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

辨明真理、認真遵行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commentary:joh:joh_c12v12_c12v22_20240427

《約翰福音》12 章(約 12:12-22)查經 20240427

經文:《雅威聖經漢譯本》; 本大段看法作者:CCY Ken; 編修:WCM; 日期:20240427。

影片資源

結構分析(約 12:12-19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

  • A、(12:12-13)眾人前去迎接耶穌
    • B、(12:14-15)正如它是早已被記載著
    • B’、(12:16)這些事早已被記載著
  • A’、(12:17-19)眾人前去迎接耶穌

說明

  • AA’:人群去迎接耶穌
  • BB’:早已被記載著

經文、看法

Joh 12:12 在第二天,那來到節期的許多群眾聽到:「耶穌正來到耶路撒冷,

Joh 12:13 就拿那棕樹的眾樹枝,而出去為了迎接他,且一直呼喊:「和散那,在主的名裏來的,且是以色列的王,是受稱讚著。」

  • 第二天是指耶穌在伯大尼受膏抹的次日。
  • 一大群人來參加逾越節,因為這是所有猶太人每年都要參加的三個節慶之一(除酵節、七七節和住棚節)。
  • 棕櫚樹枝在住棚節被朝聖者用作崇拜的一部分。棕櫚樹枝也被用作勝利和王權的象徵。這群人用棕櫚樹枝迎接耶穌,顯示他們將他當作王來歡迎:在他的事工早期,他逃避了想要立他為王的群眾(6:15),但現在他對群眾試圖立他為王的反應不同。
  • 「和散那,在主的名裏來的,且是以色列的王,是受稱讚著。」來源於(詩 118:26),該篇是對前來聖殿的朝聖者說的,但「以色列的王」這詞是群眾加進去的。
  • 猶太人群高呼和散那,意思是拯救。事實上,耶穌以自己的生命作為許多人的贖價(可 10:45 ),甚至耶穌的名字就是「雅威拯救」。

Joh 12:14 然而那耶穌找到一匹驢駒後,坐在牠上面,正如它是早已被記載著:

Joh 12:15 「切勿再害怕,錫安的女子啊!看啊!你的那王正來到,是坐著驢駒的。」

  • 福音書引用了(撒迦利亞書 9:9)的預言,談到一位和平的王騎著驢來到錫安;
    • ——不是騎馬或乘車(這是君王領導他們出戰的方式),耶穌的國度不屬於這個世界(約 18:36)。(撒迦利亞書 9:10),說他將從以法蓮和耶路撒冷除去戰車和戰馬,向列國宣佈和平。耶穌實現了這個預言,騎著驢進入耶路撒冷,表明他是猶太人的王,而不是人們普遍期望的軍事化的彌賽亞,而是世界的和平君王。
  • 他並不是使以色列人從羅馬的統治中解放出來,而是給予他們不犯罪的自由。
  • Q:經文引用了(撒迦利亞書 9:9)刻意忽略引用「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和「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的理由?
  • [討論]
  • 約翰福音的作者,沒有直接引用(亞 9:9)的用詞,而是從前一節開始,即將(亞 9:8-9)兩節內容整合起來。
    • Zec 9:8 我必在我家的四圍安營、使敵軍不得任意往來.暴虐的人也不再經過.因為我親眼看顧我的家。
    • Zec 9:9 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的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
    • ——總結:因有雅威的眷顧,所以你們不必再懼怕了。
    • ——所以才說「不要懼怕」(約 12:15)。
  • [討論]
  • 《約翰福音》作者用這兩節,是要說明「耶穌為何要騎驢駒」。
  • (太 21:5)的描寫,(可;路)沒有引用(亞)。
    • |Mat 21:5 |「你們當要告訴那錫安的女子,看啊!你的那王正來到你那裏,他是性情溫和,且正騎在母驢上,且騎在母驢的小驢駒上。」||
    • 沒有「不要害怕」一詞;
    • 而有「性情溫和」一詞:這對應了《MT 馬索拉本》「謙謙和和的騎著驢」(亞 9:9)。
  • 最多的差異,「群眾喊叫的內容」,四福音中都有所不同。
    • |Mat 21:9 |而那些群眾,即那些走在他前頭的人,和跟隨於他後的人,不斷喊叫說:「頌讚歸於大衛的那子孫!那奉主名正來到者現已被讚揚著。在那些至高處裏頌讚。」||
    • |Mar 11:9 |且那些前導者和那些跟隨者持續喊叫:「和撒那!那奉主名正來者是受稱頌的。||
    • |Luk 19:38 |說:「那在主的名裏正來到的王,是受稱頌的,在天上有和睦[和平、平安],在至高處有榮耀。」||
    • |Joh 12:13 |就拿那棕樹的眾樹枝,而出去為了迎接他,且一直呼喊:「和散那,在主的名裏來的,且是以色列的王,是受稱讚著。」||
  • Q:不大大喜樂和歡呼因猶太人拒絕耶穌為王?省略了「公義」因為主耶穌第一次來到不是因為公義,而是「尋找失喪的人,拯救他們」?省略了「拯救」因為耶穌多次想聚集她的兒女,但他們「不肯」。
  • [討論]
  • (亞 9:9)的目的,是要表明,這位要來的王,以以「騎著驢駒」作為記號。
    • (太 21:5)最完整引用。
    • (可 11:6-7)不談他是那位要來的王。
    • (路 19:31)強調解開驢子的原因是『那主現有需要牠。』(路 19:38)是引用的「那在主的名裏正來到的王」。
    • (約 12:13)「在主的名裏來的,且是以色列的王」
  • 四個福音中的群眾呼聲,都包含「在主的名裏來的,且是以色列的王」。
  • 「在主的名裏來的」:這個「主」是「主雅威真神」,不是「耶穌是主」。
  • 基督教主流說法,將四福音分別對照了《以西結書》中的基路伯的四個臉面,這是將耶穌貶低成了基路伯。
    • 基路伯是神的坐騎,他們將四福音解釋為基路伯的四個臉面「鷹、獅、牛、人」。
    • 他們又認為耶穌是虛己,成了肉身,但又信耶穌是獨一真神,這是有問題的。

Joh 12:16 他的那些門徒先前不曾驗知這些事,但是當耶穌被榮耀後,那時他們想起:「這些事早已被記載著,是指著他,且他們對他行了這些事。」

  • Q:門徒先前不曾驗知這些事的原因?與耶穌未被榮耀有關?
  • [討論]
  • 主流基督教思想認為,耶穌在復活顯現時,對門徒吹了一口氣,認為那時門徒就受了聖靈(約 20:22)。而認為五旬節時是「被聖靈充滿」。從原文句法來看,以上是不正確的看法。,下文詳述。
  • [討論]
  • 耶穌得榮耀是何時?
    • (徒 1:1-11)耶穌復活顯現,只是為了向門徒解釋說明,不是得榮耀。
    • 而(徒 1:9-11)談耶穌升天,「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這才是得榮耀。
  • 受聖靈之時,是否是得榮耀之時?
    • 《合和本》Joh 20:22 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
    • 《雅威譯本》按原文譯
    • |Joh 20:22 |而說了這個之後,就吹了一口氣,且對他們說:「你們現在應當要(開始)領受聖靈,|
      • [註約20:22 「你們應當要(開始)領受聖靈」:這句的「領受」是簡單過去命令式,即單純命令(表示點的動作,叫人開始作一動作),主在他吹了一口氣之後,對門徒持續說,「開始去」領取聖靈;吹氣並無對象(受詞),和合譯本自行添加「他們」。「要開始領受聖靈」的說法,正如主叫那臥病三十八年的癱子起來「拿」(單純命令)他的褥子,叫他從現在開始當要拿起褥子。但這種單純命令是要叫此病人去做「拿」的動作才得完成。故門徒也要去做「領取」的動作才能得到。門徒何時去領取聖靈的動作,在此並無記錄,卻在(徒 1 章)詳載他們去禱告,要領取聖靈這動作。]
    • 必須明白原文,才能分清楚其差異。
  • [討論]
  • (加 4:6),是不懂原文,就誤解的例子
    • 《和合本》
      • Gal 4:6 你們既為兒子、 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原文作我們〕的心、呼叫阿爸、父。
      • 本譯文罔顧原文時態先後次序、使讀者被誤導,顛倒了因果關係。
    • 《雅威聖經譯本》
      • |Gal 4:6 |也就是(說):你們現在是兒子們,神曾差遣祂的那位兒子的靈,進入我們的心中,呼叫著:阿爸!噢父啊!||
    • 正確的時態先後次序、因果關係如下:
      • [註加4:6 前因是「神過去曾差遣祂的那位兒子的靈,進入我們的心」,後果是「你們現在是兒子們」,但中文譯本普遍顛倒了因果關係,而英譯本一般無此錯誤。]
      • 重要譯本列舉
        • NET中譯本:你們既為兒子, 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我們的心,呼叫【102】:「阿爸【103】!父!」
        • 和合本2010:因為你們是兒子,上帝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我們( [ 4.6] 「我們」:有古卷是「你們」。)的心,呼叫:「阿爸,父!」
        • 思高本:為證實你們確實是天主的子女,天主派遣了自己兒子的聖神,到我們心內喊說:「阿爸,父啊!」
        • 呂振中:爲了你們是兒子,上帝就差遣出他兒子的靈、進入我們的心、來呼叫「阿爸!父阿!」。
        • KJV:And because ye are sons, God hath sent forth the Spirit of his Son into your hearts, crying, Abba, Father.
        • BBE:And because you are sons, God has sent out the Spirit of his Son into our hearts, saying, Abba, Father.
        • WEB:And because you are children, God sent out the Spirit of his Son into your hearts, crying, “Abba, Father!”
        • ASV:And because ye are sons, God sent forth the Spirit of his Son into our hearts, crying, Abba, Father.
        • Darby:But because ye are sons, God has sent out the Spirit of his Son into our hearts, crying, Abba, Father.
        • ERV:And because ye are sons, God sent forth the Spirit of his Son into our hearts, crying, Abba, Father.
        • ESV:And because you are sons, God has sent the Spirit of his Son into our hearts, crying, “Abba! Father!”
  • 約翰福音中清楚地表明,耶穌不是使用武力成為王(約 6:14-15);作為以色列的好牧人彌賽亞,他通過在死中獻出自己的生命來履行神的旨意(約 10:11-30);而他的「受膏」預示著他不是得著世上的權力,而是被釘死在木架上(約 12:1-8)。

Joh 12:17 於是當他呼喚那拉撒路從墳墓出來,且從死人們中復起他的時候,那些一直是同他在一起的群眾就一直作見證。

Joh 12:18 因這緣故,那群眾也迎接他,因為他們聽說他行了這一件記號。

  • 在拉撒路復活事件中,那神的那兒子被榮耀(約 11:4)。目擊了那個奇跡的人在耶路撒冷作了報告。這就是作為見證人的基本特徵:報告自己所見所聞所經歷的,參見(約翰一書 1:1-4)。

Joh 12:19 於是那些法利賽人對他們自己說:「你們當持續觀看:『你們一直對任何事毫無幫助。』看啊!那世人跟在他後面去了。」

  • Q:世人是指外邦人和猶太人?
    • 答:請見 LYH 長老的回答。
  • 耶穌的死亡和復活目將把「那些早已被四散的人,可以被召集歸於一」(約 11:52)。

結構分析(約 12:20-26)一些希臘人希望見耶穌

  • A、(12:20-22)一直願意去見那耶穌
    • B、(12:23-25)一直恨惡他的那生命的人,將保守生命直到永生
  • A’、(12:26)持續服事我,就讓他持續跟從我

說明

  • AA’:見耶穌和事奉耶穌的人。
  • BB’:永生

經文、看法

Joh 12:20 然而從那些上來要在節期中敬拜的人之中,有幾個是希利尼人,

Joh 12:21 於是這些人拜訪腓力,那出自加利利的伯賽大人,而問他說:「先生,我們一直願意去見那耶穌。」

  • 這裡的「希利尼人」有人認為是指敬拜雅威的外邦(非猶太人)信徒,他們也會參加雅威的逾越節。這與今天基督徒認為非猶太人不須遵守雅威的節期不同。
  • 這些外邦人與宗教領袖表現不同,因為前者想要見他,後者想要殺他!
    • [討論]:(約 12:20)開頭是「然而 δε」,而不是「那時」(《和合本》誤譯失真)。
  • Q:希利尼人想見耶穌的動機?如果他们在逾越节期间出现在耶路撒冷,这表明他们是也許是會说希腊语的犹太人?
    • [討論]
      • 書信作者中,「路加」和「保羅」,會用「希利尼人」之說法,表示他們應是同團隊的。
      • (衍生)Q:為何希利尼人沒直接與耶穌對話?
        • 《約翰》耶穌似乎是隱藏起來,不直接與外邦人對話。
        • 但《馬太、對觀福音》耶穌會過去加利利海那一邊,去到低加波利,外邦人的地。
        • 《約翰》在此活動範圍,多集中在「猶大地」,且對象大多是「猶太人」(負面義),而少用《對觀福音》常見的「文士、法利賽人」。
        • (約 12:32)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
          • 「萬人」指「包含猶太人和外邦人」。
          • 耶穌第一次來的目的,是要救「以色列家的人」,而吸引萬人,是他被舉起之時。
        • (約 12:31)現在這世界受審判.這世界的王要被趕出去。
          • 「這世界」受審判:所指的是「猶太人所在的世界」。
        • 耶穌第一次來的目的,是要救「以色列家的人」,即「猶太人的這世界」,這是父給他的命令。
          • (太 15:26)他回答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
          • |Mat 15:26 |然而他回應說:「拿那兒女的那餅而丟給那些狗,一直是不好的。」||
        • 但是由於猶太人大多拒絕,之後福音才轉向外邦人,使外邦人得以有桌下碎渣可吃。
          • |Mat 15:27 |然而她說:「是的,主啊!的確那些狗一直吃那些抖下來的小碎屑,就是從它們那主人的那桌子來的。」||
          • 以色列人亞伯拉罕的後裔,神是信實守約的,故他要守約,要賜福給以色列人。而外邦人並未與神立約,神沒有義務要去賜福給外邦人,所以主耶穌稱那來求恩的外邦女人為「狗」,這是按事實說話,並不是故意歧視。
  • 他們為什麼來找腓力?有人認為腓力是一個希臘名字並且伯賽大位於外邦領土附近,所以他是會說希臘語。
  • 法利賽人認為「看啊!那世人跟在他後面去了(約 12:19)。」他們的話被證明是真的。

Joh 12:22 那腓力正來到而告訴那安得烈;安得烈和腓力正來到而告訴那耶穌。

  • [討論]
    • Q:「安得烈」是何種名字?
      • Ἀνδρέας, Andrew = “manly” 安得烈 = 「有男子氣概的」,一個好的希臘名字。

LYH 提供內容:

  • Q:經文引用了撒迦利亞書 9:9 刻意忽略引用「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和「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的理由?
    • *對錫安的民,子是拯救,是和平的君王(賽 9:6-7),對他的仇敵,子是憤怒的、是公義的審判主(羅 2 章)。
  • Q:「世人」是指外邦人和猶太人?
    • *「那世界或那世人」:此書出現 21 次以上。
      • 1:10ab,指耶穌在這世界,這世界是透過他造的,且這世界並不驗識他。
      • 3:17,神不是差祂子入此世界,為要審判這世界,而是要透過他被拯救。
      • 15:19,強調「你們不是出於此世界」,乃是「我出於此世界揀選你們」,所以,此世界持續恨惡你們。
      • 16:20,此世界要因釘死耶穌而喜樂,而你們將要憂愁。
      • 17:14,此世界恨他們,因為他們不是出於此世界,正如我不是出於此世界。
      • 17:21,23,子為那些因使徒的話而信的人禱告,使他們合一如父在子裡面,使這世界可以信父差了子來。
      • 17:25,那世界不驗識父。
    • 不同看法:
      • A、鍾志邦博士認為:
        • 「既是出於無奈的法利賽人的口中,很自然是誇張之詞。他所指的,主要還是那一大群情緒高漲到似乎不可收拾的猶太人。」
      • B、C.H.Dodd 以為:
        • 「此詞含有更廣大的意義,是指上帝所愛的一切世人,正如約 3:16-17,和 4:42 的意思一樣,雖然 12:19 所記載的,只是世人向耶穌基督的一個前奏而已。」
      • C、我個人看法:
        • 約 1:10ab,3:17,以及以上所列經文,都是指雖為主所造的,卻是不驗識他的人。

Joh 12:21 於是這些人拜訪腓力,那出自加利利的伯賽大人,而問他說:「先生,我們一直願意去見那耶穌。」

  • 這裡的「希利尼人」有人認為是指敬拜雅威的外邦(非猶太人)信徒,他們也會參加雅威的逾越節。這與今天基督徒認為非猶太人不須遵守雅威的節期不同
    • *廣義指一切外邦人。
  • 這些外邦人與宗教領袖表現不同,因為前者想要見他,後者想要殺他!
  • Q:希利尼人想見耶穌的動機? 如果他们在逾越节期间出现在耶路撒冷,这表明他们是也許是會说希腊语的犹太人?
    • *他們是外邦人,不是猶太人。說希臘語的猶太人不是外邦人,只是會說希臘語而已。

Joh 12:22 那腓力正來到而告訴那安得烈;安得烈和腓力正來到而告訴那耶穌。

  • *腓力(Philippos)和安得烈(Andres)二名都有希臘名字:意味著語言背景是希臘人來見腓力和他去告訴安得烈的理由。(鍾志邦博士)。
  • 此二人正好跟那些來守節的外邦人一樣,都具有「希臘背景」。
commentary/joh/joh_c12v12_c12v22_20240427.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4/27 07:26 -0500 Sat. (9 個月前) 由 wcm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