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

辨明真理、認真遵行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commentary:mat:13.1-13.23_20160625

《撒種比喻:論明白與得救要道》 (太 13:1-23)(可 4:1-20)(路 8:4-15)

  • 經文:(太 13:1-23)(可 4:1-20)(路 8:4-15)

  耶穌心目中所要的是真正跟從他的門徒,他們要作專職的傳道人,是首先由以色列人開始揀選起,因為以色列人是神的選民,神的律法、聖約是跟他們立的,他們是神的僕人,有責任去傳講律法跟福音真理給一切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外邦人。

  耶穌要召的門徒,必須要負主的軛、學主的樣式。以色列人的軛是兩隻牛同負一軛,意指門徒要和耶穌一同負軛。負軛目的是為了要耕種田地,使田地長出神所喜愛的果子,這些果子就是代表有著公義、公平、聖潔、良善等等的人。

  保羅也要我們學習他,就如他效法基督一樣,效法基督傳福音,以此為己任;凡他所做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跟人同得福音的好處。為達到這目標,所以他要先攻克自己,因此他說:「攻克己身、叫身服我。」他舉了舊約的例子,那時的選民都沒有攻克己身、叫身服我。他們大多失敗在跟食物、祭拜有關的這些試驗,也就是為了吃喝、肉體的事情,他們都失敗了。所以,保羅以他們作我們的鑑戒。這些吃喝的事,是與偶像崇拜相關的,偶像崇拜便是跟鬼相交。保羅特別告訴教會的人,要為了他人的利益而「不吃」,就是「攻克己身」,讓這身體不為了貪吃、不貪求其他的利益,而讓門徒能得救、不讓他跌倒。

  所以,為了要一同得救、為了要能傳講、遵守律法、和信從福音,所以他就召收了門徒、教導門徒、訓練門徒、養成門徒。這是主耶穌門徒蒙召的使命,你我都不能推卸這重責大任。這樣的重責大任是指:結實百倍的好土地。主耶所講撒種的比喻中,最後的這好土地就是指:真正的門徒能效法基督,能達成這樣的使命。

回顧

講(太 13)之前,要先回顧(太 4)內容,即主耶穌要召門徒,意欲叫天下人都作他門徒。

(太 5-6)內容是「律法」。主耶穌要說明,要人明白舊約律法的真義,要擺脫當時宗教人士的錯誤解釋。

今人多以為,主耶穌所說明的律法,比舊約更高超的,更強調內心。但事實上,舊約律法的本意也強調內心,只不過當時的文士、法利賽人們將律法解釋成不強調內心,因而扭曲了律法的本意。主耶穌是要更正當時的錯謬。

(太 6:24-34)關於今生的需要,有關於「被荊棘擠住」,這相當於是現今重視經濟的社會、政治。

(太 7:1-6)關於「論斷」,重點在於眼中有梁木的人,是不能看清他人眼中的刺。

(太 7:7-12)要不斷地祈求。(太 7:12)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是要人自己要能行,而不是自己不行道,光叫他人去行道。

我們今天聽撒種的比喻,要先注意自己的心地是否好。能否作門徒,先決條件在於:自己是否有好的「心田」,是否能聽道能明白。

由於許多人沒有好的心地,沒法聽道明白,因此後來主耶穌只用比喻向公眾講道,因他們沒有好的心地;而只向門徒解明比喻,因他們有好的心地。

(太 11)主耶穌在外邦地中傳道,用外邦人相信的人來作見證,這令人傷痛於猶太人之不信。

「他們要聽卻聽不明,要看卻看不見。」(太 13:14-15)

對於外邦人,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外邦人也是長期地不守神的律法,而活在人的律法之下。

第一個比喻

 
太 13:4 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喫盡了。
 

以上就是第一個比喻的內容,若不深入察究,必然不能明白。對於聽過就算了的人,他就會輕視這道理,而不求問。唯有積極求道之人,必然會主動求問,直到明白。

第二個比喻

 
太 13:5 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太 13:6 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
 

植物需要靠其根部來吸收水份、養份,否則應付不了環境中的挑戰。

這表示這種人沒有耐性,不夠謙卑,沒法承擔苦難,沒法負軛,沒法同工。

例如:現今許多的信徒,遇到病痛、困苦,即使有禱告,也沒有耐性等候神,發現沒有好轉,馬上就去醫院找醫生,或是尋求世人的幫助。

第三個比喻

 
太 13:7 有落在荊棘裏的.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
 

這是指人憂慮於今生的需要(太 6:24-34),例如人為了世上的營生工作,而影響了神的工作。

植物的需要生長的空間,如此才能獲得足夠的陽光、養份,才能正常地生長。

你若由於世上的事業、家業、興趣愛好等等事物,而阻擋了你去服事主,那你就是被荊棘擠住了,你當快把那些阻礙除去、丟棄,否則你便不能服事主。若你不能服事主,主為何要與你親近?

第四個比喻

 
太 13:8 又有落在好土裏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路 8:15 那落在好土裏的、就是人聽了道、持守在誠實善良的心裏、並且忍耐著結實。
 

這才是好土地,就是人有好的心地。這樣的人才能把神的道在他裡面生長,才是把耶穌接到他裡面,在裡面耕作、在裡面長大成熟。如此的人才能最終成為天國的門徒。他們是時刻跟在主身邊,時刻不離。

神不勉強我們去接受,但若我們若不勉強自己去接受,則我們不可能明白這天國的道。

神所要揀選的門徒,就是要與主耶穌一樣,天天背起十字架。這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能做到的人極少,所以極為寶貴。

之後主講了稗子比喻、芥菜種和麵酵比喻,但門徒只問了稗子比喻,表示後兩個比喻他們也懂了,因為這三個是類似的內容。後來又說了藏寶於田、尋珠、撒網比喻,並說明之,最終問門徒是否明白?門徒答曰:明白。

主最後說:

 
太 13:52 他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裏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這道有百倍的增長

關於這點,可由《使徒行傳》中看出,如何成長為神的教會。


何謂「新舊的東西」?

(太 13:52)「新舊的東西」是什麼呢?

由於當時主耶穌的門徒並不是作文士的,而主耶穌是在談,那些原先受過傳統文士養成教育的人,他們熟悉聖經,但是有些觀念是錯誤的。若這樣的人願意來接受主耶穌的教導,就能分清楚正確的觀念。

回應:發現自己好像第三種田地,還達不到第四種。

對於第四個比喻,其中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是指「意料之外的大增長」。

這些比喻是基於麥子而言,麥子有過冬的情況,表示其應經過考驗,然後才結實。

為何撒種者會將種撒到不好的地中?

耶穌所說的比喻,並不針對撒種者來談論,而是針對田地、即聽道者來談論。

實際撒種時,或會因風力、或人手力道而造成落不到好土中。而就傳神的道給人,是由聽道者的反應才能看出其情況。

要努力掃除荊棘

何謂「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太 13:12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凡沒有的」指那些雖知道神的律法,卻不去遵行,因此便沒有神的福份。

就算我們知道有神的福份,耶穌會賜我們福份,但若我們不願意去行道,這也是無益的。

阻礙神的道的因素

  • 一、飛鳥是指撒但,是仇敵,會奪去神的道。
  • 二、人的剛硬、人的石心,會阻礙神的道(種子)生根。
  • 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會將道擠住。這包括了人一切想法、愛好、憂慮,以及對於錢財的迷戀,都會引人離開神的道。

神的應許,讓願意倚靠他的人可以不必憂慮生活需要。耶穌寶血也是應許人可以赦人的罪。當我們面對考驗時,並不是我們獨力承擔一切,而是當我們願意倚靠神時,神會給我們及時的幫助。

「心思轉變」  我們不要在考驗中受迷惑而迷失方向,而要心思轉變到神的道上,朝向神給我們的目標,而且身體力行。

我們是要不斷受考驗,如百煉的精金。但實際上,神所給我們的考驗絕對是在我們可以承受範圍內,通過考驗後,以後逐步加大考驗力度,好讓我們最終能具備承受大考驗的能力。

並不是馬上能結實,而是如(路)中所說:

「恆久地忍耐,用好的、誠實的心來結實。」(路 8:15)

第三種聽道者,雖未結實,是否也能得救?

 
可 4:20 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只有這第四種人才是能得救的人,是真信之人。

 
路 8:12 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隨後魔鬼來、從他們心裏.把道奪去、恐怕他們信了得救。
 

信的人,才是得救的人。

 
路 8:14 那落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走開以後、被今生的思慮錢財宴樂擠住了、便結不出成熟的子粒來.
 

這第三種人,他們「聽了道、走開以後」,表示他們沒有跟從主。

人是否有信,不是自我主觀的認定,而是要按神的標準。或許我們會認為我們也信,只是還留著荊棘。但這種情況與沒信的外邦人無異,仍然在「偶像崇拜」中。

這樣的道,講出來不簡單,能聽進去也不簡單,否則就不會如此罕有了。

有人說:「第三種是稱義的人,第四種是成聖的人。」

第二種、第三種人都是有信的人,只是沒有堅持下去。

commentary/mat/13.1-13.23_20160625.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4/04 20:44 -0500 Thu. (10 個月前) 由 127.0.0.1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