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

辨明真理、認真遵行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commentary:mar:14.12-14.25_20170805

(馬可福音 14:12-14:25)講解

逾越節晚筵、禱告、被捉拿到公會、審判、彼得三次不認主、彼拉多審判、兵丁羞辱他、被釘死、安葬、復活。整個事件記載很緊湊。

中心點(14:66-72)彼得三次不認主。這也是主耶穌最後一次的預言。

往前之事件(14:53-65)猶太宗教領袖們審判。往後(15:1-15)交由羅馬領袖審判,察看是否違背政權法律。

(14:43-52)耶穌被賣,守衛聖殿的兵丁捉拿耶穌。(15:16-20)羅馬兵丁戲弄耶穌。

禱告,前後呼應(客西馬尼、十字架上)。埋葬於馬太之墓,呼應於門徒彼得所作的。逾越節之意義,呼應於復活之意義。

重視時間點

作者注重各事件所時間點,甚於其他作者。

(14:12)除酵節的第一天,就是正月十四日。(15:1)這是正月十五早晨,大概是六點左右。(15:25)巳初,是上午九點鐘,釘十字架。(15:34)申初,是下午三點鐘,十字架上斷氣。(16:2)這是正月十七日早晨日出時,復活之時。

重視的地點

(14:15)「一間大樓」,當時參與者應該不只師徒十三人,還包括一些婦人們。

當時耶路撒冷分為上城、下城;上城為官員們、兵丁、及較富有之人所居之處,房屋較為寬敞;下城是偏西南側,是較窮者所居,房屋偏窄小。耶路撒冷本來居所有限,外地來守節之人大多只能居住在城外,然而由於逾越節羊羔宰殺完後,規定不可以帶出城,因此所有人都只能限定在城內吃逾越節晚筵,所以必須要事先預備處所。

(14:13)「有人(男人)拿著一瓶水」一般是女人在早上、下午出來打水,因此男人打水是較罕見的,很醒目。

客西馬尼園禱告。

(14:53)大祭司的家,在此審判,這是不合常理的。

各各他被釘、安葬之地。共有七個地點。

重要用字

「交」即「賣」,經文中出現七次(14:10, 11, 18, 21, 41, 42, 44),譯為「賣」較不合理,原意是將事物交付,請對方管理。保羅用於「一次交付的信心(和譯:真道)」。

當時的政教是分離的,各自獨立進行審判,有時會知會對方,然而對於耶穌的審判,卻是互相聯合,這是相當反常的。

摩西治理以色列人,政治是服在宗教之下,直到後來立王之後,轉變為由政治領導宗教。若是好王,那就還好,若是壞王,就相當不好了!

回顧歐洲史,天主教梵諦岡興起時,是宗教領導政治,文藝復興後轉變為政治領導宗教。現今的政教關係有:政教分離、宗教領導政治(如回教國家)、政治領導宗教(如共產國家)。這都與其所信仰的神有關。政治領導宗教的國家,會使真理的研究及傳揚,受到各樣的限制。

耶穌預言及成就

預備逾越晚筵,如同耶穌騎驢駒入耶路撒冷之預備(可 11),都記有「正如耶穌所說的」。

耶穌成為救主,他所安排的一切,都是有講究的,都跟完成神的救恩、作為贖價等有關。

逾越節內容記載的順序

先記「要交賣耶穌」,之後才記預備晚筵,立下新約。

預備晚筵,必須先在七天前挑選預備羊羔,查驗七天,正如耶穌也是七天前開始進入耶路撒冷,接受查驗。

逾越節之內容是

  • 「長子被殺」(出埃及記中,埃及中一切長子頭生的被殺。);
  • 「除酵」,吃無酵餅,而耶穌預言了有一位要交賣耶穌,是為「酵」,應該要除去。
  • 沒有記載「吃羔羊肉」,但是不能因此就否認他們有吃。
  • 「喝杯」,摩西在曠野立逾越之例時,當時還沒有入迦南地,因此還沒有辦法得到葡萄酒,然而到了定居於迦南地之後,就有了「喝葡萄酒」了。當時的酒器,不見得是每人一杯,大多是一大杯,大家輪流飲用,一共是四輪,即飲用四次。

立約的象徵意義

吃無酵餅時,不是直接吃,而是先擘開,這是如同過去獻祭立約時,一定是將祭牲切成兩半,如同餅擘開,故有死亡之意。

喝葡萄酒時,由於是血紅的顏色,象徵是流出血,也有死亡之意。

「同我蘸(沾)手在盤子裡」這是因為當時的逾越晚筵,是有許多四方形的無酵餅,而吃之前擘開,分開他人,各人之前會共用蘸醬之盤(沾醬),而不是乾乾地吃餅。

「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可 14:24; 太 26:28),然而在《路加福音》和《哥林多前書》中,卻是寫作「這是我立約的血,為『你們』流出來的。」這表示救恩是有特定對象的。


Q:舊約中逾越晚筵,要規定要手中拿杖,趕緊地吃。耶穌時代他們似乎並未如此,並且是較為悠閒地吃。如何理解? A:當時還有規定要抹血在門楣、門框上,然而由於是已出了埃及,事實上,定居於迦南地時,也不再有抹血之動作。因此有些規定是不再進行,而又形成了一些後來才有的傳統,例如喝葡萄酒一事。

Q:對於政治與宗教之關係,何種政體較好呢? A:理想上,大概只有是新天新地最好吧。

對於逾越晚餐(聖餐)之不同理解及其錯謬的探討。

長老回應

我們對於主耶穌所做的,為我們所考慮的是周到的,因此我們要有信心,要倚靠主。

對於最親近的加略人猶大、及彼得,都有可能背叛,因此人之不可信。故成為一個始終都不背叛的人,是最可貴的!

「酵」是惡毒的,經文中強調是那「背叛之人」;主耶穌之所以要立新約,就是強調「盟約、守信」,而「酵」就是破壞盟約,我們千萬要除盡之,不可在我們當中出現。

「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這「多人」指的是「信他的人」,要求信的人對於主,千萬不要背叛主,而對於彼此都是信主的人,則要愛他們,要為他們捨命。主為那些信主的人捨命,而不是為那背叛他的人,否則就是毫無意義的。

(林前)說明,這晚餐是「為了主的記念」,因此我們要不斷地記念。耶穌基督的死,是為我們這些信的人,不論生或死,都是耶穌基督的人,而不自己的人。因此我們在吃這晚餐時,要明白這當中的逾越節的羔羊,是指著新約中的耶穌基督,而不是舊約中的羔羊,但是現今許多人也在辦晚餐,但是他們卻不是真明白這點,不明白真的救恩、真的逾越節羔羊。

「約」字典意「遺命」,而(創 15)亞伯拉罕與神立約,是將牛羊切開,意義上等於是主耶穌在逾越中將餅「擘開」,這就是「立約」之動作。

對於宗教與政治之關係,其實從真理而言,沒有什麼好討論的,神的旨意一定是以真理、律法來管理人民。要以律法、以愛心,去照顧弱勢窮苦之人,而非以世人立王的方式來統治。現今的各教派,有哪一個是真按神的律法,以愛心去照顧弱勢窮苦之人的呢?沒有的!因為今世的教會,往往由小轉大的過程中,失去了彼此相愛的優點。有人批評說:「你們教會這麼小,怎是神的教會呢?」就因為小,才有辦法彼此切實相愛!真正的教會是建立在真的彼此相愛的基礎上,若不能明白此點,必然不可能留在這樣的教會中。

由今日的道理中,得知了如今為何偏差如此大。講道者也將其中背景說明,好讓我們能明白。

commentary/mar/14.12-14.25_20170805.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4/04 20:45 -0500 Thu. (10 個月前) 由 127.0.0.1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