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

Mar 7:30    他就回家去、見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經出去了。

Mar 7:31    耶穌又離了推羅的境界、經過西頓、就從低加波利境內來到加利利海。

Mar 7:32    有人帶著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求他按手在他身上。

Mar 7:33    耶穌領他離開眾人、到一邊去、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沬抹他的舌頭、

Mar 7:34    望天歎息、對他說、以法大、就是說、開了罷。

Mar 7:35    他的耳朵就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

Mar 7:36    耶穌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人.但他越發囑咐、他們越發傳揚開了。

Mar 7:37    眾人分外希奇、說、他所作的事都好、他連聾子也叫他們聽見、啞吧也叫他們說話。

本段落特記耶穌在腓尼基、低加波利外邦人地區繞行一大周,再回到加利利。馬可只記載在推羅境內行了一件逐污靈事蹟,到加利利海邊醫了一個聾啞者。在這一段期間,經文強調耶穌不欲人知,隱藏自己,卻事與願違。經文記載目的,是要凸顯耶穌受難時間逼近了,這次的巡迴是暴風前的寧靜,耶穌需要時間來訓練教導門徒, 也對自己將遭遇到的苦難做一個預備。在加利利三次巡迴宣傳神國,真正願意追尋明白的不多,求神蹟醫治的反而一大群。耶穌名聲傳至外邦地區,外邦的婦人主動來俯伏主的腳前求醫,藉由耶穌與她的對話,傳達外邦人若願屈就自己,卑微尋求神國救主,他們也能拾得餘恩。

外邦人原被視為無應許福分、諸約律法的(羅9:4),如狗一般,沒有可誇耀的。但若外邦人認清自己的身份,謙卑渴求神的恩典,服在神所命定的次序下,福音恩典也就臨及原是不配得之人。今日外邦信徒常自誇自己得神恩典,鄙視猶裔的律法傳統,高舉恩典以為只有外邦人才知此理,實是井裡之蛙,不知神國計謀。現在得恩的外邦人若行出的行為果效,與猶裔一樣違背神公義聖別之路,不願按神律法所教導的去行,其下場將和猶裔不信神的恩之人一樣。

反觀第二件事,猶裔是耳聾舌結之輩,若非主施憐憫開啓閉塞之耳,他無法聽得明白神國之道,開啓阻塞之舌,他無法宣傳神國之恩。外邦婦人主動、卑微求主醫治,猶裔男子被動求治,透過主詳細病療過程,傳達惟有藉由主的聖潔,才能使人得醫治,脫離無知困境。作者將這兩件趕鬼醫治並提,正成反差效果。外邦有污靈占領,藉由母親代求,認清自己的地位,耶穌隔空逐鬼,是由於婦人的信心。(另一件隔空醫治也發生在外邦百夫長為他所器重的僕人代求,參閲(太8:5-13; 路7:2-10)。猶太有心閉耳塞,藉由他人帶來懇求,耶穌引至他處,以指探耳,以唾沫抹舌,是出於主的憐恤。主從未拒絕來求醫者,雖然求醫者或有不足之處,他仍然透由醫治一併建立他們的完全。馬可兩次記載主是用唾沫來醫治,針對人的聾啞和眼睛(8:23),正如十二年血漏摸主衣服,病人摸主衣繸。或主拉患者的手(彼得岳母和睚魯女兒),作者都以兩次重複動作,來見證主的施恩。然而主的身體能成為醫治泉源,是在乎主本身成為聖潔,才使神的能力流通出來。由清潔進一步到聖潔,才是神最終期許的。罪污的洗滌到全人的聖潔,是需要藉由火煉成金過程得來的。七章的食物潔淨到能逐污靈、明真理,這是神國子民當有的見證。

以賽亞書50:4-5耳朵是為聽神聲音(律法)如受教者,舌頭是為扶助疲乏者得以重新得力遵主教導。彌賽亞尚且需由神賜教、提醒,世人豈不更當祈求聖靈的教導,開啓心眼心耳,眾人傳揚聾子聽見,啞巴說話,是應驗(賽29:18),上一段經文耶穌引用(賽29:13)指責文士假冒為善,因此文士們實是聾啞眼瞎,傳統教導規條,何等可怕,使人心閉塞而不自知。

增註1) 第七章21~22節十二個從人心理發出來邪惡的盤算,在聖經中常有類似的組合句子,較長的句子用以描寫人心或外面顯露出來的罪惡如下:太十五19,羅一29~31節,林前五11、六9~10,林後十二20,加五19~21, 弗四31,西35、8,提前一9~10、五4~5,提後三2~5,彼前四3,啟二十一8、二十二15。這是按舊約文學方式,以多個文詞堆砌出罪惡的恐怖,令人惡心。十二個詞重譯解釋之:(前六個詞為複數型,後六個詞單數型)

1. 茍合:淫亂、賣淫。在舊約中亦指拜偶像。基本含意為在男女關係上放縱情慾上。

2. 偷盜:偷竊的行為,複數,表明諸多欺騙、剽竊,不光指財物、人身、名聲的偷竊,更指出是違反十誡中的第八條。

3. 兇殺:殺人流出的血,流血事件,希臘古典用法和希伯來文有相同含意,是違反十誡中的第六條。

4. 姦淫:通姦,姦淫,與有婚姻關係者發生性關係,律法中為死罪,違反十誡中的第七條。

5. 貪婪:貪性,貪念,想要侵占他人利益、所有權,也有貪得無厭之意,是違反十誡中的第十條。

6. 邪惡:邪僻之性,惡態,惡意,另一意指卑鄙、胆怯 。本字在保羅書信中與惡毒一併出現(羅一29,林前五8),惡毒有災禍,損傷之意。

7. 詭詐:原指魚餌,有牢籠、詭詐、奸計等意。在可14:1譯為”詭計”, 約1:47 耶穌說拿但業是心中沒有詭詐的,指其心中是正直、無欺謊。

8. 淫蕩:放肆,蠻橫。指人之妄作妄為,放縱無度之事。本字在保羅書信中與污穢、淫亂一併出現(林後12:21,加5:19, 弗4:19)。

9. 嫉妒:邪惡之眼。是希伯來文語法,出現在太6:13,20:15、路11:34 帶含貪婪和嫉妒的眼神看人,另有學者以為吝嗇之意,貪愛自己所擁有的。

10. 謗讟:對神指說大不敬的、褻瀆的話。 對人為誹謗、辱罵的話。在可2:7,14:64譯為”僭妄的話”,可3:28”譯為”褻瀆的話”。

11. 驕傲:逞露自己高過別人,優於群眾之驕心,對人輕慢。 新約聖經僅出現於此。

12. 狂妄:由無和理解力組合而成,意為愚妄、無知。指”缺乏倫理或宗教意識之人”。保羅三次引用這詞指自己(林後11:1、17、21)。                                                                 

增註2 )第七章作者將三件事:洗手吃食、醫治希利尼婦人的女兒、醫治耳聾舌結者,連接成一組教導內容,其前後教導主題:污穢的清除。

本章的中心教導是接續第五章:聖與污的爭戰,只是作者插入第六章工人的磨難。同樣在第八章也是接續第六章的主題,再次深入闡明跟隨者當受的挑戰。 這四章(5~8章)是在應合第四章的撒種比喻,在比喻中前三種失敗的原因,在這四章中逐一以例證來說明,因此第七章接第五章將如何清除内在污穢的方針表明出來,使不能結實的內在因素得以真實清除。

清除的方式按三部曲:認清污穢的來源、去除的堅持、主的憐憫。

一、 阻擋人去結出神國果實的,一方面是舊有傳統帶給人的束縛,另一方面是人心已被污穢,無法判別真實聖別。第七章全章未使用“律法”一詞,而是使用誡命(7:7、8、9 三節,和合本分別譯為吩咐,誡命,誡命)三次,其相對用詞傳統(7:3、5、8、9、13五節合和本都譯為遺傳)五次。此傳統是祖先的(3、5節),人的(7節),你們的(9、13節),而不是神的。反而神的誡命撇棄了(8節),廢棄了(9節),神的話取消了(13節),但對傳統卻是緊抓(3、8節),按此遵行(5節),小心看守(9節),傳授(13節)。因此經文強烈對比出法利賽人最大錯誤,是將人的傳統視同神的誡命,反而廢棄神的誡命。他們不但自以為是在遵行神的誡命,更質疑他人不按他們所認可的傳統而行,就是違反神的誡命。在今日基督信仰中不也是有如此自義的人, 因著傳統教導而不能認清神真正的福音內涵,以外面的儀禮視為得救的要道,看不清那暗中的束縛。這幾個用在傳統教導上的動詞,原是新舊約經文中常用在神的律法上,作者卻故意用在傳統上,讓熟悉舊約經文讀者產生反差而明白他的諷刺用意。 “俗污”:在7:1~23中名詞出現兩次(2、5節),動詞出現五次(5(兩次)、18、20、23節)共計七次。使之沒有分別、世俗化,是此字原意,中文譯為污穢,是為要與”聖別”相對比。法利賽人在耶穌時代,原是指分別自己歸神的一個教派,為了証顯他們的虔誠,他們對自己同胞若不遵守眾洗滌、潔淨的傳統教訓,也都視為不潔而斷絕往來,不同桌共席。 然而耶穌卻指出他們的分別是虛偽的,不是按照神律法的原意來分別自己,他們的敬虔只是贏得名聲的工具,不是出於對神的敬畏,這些傳統教導不是出自神的啟示,也不是由神所差的先知所講解律法原意,沒有一項是神所認可和驗證。當人對神的律法增添或刪減,都不為神所喜悅,對神律法的解釋,也只有擁有神的靈,為神所差的,才有解釋權。猶太人自從撒迦利亞先知之後,再無啟示和先知,他們所做的律法解釋,只能視為個人敬虔手段參考用,但在耶穌時期卻演變成與律法併列,歷代傳統所產生的不成文律法的權限和摩西的成文律法視為一體。耶穌就是要打破此觀點,若猶太人不能從這一點上走出來,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和現在的猶太人都是同樣被這軛束住了。同樣的,兩千年來基督信仰者,若不認清在解釋神的話上,沒有聖靈同在,沒有神所差工人的解釋,歷代以來的諸多傳統教義信條,照樣束縛者外邦信徒,不明白神的律法才是一切的中心,福音是為成全律法而傳的。傳統教導造成人自義,自我安慰,自以為高人一等,進而產生分別,這等分別不是聖經的分別,而是排斥性。聖經中律法的分別,是一種見證,使人產生盼望,引導人來到神面前。耶穌指出外面未經洗滌而入口的不會使人俗污,因這本非律法分別的準則,他進一步指出從人裡面出去的,這個才俗污人。這個人已受傳統教導牽引而偏差了,造成他內在有諸多惡的意圖,卻仍不以為意。這些法利賽人質問耶穌他的門徒未洗手而吃飯,背後的惡念,就是要讓人以為耶穌和跟隨者是俗污的,以致耶穌的教導無效。若果門徒還是愚頑,不明白耶穌的比喻,他們真的中了法利賽人的奸計。故此,要先認清污穢的來源,是出於人無神真正啟示,將人的傳統教導當作教訓,俗污則永無清除的一日。

二、    希利尼婦人自以為是桌底下的狗,能得著主人的碎渣兒恩典,這種堅信才能去除污穢。狗為不潔動物,卻是中心於主人,婦人知自己是外邦人,按律法是不潔的人,但她仍忠於神,忠於神所差這位主,經文中特別指出她的女兒為鬼所附著,但是經文用了”鬼”三次,也用了”污靈”(25節)在起先的句子裡。這表明是污穢(不潔的)是這小女兒的問題,她也自認自己是不潔的人,卻仍能期望主人的施恩。

作者故意以狗來形容外邦人,從主口中說出,這等卑賤之詞。代表就神聖律法而言,不知道、不明白律法的人,是隻狗,它不知也不能行出律法的聖與義。但這婦人知道這事,也認同自己原與律法、諸約、諸應許無分,是不配得恩典的,因此她的表白成為她的見證,見證蒙恩的首要條件是認清自己污穢所在,因而祈求蒙恩,堅信這位主能夠使之離污。她極力求去除污穢,因為她渴望聖別,她的女兒不再受污穢之靈轄制。如此堅決渴求,使主能在她身上作工,她和法利賽人的堅絕排斥主所帶來的真聖潔,寧願存留在傳統教導中而成污穢滿心的人,正成反差。

    法利賽人緊抓著祖宗傳統,希利尼婦人女兒擁有著污穢之靈,一個在內心不斷行出諸般惡意,而使一個原為選民的猶太人成為俗污的世人;一個從內心屈拜耶穌腳前,祈求憐憫的外邦罪人,反成為被潔淨的。祖宗傳統和污穢之靈是同層次的,一樣在束縛人不能結出果實,是另一類的荊棘,隱藏在人心裡。基督宗派的祖宗傳統,今日已發展成比猶太傳統更加綿密,這原非作者所樂意看見,因為外邦人蒙恩就是他沒有祖宗傳統,而是受污靈轄制,神國之主將這轄制解開,就帶進律法的聖潔中。若果今日反其道而行,將歷代教父,信經,註解書,視同神的話而受其約束,定為教義,他們就在行猶太人所行的惡道,拒絕真正的福音,污靈仍在他們心中。

三、    聾啞者被帶到耶穌面前,請求他,為要按手于他。按手之事在5:23睚魯的祈求,6:5耶穌家鄉幾個病人,8:23、25兩次按手伯賽大瞎子,作者用了四次來敘述醫治過程中很重要的因素:耶穌按手在患者身上,按手代表何種意義,應由舊約的記載來認識。

按手的希伯來文字碼HB5564(camak)首次按手在出29:10 亞倫要按手在祭牲上,使之成為贖罪牲。同樣在民8:10 按手在利未族上,使之成為替代以色列人歸神者。這是正面按手與之聯合,另一面在利24:14 按手在詛咒聖名者上,用石頭打死他,是律法中滅絕淨盡之意,對於違背神者要完全清除分隔,因此按手有將之歸聖,去除污穢之意。

另在詩3:5 雅威他按手在我身,摩5:19以手撐牆,此按手有支持、幫助的含意,故此按手在猶太人的用意,就有拯救、幫助之目的。耶穌實際動作是用指頭探耳,吐唾沫抹舌,望天嘆息(GB4727),耶穌為這位聾啞者嘆息,在8:12耶穌為法利賽人求顯神蹟,靈裡深深嘆息(GB389,是與GB4727同字根),同樣的嘆息,意指他們有同樣的悲傷的地方,就是與福音阻隔,不能聽神的信息,但是法利賽人心硬可聽見卻拒絕聽,聾啞都卻是想聽而不能聽,因此耶穌憐憫他的軟弱,開了他的耳,舌,能聽也能傳講。本段故事,同有去污(按手)得潔的意義,是出於主的憐憫而得著,軟弱者若沒有認清這位主是肯憐恤人,願意及時幫助人,就不會來到他面前得力量勝過諸樣荊棘的阻攔,因此從俗污到聖別,在作者寫作下清楚告訴我們這條道路要如何走。

4.6. 再次變餅給四千人吃飽,對變餅的教導(8:1-21) 加利利海,山上

Mar 8:1     那時、又有許多人聚集、並沒有甚麼喫的.耶穌叫門徒來、說、

Mar 8:2     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也沒有喫的了。

Mar 8:3     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就必在路上困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

Mar 8:4     門徒回答說、在這野地、從那裡能得餅、叫這些人喫飽呢。

Mar 8:5     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

Mar 8:6     他吩咐眾人坐在地上、就拿著這七個餅、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

Mar 8:7     又有幾條小魚.耶穌祝了福、就吩咐也擺在眾人面前。

Mar 8:8     眾人都喫、並且喫飽了.收拾剩下的零碎、有七筐子。

Mar 8:9     人數約有四千。耶穌打發他們走了、

Mar 8:10    隨即同門徒上船、來到大瑪努他境內。

Mar 8:11    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求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想要試探他。

Mar 8:12    耶穌心裡深深的歎息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

Mar 8:13    他就離開他們、又上船往海那邊去了。

Mar 8:14    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

Mar 8:15    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

Mar 8:16    他們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罷。

Mar 8:17    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麼.你們的心還是愚頑麼。

Mar 8:18    你們有眼睛、看不見麼、有耳朵、聽不見麼.也不記得麼。

Mar 8:19    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籃子呢.他們說、十二個。

Mar 8:20    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筐子呢.他們說、七個。

Mar 8:21    耶穌說、你們還不明白麼。

同類似事蹟一再被記下,就猶太教導方法是普遍的一種方式,其目的就事件而言,表示這類事件是重要的,亦即他們內含的教導是確實、正確,就被教導者而言,表示 被教導者在同類似事件中,常顯露出不足、失效、欠缺的,亦即學徒在這類學習上,常會重複經歷而未能完全得勝。人活著每天都需要食物,每天都面臨相同考驗, 經上說“人活著不單靠食物,而是神的話”,要秉持這樣信心來每天面對,是不斷在磨練信徒,衝擊著身體的軟弱的現實狀況,這是何等艱難的功課,但在神國的戰 役上,卻是最真實的上演著。因此很多人會選擇逃避考驗,正如《馬可福音》(可10:17-22)財主所面臨的,寧可現在可以掌握住每日需用的來源是不慮缺 乏,也不願交托給未知數的天上賞賜。在現今世代中,物資充裕且被濫用的社會上,要按照耶穌所教導,不要為明天憂慮,只求今日的飲食今日賞賜來實行,常被信 徒認為是緣木求魚,不切實際。耶穌門徒和今日的信徒,所處的境遇是相同的。

同六章給五千人吃飽事上,經文首先強調主的憐憫 (6:34;8:2)才有分餅的事蹟發生。與主同在三天沒有什麽可吃,身體確實變虛弱,留在耶穌面前聽他宣講神國福音,不會光聽福身體就無需求,這是一種身體軟弱實際經歷。這些人是遠處而來,長時間聽道,表示他們確實有求道之心,耶穌叫門徒來對他們說這些話,門徒在現場都已看見也知道,並不需主再次提醒他們,但門徒仍然不明白耶穌對他們說話的用意,仍然和分餅五千人事一樣。要學會依靠神而活已是不容易,還要學得隨時供應他人的需求,這在人無能力。但是在神國裡的神子是為服事人,為人需求捨己,因此他顧惜人的軟弱,正如出埃及的以色列民在曠野所遭遇,透過摩西的吩咐每日天上糧降下一般,主再次分餅給四千人吃飽。

人軟弱是以疾病和飢餓來總括,而勝的秘訣是信心和愛心。對於雅威神是堅愛和信實的信念,以及以神對己所施之恩分賜與人的愛惜,是對抗軟弱的惟一方法。在希利尼婦人的事件對信心的教導,和在聾啞人身上所顯示的愛惜,都是門徒在現場經歷,但他們仍未學得成功,對神的信心對人的愛心尚待加強。

(8:6-7)“擺在面前”:連續出現三次,表明這個見證在眾人在門徒眼前是真實無可推委。群眾再次由聚而散,耶穌和門徒也再次退隱,藉由船隻離開。

法利賽人再次不停地質問耶穌,他們是為著辯論,找麻煩的,尋求一個眼見的記號,來試驗耶穌。耶穌為著他們的不信靈裡深深歎息,歎息有兩個意味,一是為著人的 軟弱十分難過,心被擾亂而發出呼喊,需在神的幫助,用於(7:34)對聾啞之人。一是為著人屬靈景況的破產而痛心,哀泣不已,如同《以西結書》(結 21:6,7)對以色列人硬心不悔改。在這裡就是後面的情況,神蹟已在分餅如天上降嗎哪的事顯出,法利賽人仍不願相信,還再求從天上顯神蹟,耶穌說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等同他已宣告法利賽人罪已定,視同審判已臨。耶穌再次離開,藉由船隻與之分離。

經文最后提到在船上發生只有一個餅沒有預備其他的,將分餅和法利賽和希律的酵聯結在一起。給四千人分餅后上船離開,對法利賽人做最后審判後也上船離開,經文將這兩段結合在船上作解釋。不明白分餅神蹟的意義就不知道法利賽人和希律黨的酵所指為何,正如(6:52)門徒不明白分餅的事,也就以為耶穌走海面是鬼怪,心中驚奇不信一樣。

主就是天上來的生命糧《約翰福音》(約6:51),神國的君王既已臨到,他豈不隨時供應、保衛他的子民。但是人總是先考量現實面,看在眼前的才是真實,法利賽人求神蹟和門徒看見自己沒有餅,都是一樣剛硬無知。

先就作者在(6:14-8:29)記事上的安排來看寫作的目的。

6:14-15; 8:27-29: 提到人對基督的認識,是施洗約翰、比利亞、先知。

6:34-52; 8:1-21: 分餅和分餅意義的教導。

7:1;8:11: 法利賽人的質問。

7:14-23; 8:14-21: 主對門徒的教導。

7:24-37; 8:22-26: 主的醫治之意義。

在如此嚴密重複的記事上,中心要旨就是讓讀者不斷思考這位神國福音傳佈者,他本身及他的職事的意義,進而如何與之聯合成一體,就是教會與基督的聯合。神國福 音不是廉價福音,要進神的國,是要強力進取的,途中各種攔阻層層障礙,都要一一排除。撒但的攻擊,人的軟弱和各樣的迷惑、私慾,若不能藉由主的同在和啓示,信者的堅持和撇下,這場戰役必然一敗塗地。

門徒在而臨如此艱辛的考驗,常常是失敗的,這也反映在每一個信者身上。我們對聖經的教導,常 常如門徒一般不加深思熟慮,看的是表面,不明白其中真正意涵。法利賽人的酵已深入我們中間仍無察覺,按著人的傳統來看聖經,而非按著正意來明白。無論是原 罪,三位一體,都非聖經所有的,也非聖經所啓示的,卻透過神秘說法而發酵在教會之中。門徒因為沒有餅而議論不定,今日人也沒有聖靈內住而來教導神的話,以致各種異端邪說充斥。希律黨的酵更已融入信徒生活中,世俗沒有分別生活方式,彌漫在教會之中,自立節期、日子,自定律法規矩,按現今世人的生活方式而活, 以致空談信心,只為眼前利益而活。

耶穌再次提醒兩次擘餅,問門徒收拾零碎多少,他們記得十二籃七筐,卻不明神恩有餘,沒有希利尼婦人的信 心,就等同聾啞者、神的話語就看不清,聽不明,如同法利賽人的曲解律法,離棄神的誡命,拘守人的傳統。耶穌用三個疑問句(8:17)來告誡門徒,心中的剛硬愚頑,如荊棘隨伴,把神的道擠住了,雖有主在旁隨時教導,這道仍不能結實。接著說他們有眼看不見,有耳聽不到,正如4:12主對外面的眾人所評斷的,門徒現在的程度竟落到像外面的人,而不是進到裡面學習效法他們夫子的人。這話是何等嚴重,主從未客氣對待心中頑梗的人,正如神在先前透過眾先知對頑梗的以色列人說話一樣。門徒再不長進,再看不清主福音的要旨,他們將成失去鹽味被棄的石頭。

4.7. 伯賽大醫治瞎子(8:22-26) 伯賽大

Mar 8:22    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

Mar 8:23    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見甚麼了。

Mar 8:24    他就抬頭一看、說、我看見人了.他們好像樹木、並且行走。

Mar 8:25    隨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

Mar 8:26    耶穌打發他回家、說、連這村子你也不要進去。

本段落經文以重複字詞或相似字詞來記載耶穌在加利利地區最后一件事。瞎子被帶到耶穌面前求他觸摸,這是七件耶穌用身體接觸的第六件((1:41)摸長大痲瘋 的;(3:10)有災病的都擠進來要摸他;(5:27-31)血漏婦人摸耶穌;(6:56)摸耶穌的衣繸子,凡摸著的人都被拯救了;(7:33)耶穌用唾沫摸聾啞者的舌頭;(8:22)瞎子求摸;(10:13)有帶小孩來要耶穌摸他們)。耶穌兩次按手按在他眼睛上,正如前面經文不斷重述二次擘餅,二次行船 (平靜風海和走海面),二種酵,這次醫治是本大段落的意義總結。耶穌重複教導門徒,正如瞎子眼得醫治的過程,是逐漸明朗看清,門徒跟隨耶穌,透過重複教導,才使他們的心眼漸開,明白耶穌走的是一條十字架的路。第六章約翰被殺,是種子比喻的第二種遭遇患難逼迫的考驗,兩次的分餅是第三種荊棘世上思慮,第七 章法利賽人傳統錯誤教訓,是荊棘中的各樣熱烈慾望,這些都是要蒙蔽心眼,阻擋人明白。耶穌最後在伯賽大醫治的方式,領瞎子到村外,把發他回家,說連這村子 也不要進去,其意思如《馬太福音》所記:哥拉迅哪你有禍了,伯賽大阿,你有禍了,因為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推羅西頓,他們早就已披麻蒙灰悔改 了。(太11:20-24),在加利利地區,馬可經文安排三次巡迴佈道,福音果效是未顯露的,絕大多數以色列民,是無法成為結實的子粒,他們不能成為神國呼召的勇士,不明白神國福音的宗旨,他們的心眼未開,與神國無分。耶穌只能離棄他們,從此經文不再記載耶穌在加利利地區(他原先福音基地),作什麽工,反而他只能帶領門徒踏上他人生最後旅程。

作者以耶穌身體的接觸來醫治,拯救落在各項軟弱中的人,其教導意義,讓我們再次省思。律法書對選民要求分別為聖歸神,是從身體的各項潔淨為基礎。透過水洗和祭牲血,人才能進到神前得恩典,身體的聖別,是最基本要求。因此基督身體的觸摸,代表聯合,基督的代贖成聖功效,預先被表明了,然而身體先清潔再由血而聖別,這兩步驟方式,今日被錯解為受洗和相信,因而落入人只要因信受洗必然得救(可16:16)這種後人傳統解釋裡面。然而經文事實上反是要強調二階段成聖步驟,受洗只能在神面前求得清潔的良知(彼前3:21)進一步為行善苦難,才是與基督真正聯合成聖 別。第一層次的清潔,代表身體已從罪的國度被遷移至愛子國度,不再是罪的奴僕。第二層是聖別,是用成為神奴僕的身體,作義的器皿,如同基督的獻上自己,成為活的,聖別的祭物(羅12:1)。這不是一種勉勵而已,而是一個標準、規範。人無聖別不能面見神,不經火焰的祭物達不到天上,不經苦難以致學得完全的, 沒有馨香之氣顯揚。沒有在今生與主完全聯合的,沒有與主身體聖別有分的,神國之門對他是關閉的。

commentary/mar/mar_c6v6_c8v26_20100420.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4/04 20:44 -0500 Thu. (10 個月前) 由 127.0.0.1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