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joh:joh_c12v12_c12v22_20240427
這是本文件的舊版!
目錄表
《約翰福音》12 章(約 12:12-22)查經 20240427
經文:《雅威聖經漢譯本》; 本大段看法作者:CCY Ken; 編修:WCM; 日期:20240427。
影片資源
結構分析(約 12:12-19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
- A、(12:12-13)眾人前去迎接耶穌
- B、(12:14-15)正如它是早已被記載著
- B’、(12:16)這些事早已被記載著
- A’、(12:17-19)眾人前去迎接耶穌
說明
- AA’:人群去迎接耶穌
- BB’:早已被記載著
經文、看法
Joh 12:12 在第二天,那來到節期的許多群眾聽到:「耶穌正來到耶路撒冷,
Joh 12:13 就拿那棕樹的眾樹枝,而出去為了迎接他,且一直呼喊:「和散那,在主的名裏來的,且是以色列的王,是受稱讚著。」
- 第二天是指耶穌在伯大尼受膏抹的次日。
- 一大群人來參加逾越節,因為這是所有猶太人每年都要參加的三個節慶之一(除酵節、七七節和住棚節)。
- 棕櫚樹枝在住棚節被朝聖者用作崇拜的一部分。棕櫚樹枝也被用作勝利和王權的象徵。這群人用棕櫚樹枝迎接耶穌,顯示他們將他當作王來歡迎:在他的事工早期,他逃避了想要立他為王的群眾(6:15),但現在他對群眾試圖立他為王的反應不同。
- 「和散那,在主的名裏來的,且是以色列的王,是受稱讚著。」來源於(詩 118:26),該篇是對前來聖殿的朝聖者說的,但「以色列的王」這詞是群眾加進去的。
- 猶太人群高呼和散那,意思是拯救。事實上,耶穌以自己的生命作為許多人的贖價(可 10:45 ),甚至耶穌的名字就是「雅威拯救」。
Joh 12:14 然而那耶穌找到一匹驢駒後,坐在牠上面,正如它是早已被記載著:
Joh 12:15 「切勿再害怕,錫安的女子啊!看啊!你的那王正來到,是坐著驢駒的。」
- 福音書引用了撒迦利亞書 9:9 的預言,談到一位和平的王騎著驢來到錫安;–不是騎馬或乘車(這是君王領導他們出戰的方式),耶穌的國度不屬於這個世界(約 18:36)。(撒迦利亞書 9:10),說他將從以法蓮和耶路撒冷除去戰車和戰馬,向列國宣佈和平。耶穌實現了這個預言,騎著驢進入耶路撒冷,表明他是猶太人的王,而不是人們普遍期望的軍事化的彌賽亞,而是世界的和平君王。
- 他並不是使以色列人從羅馬的統治中解放出來,而是給予他們不犯罪的自由。
- Q:經文引用了(撒迦利亞書 9:9)刻意忽略引用「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和「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的理由?
- Q:不大大喜樂和歡呼因猶太人拒絕耶穌為王?省略了「公義」因為主耶穌第一次來到不是因為公義,而是「尋找失喪的人,拯救他們」?省略了「拯救」因為耶穌多次想聚集她的兒女,但他們「不肯」。
Joh 12:16 他的那些門徒先前不曾驗知這些事,但是當耶穌被榮耀後,那時他們想起:「這些事早已被記載著,是指著他,且他們對他行了這些事。」
- Q:門徒先前不曾驗知這些事的原因?與耶穌未被榮耀有關?
- 約翰福音中清楚地表明,耶穌不是使用武力成為王(約 6:14-15);作為以色列的好牧人彌賽亞,他通過在死中獻出自己的生命來履行神的旨意(約 10:11-30);而他的「受膏」預示著他不是得著世上的權力,而是被釘死在木架上(約 12:1-8)。
Joh 12:17 於是當他呼喚那拉撒路從墳墓出來,且從死人們中復起他的時候,那些一直是同他在一起的群眾就一直作見證。
Joh 12:18 因這緣故,那群眾也迎接他,因為他們聽說他行了這一件記號。
- 在拉撒路復活事件中,那神的那兒子被榮耀(約 11:4)。目擊了那個奇跡的人在耶路撒冷作了報告。這就是作為見證人的基本特徵:報告自己所見所聞所經歷的,參見(約翰一書 1:1-4)。
Joh 12:19 於是那些法利賽人對他們自己說:「你們當持續觀看:『你們一直對任何事毫無幫助。』看啊!那世人跟在他後面去了。」
- Q:世人是指外邦人和猶太人?
- 耶穌的死亡和復活目將把「那些早已被四散的人,可以被召集歸於一」(約 11:52)。
結構分析(約 12:20-26)一些希臘人希望見耶穌
- A、(12:20-22)一直願意去見那耶穌
- B、(12:23-25)一直恨惡他的那生命的人,將保守生命直到永生
- A’、(12:26)持續服事我,就讓他持續跟從我
說明
- AA’:見耶穌和事奉耶穌的人。
- BB’:永生
經文、看法
Joh 12:20 然而從那些上來要在節期中敬拜的人之中,有幾個是希利尼人,
Joh 12:21 於是這些人拜訪腓力,那出自加利利的伯賽大人,而問他說:「先生,我們一直願意去見那耶穌。」
- 這裡的「希利尼人」有人認為是指敬拜雅威的外邦(非猶太人)信徒,他們也會參加雅威的逾越節。這與今天基督徒認為非猶太人不須遵守雅威的節期不同。
- 這些外邦人與宗教領袖表現不同,因為前者想要見他,後者想要殺他!
- Q:希利尼人想見耶穌的動機?如果他们在逾越节期间出现在耶路撒冷,这表明他们是也許是會说希腊语的犹太人?
- 他們為什麼來找腓力?有人認為腓力是一個希臘名字並且伯賽大位於外邦領土附近,所以他是會說希臘語。
- 法利賽人認為「看啊!那世人跟在他後面去了(約 12:19)。」他們的話被證明是真的。
Joh 12:22 那腓力正來到而告訴那安得烈;安得烈和腓力正來到而告訴那耶穌。
LYH 提供內容:
- Q:經文引用了撒迦利亞書 9:9 刻意忽略引用「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和「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的理由?
- *對錫安的民,子是拯救,是和平的君王(賽 9:6-7),對他的仇敵,子是憤怒的、是公義的審判主(羅 2 章)。
- Q:「世人」是指外邦人和猶太人?
- *「那世界或那世人」:此書出現 21 次以上。
- 1:10ab,指耶穌在這世界,這世界是透過他造的,且這世界並不驗識他。
- 3:17,神不是差祂子入此世界,為要審判這世界,而是要透過他被拯救。
- 15:19,強調「你們不是出於此世界」,乃是「我出於此世界揀選你們」,所以,此世界持續恨惡你們。
- 16:20,此世界要因釘死耶穌而喜樂,而你們將要憂愁。
- 17:14,此世界恨他們,因為他們不是出於此世界,正如我不是出於此世界。
- 17:21,23,子為那些因使徒的話而信的人禱告,使他們合一如父在子裡面,使這世界可以信父差了子來。
- 17:25,那世界不驗識父。
- 不同看法:
- A、鍾志邦博士認為:
- 「既是出於無奈的法利賽人的口中,很自然是誇張之詞。他所指的,主要還是那一大群情緒高漲到似乎不可收拾的猶太人。」
- B、C.H.Dodd 以為:
- 「此詞含有更廣大的意義,是指上帝所愛的一切世人,正如約 3:16-17,和 4:42 的意思一樣,雖然 12:19 所記載的,只是世人向耶穌基督的一個前奏而已。」
- C、我個人看法:
- 約 1:10ab,3:17,以及以上所列經文,都是指雖為主所造的,卻是不驗識他的人。
Joh 12:21 於是這些人拜訪腓力,那出自加利利的伯賽大人,而問他說:「先生,我們一直願意去見那耶穌。」
- 這裡的「希利尼人」有人認為是指敬拜雅威的外邦(非猶太人)信徒,他們也會參加雅威的逾越節。這與今天基督徒認為非猶太人不須遵守雅威的節期不同
- *廣義指一切外邦人。
- 這些外邦人與宗教領袖表現不同,因為前者想要見他,後者想要殺他!
- Q:希利尼人想見耶穌的動機? 如果他们在逾越节期间出现在耶路撒冷,这表明他们是也許是會说希腊语的犹太人?
- *他們是外邦人,不是猶太人。說希臘語的猶太人不是外邦人,只是會說希臘語而已。
Joh 12:22 那腓力正來到而告訴那安得烈;安得烈和腓力正來到而告訴那耶穌。
- *腓力(Philippos)和安得烈(Andres)二名都有希臘名字:意味著語言背景是希臘人來見腓力和他去告訴安得烈的理由。(鍾志邦博士)。
- 此二人正好跟那些來守節的外邦人一樣,都具有「希臘背景」。
commentary/joh/joh_c12v12_c12v22_20240427.1714146326.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4/04/26 10:45 -0500 Fri. (11 個月前) 由 w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