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gen:gen_c8v1_c8v22_20221231
目錄表
〔創世記註解〕(創 8:1-22)
【標題】律法中第一個完整的福音:新生的開始
作者:林義勳 LYX; 初稿日期:20221228; 講解日期:20221231; 輸入:WCM; 編輯:WCM; 英文名:Genesis 8:1-22.
壹、經文釋註
一、神記起挪亞與同他在方舟裏的(創 8:1-2)
1、神的兩個動作(創 8:1a, 1b)
A、「記起」(HB2141)
- 本字詞不光只是心思上一閃而過的記憶,而是有目的、期望的回想
- 《TWOT》解釋有三組意義
- ⑴、完全指內在精神的活動,如回憶或注意。
- ⑵、可指內在精神活動伴隨著適切的外在活動,如記念、記得。
- ⑶、可聽見的說話形式,如吟誦或呼籲、宣告等義。
- 同源的證據指出,第三組意義最接近動詞的字根意義。
- 此字用在神身上,最好解作「注意」、「關注」,出現於:
- (創 8:1; 9:15, 16)神對方舟內的生命體之需求。
- (創 19:29)毀滅所多瑪時,記念亞伯拉罕而救出羅得。
- (創 30:22)神記念拉結,使她生育。
- (出 2:24; 6:5)神記念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
- 救恩既是因挪亞的義,更是因神的注意、關注祂的約而發出。
B、「神使風(靈)經過那地上」
- a、神的經過代表刑罰臨到(出 12:12, 23)。
- b、神的經過代表神榮耀的臨到(出 33:19, 22; 34:6)。神使用風為使者(出 10:13, 19)帶來蝗災;(出 14:21; 15:8, 10)分開蘆葦海;(民 11:31)將鵪鶉颳來。
- 由以上經文的使用,可反襯洪水如死亡、仇敵,神使之擊退以彰顯其恩愛重臨於地,對比(創 6:3)神的靈不作為。神的靈是神公義審判和堅愛憐憫的雙重象徵。
2、諸水的反應,三個動作(創 8:1c-2)
A、「靜止」(HB7918)
- 《BDB》譯為消退、減輕、減少。
- 《Strong》原指放置陷阱;喻指減輕、安撫、停止。
- 《LXX》以(GK2869)譯之,意為停止狂暴、(風勢)減緩、放鬆、停止。
- 本字在聖經中僅出現五次,在(民 17:5; 斯 2:1; 7:10)《和合譯本》都譯作「止息」,《TWOT》特提在(民 17:5)意思是「停止」,對比亞倫的杖發芽。
B、深淵的泉源和諸天的窗戶「關閉」(HB5534)
- 被動詞,故指「被閉塞了」,如(詩 63:11)說謊之人的口必被塞住。
C、那雨從諸天「被止住」(HB3607)
- 被動詞,故指被遏制、被限制,如(結 31:15)大水停流。
D、由以上三個動詞,都有停止動作的意味,表達刑罰終止、結束。
- 且由第三個句子可反推出,雨是從諸天而來,不提及地底有無水源。
- 後來,神使用亞述、巴比倫來刑罰以色列人,也用類似用詞。
- 神也用各樣災禍、瘟疫、疾病來刑罰這罪惡的世界。
二、諸水一百五十日結束的結局(創 8:3-5)
1、諸水漸行又漸回;漸行又漸減少(創 8:3, 5)
A、「返回」(HB7725)在本段中出現兩次(創 8:3)、
- 「減少」(HB2637)在本段中出現兩次(創 8:3, 5)、
- 「行走」(HB1980)亦在本段中出現兩次。主要動詞都重覆兩次。
B、「水的返回」
- 「水的返回」同樣使用在「蘆葦海返回」(出 14:26-28; 15:19)和「約但河分開歸回」(書 4:18)兩件事。
2、眾水在地上一百五十日(創 7:24; 8:3)
A、(創 7:24)在地上強盛(HB1396)
- 此字《TWOT》指興起、升高、復興,帶有強盛的意味,普遍與戰爭相連,與爭戰中得勝的精壯、猛銳有關。因此洪水在那地的得勝之意象,如亞述、巴比倫軍隊日後在迦南地的得勝行徑相似。
B、(創 8:3)在一百五十日結束時減少(HB2637)
- 此字指數量上的減少,也用於(創 18:28)亞伯拉罕為所多瑪義人代求時,每次減少五人,更常用於曠野中神賜與百姓的供應,以致他們從未減少(出 16:18; 申 2:7; 8:9)。先知提及人減少食物或神祝福,都因出於人的不信(賽 32:6; 結 4:17; 耶 44:18)。與上段經文的意象相比,是爭戰失敗而退。因此,洪水臨地,如神使用亞述、巴比倫軍隊對選民的刑罰相似。
3、「方舟停留在亞拉臘山脈上」
A、「停留」(HB5117)
- 基本意為休息、缺乏移動,更有指向被安置於一處。
- 《TWOT》指帶有終結的弦外之意,或勝利、救恩之意。
- 《和合譯本》最多譯法為「放、安置、平安、安息、停留」。
- 首見於神將亞當安置在伊甸園(創 2:15);另雅威憐恤羅得,將他們領出所多瑪,安置在城外(創 19:16)。若動詞的主詞是雅威神,確有救恩意味。(創 7:18)方舟行走在水面上,現在它安置在山脈上,可傳達方舟得救之意,因聖經常用「山」是拯救處,雅威是山神,百姓是山民。
B、「亞拉臘」(HB780)
- 源自外來語,意為「詛咒逆轉;詛咒沉澱」《BDB》,或確切地說是亞美尼亞《Strong》。
C、眾水升高(強盛)用了一百五十日,眾水消減用了兩個半月
- 眾水升高(強盛)用了一百五十日,眾水消減用了兩個半月,才使眾山頭顯出,由水退的時間顯示,消退速度遠比上升慢,所需時間更久。經文藉此時間差,由下文顯出挪亞急盼水退之心。
三、地都枯乾了(創 8:6-14)
1、經文描寫結構分析
- A、(6)四十天的終了,而挪亞打開那方舟的洞口
- B、(7)他放走烏鴉,而牠出去漸去又漸回,直到那眾水從那地上枯乾
- C、(8-9)第一次放走鴿子去看:眾水是否從地面變小;鴿子沒有找到牠腳掌的停歇處
- C’、(10-11)第二次放走鴿子;新擰橄欖葉子在牠口中,挪亞知道:眾水從地上變小
- B’、(12)再次等候七天,且放走那隻鴿子,而牠不再回到他那裏
- A’、(13-14)一月一日至二月二十七,眾水枯竭,挪亞撤去那方舟的蓋子
- AA’:時間的時段和挪亞開頂口。
- BB’:烏鴉和鴿子都不回來了。
- CC’:鴿子兩次放走和回來。
2、經文主要描寫,挪亞急切於知道水是否完全消退
A、方舟頂部開口處,三種用詞
- a、「透光處」(HB6672):(創 6:16)與正午、閃光有關。
- b、「洞口」(HB2474):(創 8:6)原指牆上的鑽洞處,常譯成窗戶,與諸天的窗戶(HB699)不同詞。鑽洞是為採光用。
- C、「蓋子」(HB4372):(創 8:13)原指覆蓋物,最常用指會幕的頂蓋,為要遮住會幕使成黑暗無光。
- 以上三詞都與光有關,挪亞只能透過此開口得知外面風雨狀態。新約也用相似意涵,基督是唯一真光,人只能透過這光,看見神的啟示真理。
B、烏鴉、鴿子、橄欖樹的象徵意
- a、「烏鴉」(HB6158)
- 按潔淨律(利 11:15; 申 14:14)為不潔的。
- (王上 17:4, 6)神使用烏鴉叼餅供給以利亞;
- (詩 147:9)神賜食給小烏鴉;
- (賽 34:11)神使鳥鴉住在仇敵(以東)產業喻為遭災受報。
- 不潔者按其天性,不會回報主人,除非神限制住牠口中的慾望,如叼餅、肉供給以利亞。
- b、「鴿子」(HB3123)
- 其意為 yownah,音似同挪亞 naach。按潔淨律(利 1:14; 5:11; 12:6, 8)等成為可供獻祭的潔淨物。
- 何西阿先知以鴿子比喻北國以色列人(何 7:11; 11:11)。
- 鴿子的哀鳴(賽 38:14; 59:11; 結 7:16; 鴻 2:7)表被擄、受難。
- 潔淨者雖渺小(成為祭物時)、無知(比喻北國以色列人),仍會回報信息給主人。
- c、「橄欖樹」(HB2132)
- 在迦南地常表財富(與葡萄樹),也常被先知用以比喻以色列人。
- 在(亞 4:3, 11, 12)預表兩先知、兩見證者。
- 在(詩 52:8; 何 14:6)喻指理想的義人。
- 新擰下的葉子表新生。
- 今日常誤以鴿子和橄欖樹葉象徵友誼與和平,事實上聖經並無此用意,反是希臘羅馬世界才有此象徵。
- d、挪亞使用不潔和潔淨動物,
- 有按巴比倫神話中也有相似記載而解釋,
- 也有按航海者探測航線的習慣使用不同鳥類而解釋,
- 然而當按律法教導的方向來理解,兩種不同天性造成回報上的差異。
- e、烏鴉和鴿子的喻意解釋
- 1、不潔者喜汙穢之物(吃腐屍),表食物上的誘惑太大,就不喜方舟中的青草,也不回來傳遞信息。此等受差者如加低斯的十探子,只憑眼見,而對神的應許之言失去信心。
- 2、潔淨者能叼新擰下的橄欖葉子回方舟,有以新約曾用「聖靈如鴿」,表示帶來好消息。由青橄欖葉子指新生,則加低斯的另外二探子,他們看見的不是仇敵的難以敵對,而是看見迦南應許地的美好,可以使選民帶來新生,就有信心說上去得地,足以得勝。
C、挪亞明知神未吩咐之前,他不可離開方舟,卻急於知道水的枯乾。
- a、挪亞的等候,使用動詞
- (創 8:10)「焦急地等待」(HB2342):常指生產時迴旋、痛苦,表達切望等候之意;
- (創 8:12)「期待」(HB3176):有耐心等候、信心的期待之意。
- 前者在(詩 37:7; 哀 3:26)表達對雅威的救恩仰望;後者更表達對神拯救時期來到的仰望。
- b、整段經文(創 8:6-14)都以挪亞為動作的主詞,與先前(創 6:9-8:5)以雅威神為主詞不同,和(創 8:20)一樣是挪亞主動的行為,而非單單只是呼應神吩咐的動作。
- 有以為是針對義人的考驗為主題的寫作目的,正如新約時期,許多選民都在仰望彌賽亞的臨到,如西面和女先知亞拿(路 2:25-38),切盼神的救恩來臨。因此挪亞的差遣飛鳥的探測,是一種因信得生的原則,而非憑眼見行事,反是因神的話啟明而行。
- 義人因信等候,並非指義人只為呆等,反是義人不斷求知時候的滿足,來證顯他的盼望沒有失落。
D、本段主要用詞也都重覆兩次的出現:
- 返回(HB7725)、
- 枯乾(HB3001)、
- 變小(HB7043)、
- 枯竭(HB2717)、
- 再一次(HB3254)、
- 看啊!再次(HB5750 + HB312)、
- 觀看(HB7200)、
- 七天。
- a、等同(創 8:3-5)都在主要用詞上重覆兩次,用以強調主要內容。
- b、等同(創 8:3, 5)的「返回」都使用在蘆葦海和約但河事件上,「枯乾」一詞也同樣被使用(書 2:10; 4:24; 5:1)。
四、神命令出方舟(創 8:15-19)
1、神命令分兩個面向
- A、挪亞和其家人都當要出去(HB3318)(創 8:16)用一般祈使語態。
- B、其他活物都當要帶出去(HB3318)(創 8:17)用使役祈使語態。
- C、挪亞他們是要自己主動出方舟,活物則需挪亞帶領出方舟。
2、出方舟的目的
- A、在那地上繁殖(HB8317)、結果(HB6509)、增多(HB7235)。
- B、等同受造物被造時神的命令(創 1:20, 21, 22)對水族和鳥類。
- C、對於人類,則在(創 9:1)才用賜福與命令,如(創 1:28)對始祖。
3、出方舟的活物撰寫方式
- A、「同挪亞一起的」:共使用四次,挪亞的家人和活物都強調此點。
- B、「所有血肉的」(HB1320):如(創 6:17, 19; 7:15, 16, 21)對比其他血肉都死了。
- C、三種分類:飛鳥、牲畜、爬物(創 8:17, 19),也如(創 7 章)進方舟的分類。
- D、「各從其類」(HB4940):
- 此用詞與(創 1:11, 12; 6:20; 7:14)使用(HB4327)不同。(HB4327)強調類別、種類,大多使用在動物身上。(HB4940)強調血統關係的親戚,大多指宗族、家族,僅此處用在活物身上。按入方舟的描寫方舟,活物等同挪亞家人,則出方舟時,亦如家族一分子。人與活物的關係按正常方式是不可傷害,然而(創 9:1-6)卻產生變化。
五、挪亞築壇獻祭與雅威的回應(創 8:20-22)
1、按經文出現,本段落是首次提及築壇(HB4196)和獻祭(HB4927)。
A、「築壇」
- 〈創世記〉築壇者挪亞、亞伯拉罕(五次)、以撒、雅各(二次)。摩西以後直到所羅門建殿,就不再另外築壇,敬拜歸於一尊。
- 新約談到我們有一座壇(來 13:10),非在地上,而在天上(啟 8:3)。
B、「獻上燔祭」
- 動詞和名詞都源自「上升」一詞,此為獻祭的最基本意義,使祭物焚燒上升,即(創 8:21)寧靜的香氣,參見(出 25:40; 29:18; 利 1:9)。其意為使聞者安靜、舒坦、愉悅、撫慰。
- (結 20:41)以寧靜的香氣代表神對選民的悅納。
C、潔淨的牲畜和潔淨的飛鳥
- a、代表也有不潔淨的牲畜和飛鳥,則(創 7:3)飛鳥七公母是特指潔淨的飛鳥,而烏鴉則是不潔淨的。
- b、此兩類(牲畜和飛鳥)即日後〈利未記〉規定可供獻祭的祭物,其他活物(魚類、昆蟲等)不能當作祭物。
- c、經文未記挪亞獻幾隻,只能按〈利未記〉獻祭條例來論。
D、挪亞獻祭的目的為何?
- a有以為是奉獻、也有以為感恩,也有以為贖罪,更有以為還願。以上都是獻祭所包含的意義,在新約中也延用這些意涵。但需按燔祭意義來思考。(燔祭常代表代求和懇請)
- b、由(創 8:21-22)節雅威說話的內容,首要是「不再持續咒詛那地」,則挪亞獻祭是針對(創 5:29)其父為其命名的期盼,也是針對(創 6 章)雅威對人失望的刑罰。因此雅威回應挪亞獻祭的期盼,給予正面答覆。
2、雅威回應的分析
A、雅威在祂心中說,或譯雅威對祂的心說
- a、《LXX》以 dianoeetheis(GK1270)的過去被動分詞譯之:「自己思量」。
- 此句對照(創 6:6)「雅威深深嘆息……在祂心中感到悲痛」,此時表達雅威反轉祂的心,雖有(創 6:5)的情況仍然存在,卻不再按洪水事件方式處理。
B、雅威說的內容呈現 A-B-A’-B’
- a、(21a)不再持續咒詛那地,因那人的緣故
- b、(21b)那人心之意念,從他年幼時,是邪惡的
- a’、(21c)不再持續擊打一切活物,正如我已作的
- b’、(22)那地一切日子還持續時……它們不止息
- aa’:是重覆意思,地與活物不再因人緣故受連累而受咒和死亡。
- bb’:亦有重覆意味,人是邪惡未改變,和四季輪換未改變,兩者是相對的。
C、「年幼」(HB5271)
- 《TWOT》解為人的早年未成熟、有精力、可塑性高的生命階段。
- 按律法而言,指心志未完全,不能完全認識律法的階段。亞當初步犯罪即他在律法上未成熟所導致,因此律法教導的目的,就是要使人脫離此幼稚階段,達到長大成熟,以致完全的地步。
- 經文之意,非指人的《性惡說》,更非提供原罪論的聖經根據,反而是指人可以改變其無知,在神容忍的時期,趕快達到神眼中看為美善的境界,如同挪亞。
貳、聖經他處引用挪亞方舟的經文,其意在何?
一、(賽 54:9)
先知在(賽 53 章)以彌賽亞受難、承擔罪責,(賽 54:1-8)造成選民重新復生、得榮為題,引挪亞洪水為例,不再向選民發怒、斥責,其堅愛永不相離。
二、(結 14:14, 20)
先知在(結 14:1-11)以百姓已將假神接到心裏(3, 4, 7),神必不向其啟示,他們必擔其罪孽,百姓唯有除去假先知,不再玷汙自己,不再走迷,神才作他們的神。 (結 14:12-20)再次強調,人必當承擔其罪責,雖同挪亞、但以理、約伯,也只能因己義救自己,故苦難必臨選民身上,雖有義人存在當世,仍要承擔神的刑罰,意如挪亞時代的人們。
三、(太 24:37-39; 路 17:26-27)
耶穌提及他的再臨日子,人可以從無花果樹學得比喻,知其日子將近、必臨,但卻不知確實日子,正如挪亞當代,世人在無知中刑罰審判臨到。
四、(來 11:7)
論挪亞信心的義,達成他家的救恩,定罪那世代,是在乎他受諭示那還未見之事時,因信而敬畏,備齊方舟。
五、(彼前 3:20-21)
彼得將挪亞洪水喻指「水浸」,挪亞八靈魂透過這水浸被保全,今日這水浸也透過耶穌基督的復活拯救信徒,而有純善良知的誓約。
六、(彼後 2:5)
彼得言及神對假先知、假師傅的行徑,刑罰必身,正如對待犯罪的天使一樣,引挪亞時代神對不敬虔的世界不顧惜,以洪水滅之,只保護義的宣告者挪亞。
參、(創 8:1-5)水退的三個描述,和創造時的描述比較
- 一、神使風(靈)經過那地:第一日神的靈翱翔在諸水上
- 二、諸天的窗戶關閉:第二日諸水隔開,而有諸天
- 三、諸山被看見:第三日諸水被聚,旱地被看見
- 洪水的退縮如同新天新地的再現
肆、(創 6:5)「他心的意念之計畫的全部,那整日唯有罪惡。」;(創 8:21)「那人心的計畫從他年幼時是罪惡的」,比較兩節經文的意義
一、(創 6:5)神因此句話用洪水滅人,而(創 8:21)卻有所寬容不再滅人。
二、相似句子其結果不同,理由何在?
1、《鄺炳釗》提出的解釋
- A、分別在於有無神的恩典。
- B、人沒有因洪水有所改變,江山易改品性難移,人不會也不能改變,不能自救,只能盼望基於神的恩典,等祂主動給予幫助。
2、然而經文本身的信息差異意義何在?
A、時間上的差異
- a、(創 6:5)強調「整日、終日,即人無時不刻在意想罪惡之事。」
- (創 8:21)強調「從他年幼時,即人開始意念罪惡。」此句話大多人解為人心硬化,在希伯來文聖經中確實常指自幼的習慣、作為、婚姻,被持續保持,常帶有不改變的意味。
- 然而聖經卻又在(詩 25:7)求神不記念幼年的罪愆和過犯,表達所犯的罪不是不可赦免的。
- 在(耶 31:19)以法蓮為幼年的凌辱抱愧蒙羞(表為罪受罰),卻能回轉懊悔,受教後拍腿(為先前所犯嘆息),表達人能夠從幼年所犯之中回轉歸神。
- 在(結 16:22, 43, 60)中,先知先強調選民年幼以來的罪行神不輕看,必刑罰速臨,擔當自己羞愧,卻又記念幼年與神所立的約,堅定這約,好在神赦免時,心中記念,自覺抱愧,不再開口(為己辯護)。
- 因此(創 8:21)不是傳達人不可變、不能自救,反是指人當要速從己罪中轉回,神必因而赦免拯救。
- b、此兩節經文回應亞當、亞伯、該隱的意義:
- 亞當是年幼犯罪又不願悔改,逃避神的面,因而刑罰臨到。
- 該隱也是年幼犯罪,同樣拒絕認罪,最終遠離雅威的面。
- 何謂年幼犯罪?
- 由(伯 13:26)約伯向全能者自訴,神追究他的罪孽和過犯,使他擔當幼年的罪孽而受苦痛。約伯是義人,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但他仍承認幼年的罪孽,表明他心志未成熟時仍會犯罪。
- 亞當的罪看似無可赦免,但(創 3 章)經文更強調神尋找他時,是要給他機會認罪悔改,表明其罪是有可能赦免,但他拒絕神的面,也在審判時推託其罪,致神因他的不回轉而定罪。亞伯卻以其禮物而得神喜悅。
- 保羅在論外邦人的救恩時,(弗 2:1-5)再三強調,先前因著過犯和罪惡是死亡的,其情況如始祖犯罪,卻因基督而再次被賦予生命,表明人年幼所犯之罪,是當人悔改時,付出當付的代價(可赦與不可赦之罪價),在神面前仍可得救恩。與耶穌同釘十架的革命分子,所犯的是謀殺罪(雖是為宗教因素而犯),按律法仍是死罪不可赦,卻因悔改認主仍得救恩。
- (約壹 5:16)「不至於死,當請求……至於死的,我不說:叫他祈求。」
- 本經文常被誤以為「要為犯不至於死的罪之人祈求」,但經文是指「犯罪者當為所犯之罪向神請求赦免,至於犯至於死之罪的人,作者不去論說要不要叫犯罪者祈求。」
- 律法論至於死之罪,首重於肉身性命要為此成為罪價,故而經由審判予以處理。但當以色列沒有國權時,只能交由外邦掌權者處置。
- 但是律法第二層面是靈的性命,是否因而再無機會得神接納?
- 兩個例證讓我們思考,一是大衛的罪最終神是否赦免?一是(林前 5:5; 林後 2:4-8)。兩段哥林多書的經文可能非指同一位,但卻值得深思犯至於死罪者,其悔恨在神面前就沒有價值了嗎?
B、(創 6:5)多了一詞「意念」(HB4284)
- (創 6:5)人心中意念的形成計畫或決定(另譯),對比(創 8:21)人心中形成計畫或決定(另譯),其中只差(創 6:5)多了一詞「意念」(HB4284)。
- 「意念」一詞源自動詞(HB2803)思考、謀算、推算、設計、判斷;名詞則指所思想的、計謀、發明,另見於(耶 18:12)「人照自己的計謀去行,各人隨自己頑梗的惡心行事。」人存自己的計謀,即是自己頑梗不悔的惡心。
- 由(創 6:3, 5)兩節表達神對人罪之沉重已失望透頂,反觀(創 8:21)神期許人從其幼稚無知的年代中,還有時機可以轉正為完全成熟者,因而給予時辰轉換之機,它們不止息,神就仍存忍耐等候。
commentary/gen/gen_c8v1_c8v22_20221231.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4/04 20:45 -0500 Thu. (10 個月前) 由 1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