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on unknown: siteexport_addpage
commentary:job:job_c6v1_c8v22_20250405_1
約伯記講解 2(回應 1):首輪辯論、「約伯回應以利法」(伯 6-7 章)與「比勒達發言」(伯 8 章)、讀後感與回應
作者:林義鴻 LYH; 初稿日期:20250403; 講論日期:20250405; 編修:WCM。
原標題:讀『約伯記講解 2:首輪辯論』(伯 6-8 章)讀後感與回應 20250403 LYH
本文乃回應:約伯記講解 2:首輪辯論、「約伯回應以利法」(伯 6-7 章)與「比勒達發言」(伯 8 章) www.yhwhholy.org/bible/commentary/job/job_c6v1_c8v22_20250405
甲、讀後感
1、我對家人的勉言
- 有空多看此文,比較那些無價值的文章,此文確實值得細細推敲、琢磨,因為慢工出細活!
2、我個人的感言
- A、見解深邃、獨到,分析清晰、條理分明,感情深厚,將心比心,約伯的苦難唯有身在其中者方能「感同身受、發出悲憫、同情心」,才能體會、明白義人受如此苦楚的真正意義與目的何在。
- B、雅各書中提出約伯的苦難與恆忍,顯示出神是何等的憐憫和慈仁(雅 5:7-11)。
3、我的心得
- A、對於義人受苦的意義義和目的:
- 義人必多受苦楚,但神必救出他一切的苦難(詩 34:19);同樣,惡人也必多受苦楚;唯獨倚靠雅威的必有堅愛四面環繞他(詩 32:10)。
- B、神為約伯朋友本應是「患難與共、相知相親」:
- 朋友乃時常親愛,知己為患難而生(箴 17:17)。但約伯三友似乎不過格當此種知己朋友,因他們落井下石。如灰的箴言、無用的醫生,普遍存在今日世界中。能真正成為知己者,實是因相知甚深,方能捨命相陪。
- C、義人必多受苦楚:
- 基督的苦楚為保羅所深知和深受(林後 1:3-11),故他說:「時常在身體上帶著耶穌的死絕,為要耶穌的生命,也在我們的身體上可以被顯明出來。」 這樣看來,那死亡在我們裡面運作,但那生命在你們裡面運作。然而,我們既擁有那相同的信心之靈,按照那經上記著的:「我信,所以我說了。」我們也持續相信,所以我們也持續說話。我們早已知道:「那使主耶穌復甦的,也將必使我們同耶穌復甦,並和你們一同伺立於旁。基督的死和復活的盼望,使一位「外在的人日漸敗壞,裡面的人日日更新」。(林後 3:10-18)。
- D、雅威慈仁和智慧:
- 使用苦難引導人來到神面前,獨自面對神,直接與神訴說、對話,而非與「愚友對話」。
- E、約伯記裡的智慧一般為人所喜愛,但我更喜愛此書中深厚情感的表露方式,因為這才是「真人的表現」,而非客觀的旁述。主觀的情感相會,唯有約伯和神才能體會。所以神的愛不只智慧、也包含情感。我年輕時感情深厚,中年時智慧漸增,但我老年時,情性與知性雙修。尤其是情性的增長,故對自家人的難捨、難分,與日俱增。
乙、我的回應
壹、寫作的特徵與解讀
- 一、以詩歌體述說個人情懷:
- 此種特徵不可忽略,否則何必使用「詩體」?論者無見於此,反而大加申論「知性語言」,其實是「愚拙無知」。
- 二、「以農牧生活常見事物為喻」:
- 此正是今日「工商業發達的時代」所難以體會之處,以致如瞎子摸象?律法本身即是充滿農牧方面的指示與教導,反律法即是反農牧生態,也就是反神論的。
貳、約伯首次答辯(伯 6-7 章)大意
- 一、獨白與痛責(伯 6 章):
- 自身苦楚與但求一死,被「自認為屬靈人」的三友痛斥為「硬心不知悔改的混蛋」,故約伯聽來,不但刺耳、而且心痛。固有痛責「其有詭詐如古蛇」、「翻面無情」(22-27)、請求對質(6:28-30)。
- 二、對神抗議(7:1-21):
- 就份量而言:獨白(13 節)、痛責(17 節)、抗議(21 節)。對神三問的份量最多、最為要緊。
- 三、約伯首次回答所傳達的信息:
- 1、人生如此痛苦又毫無意義:故有西洋「存在主義」的浮現。
- 2、人間一切親情、愛情、友情不能敷平人深處的創傷,甚至落井下石的批判,難怪現代人自殺越多,尤其是日本人。川端康成和三島由紀夫即是如此。
- 3、神的「沉默」使約伯進入誤區,也使人讀律法書仿如讀「殘酷史」一般印象:舊約神(如父)嚴厲,新約神(基督)慈愛(如母),故由父神崇拜轉變為「母神崇拜」!
參、比勒達發言大意與與經文含意探討
- 一、對「律法主義」的偏見:
- 視舊約為律法,遵守舊約律法即是「律法主義者」。也就是重視行為論,不重視「內心」,而認為新約重視「內心」,而變成「唯心主義者」。
- 二、主客觀問題:
- 信仰若不主觀,就無體驗;若不客觀,就有偏見。因此,主觀經歷事實,配上客觀研究,才能「洞察先機、明白奧秘」。
- 三、傳統有好壞之分:
- 1、壞傳統如「拉比傳統」。
- 2、好傳統如「使徒傳統」(林前 11:2; 11:23; 帖後 2:15; 3:6)
- 3、如何分辨?
- A、以遵行律法為標準(賽 8:20):律法是「神的路徑」(詩 119:105-12)。
- B、以神靈所賜的智慧來加以判斷(林前 2:8-16)。
- C、加上個人長大成熟的身量(弗 4:13)。
肆、問題思索
1、聖經文學與世俗異教思想的差異
- 這是天與地之區別:是神啟示顯明與人瞎眼摸象之別。
- 正如(申 29:29)「那被隱藏的諸事是歸雅威我們的神,而那被揭露的諸事是屬我們和我們眾子,直到永遠(長久),為要我們去遵行這律法的一切話。」
- 更如基督所言:『當那一時候,那耶穌回應說:「我不住地讚美祢,父啊!那天與那地的主啊!因為祢從眾智慧者和眾通達者中隱藏這些事,而對嬰孩們啟示了它們。是的,那父啊!因為在祢的面前,喜悅這樣地生發出來了。一切都由我的那父被交付給我了〔或譯:一切被給我的,是由於我父〕,且除了那父之外,無人持續完全驗識那子,除了那子和那子若持續願意啟示的人之外,也無人持續驗識那父。」(太 11:25-27)。
- 也正如保羅所闡明的:基督十字架的救恩才是真智慧,世人的智慧因此變為愚拙(林前 1:20-21)。
- 以此論之,約伯三友即是世人智慧,雖然他與約伯同有獨一神和律法的基本知識(對對非閃族以色列人而言,已經甚為難得),但是對於約伯如此大患難卻仿如外人一般愚拙,甚至慘忍、無情。
2、佛教的人生苦短說,與約伯記中的人生觀相比
- 前者是看「破」人生,但看不「透」人生。由破到透,必須聖靈啟示(參見林前 2:8-15)。
3、「觀果知樹論」
- 「觀果知樹論」本是基督針對「假先知」的批判,因其違背律法(太 7:15-23);但三友卻拿來批判受苦的約伯,卻如耶穌當代的文士、法利賽人批判基督耶穌(太 12:22-24),此導致耶穌的反駁,視為「褻瀆」(太 12:31-32),甚至以毒蛇種類批判之:你們既為惡人,怎能說出好話來?(12:34-37)。
4、神未直接批判約伯的自義
- 由此可見神是:「那雅威主是極慈悲的,和有側隱心的。」(雅 5:11)。約伯「似乎自義」:故他承認:卑賤(40:4),雅威神知、他無知、不明白(42:1-3),但今由「風聞」變作「親見」(4),因此「我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5)。
commentary/job/job_c6v1_c8v22_20250405_1.txt · 上一次變更: 2025/04/04 11:13 -0500 Fri. (21 個小時前) 由 w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