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

辨明真理、認真遵行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commentary:gen:gen_c12v1_c12v9_20230506

《創世記》12 章(創 12:1-9)

講論作者:林義勳 LYX; 初稿日期:20230423; 講解日期:20230506; 輸入編修:WCM; 英文名:Genesis 12:1-9.

壹、結構分析

一、(創 11:31-12:9)

  • A、(11:31-32)他拉帶亞伯蘭與羅得與撒萊從迦勒底吾珥出,向迦南地到哈蘭,定居在那裏且死了
    • B、(12:1-3)雅威呼召離開父家,前行到啟示地,並祝福之
      • C、(12:4)亞伯蘭就前行,羅得同他前行,從哈蘭出去
        • D、(12:5)亞伯蘭帶撒萊,與羅得,與他們一切所擁有的,走向迦南地,且進入迦南地
      • C’、(12:6)亞伯蘭穿越那地,直到示劍,直到摩利橡樹。迦南人那時在那地
    • B’、(12:7-8)雅威向亞伯蘭顯現說:要賜這地給你後裔;他兩次築壇給雅威,並以雅威的名呼求
  • A’、(12:9)亞伯蘭遷移,漸行又漸移往那南地

說明

  • AA’、都以迦南地為中心,一是走向迦南、另一是走遍迦南。
  • BB’、都以雅威啟示為中心,一是命令和應許,另一只提應許。
  • CC’、都有旁人在側、一是羅得、另一是迦南人。
  • D、將所有的都帶離哈蘭,如以色列民離埃及時一樣。

(創 12:2-3)七祝福

  • A、(2a)我就要製作你成為大國
    • B、(2b)我要賜福你
      • C、(2c)我要尊大你的名
        • D、(2d)你應當要成為一個福分
      • C’、(3a)我要賜福那些祝福你的人
    • B’、(3b)那些咒詛你的人,我要咒詛
  • A’、(3c)那地一切的家族要因〔藉〕你得福

(創 12:1-3)架構分析

  • (1a)當要為你自己前行(命令語氣)
    • (1b)從你的地域
    • (1c)從你的出生地
    • (1d)從你父親的家
      • (1e)到那地,就是我將使你看見的
    • (2a)而我就要製作你成為大國
    • (2b)且我要賜福你
    • (2c)且我要尊大你的名
  • (2d)且你當要成為一個福分(命令語氣)
    • (3a)且我要賜福那些祝福你的人
    • (3b)且那些鄙視你的人我要咒詛
    • (3c)且他們要因你得福
      • (3d)且那地的一切家族

(創 12:4-6)架構分析

  • A、(4a)亞伯蘭就前行,正如雅威告訴他的,且羅得同他一起
    • B、(4b)亞伯蘭,七十五歲之子,當他從哈蘭出去時
      • C、(5a)亞伯蘭帶撒萊,與羅得,與他們一切擁有的
    • B’、(5b)他們出去,走向迦南地,且進入迦南地
  • A’、(6)亞伯蘭穿越那地,直到示劍,摩利的橡樹,迦南人那時在那地

貳、經文註解

(創 12:1-7)亞伯蘭聽從呼召

1、故事起點(創 12:1)

A、救贖以「雅威說話」為開首

  • 救贖的事蹟起點方式,如同創造的事蹟、都以「雅威說話」為開首(見 1:3; 12:1)。

B、呼召的要求內容

  • 雅威呼召的要求內容,如同耶穌對門徒跟從的要求一樣,與一切的累贅切斷。而律法和福音都相同模式,以回應呼召為救恩必要條件。

C、雅威的要求,以離開父家為中心

  • a、你的地、你的出生、你的父家
    • 第一個「你的地」指土地、世界、國家;
    • 第二個「你的出生」指親屬、同族、出世(地);
    • 第三個「你的父家」指祖居地,也可指家人。
  • b、關係由遠至近
    • 此三詞的關係由遠至近,在亞伯蘭的經歷中,可指由吾珥,到哈蘭,到迦南的地域關係,也可指由父親,到兄弟拿鶴,到侄子羅得的人際關係。
    • 就宗教信仰上更可指月神崇拜、個人承繼的傳統信仰、父親的啟示教導等層面。
  • c、「當要為你自己前行」
    • 信仰追求是由自己改變開始,自己要去尋找突破,只有離開侷限自己的環境,才能得到真正啓示。

D、「到我將使你看見的那地」

  • a、「看見」一詞即(創 12:7)「顯現」一詞;「看見」等同「知道、明白」,不只是肉眼的察覺,也常暗指內在心靈的知曉、明白。
  • b、在(創 12:1)神未直接言明此看見之地為何,但當(創 12:5-6)來到迦南時,雅威就向亞伯蘭被看見(即顯現),因此迦南是第一個看見之地。
  • c、《希伯來書》作者說:「亞伯蘭沒有得著應許之地,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就是屬天的家鄉。」(來11:9-16),因此真正被亞伯蘭看見的,是天上的家。

2.神的祝福(創 12:2-3):七句話

A、「我要製作你成為大國」

  • a、「國」(H1471)
    • 單數時指族群、國家,人民,複敷時多指外邦人。
    • 在本處為單數,是首次出現。複數詞在(創 10:5-32)中已出現。
  • b、「成為大國」:或譯成為大的族群
    • 本詞另出現在(創 17:20; 18:18; 21:18)對以實瑪利;(創 46:3)對雅各。
    • 由以上出現經文都指向人數眾多的族群之意,對比亞伯蘭當時狀況,妻子無法生育,膝下無子,此應許是勝過肉體的限制之福。
  • c、古代尚無國家主義,若以國家的組成因素去解釋神的祝福,就失去歷史背景因素而偏離經文意思。

B、「我要賜福你」

  • a、「神賜福」
    • 由(創 1:22, 28; 2:3; 5:3)是在創造時對魚類、鳥類、人類祝福。
    • 在(創 9:1)是出方舟後對挪亞和其眾子祝福。本處為第三次祝福。
  • b、《TWOT》解釋本詞有「賦予成功、繁榮、豐富、長壽、能力」等含意。
    • 《LXX》用(G2127)譯之,有「使繁榮、快樂、祝福、蒙眷顧」之意。
    • 相對於亞伯蘭要行走的艱難路程,表達神的眷顧保守,如同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歷。
      • 如保羅在《腓利比書》中說:「你們當要在主裏不住地喜樂!」

C、「我要尊大你的名」

  • a、「尊大」(H1431)
    • 在此為強調主動,指尊榮、視為偉大之意。也曾用在約書亞身上(書 3:7),所羅門身上(代下 1:1),也用在雅威身上(詩 34:3)。
  • b、提及人的名
    • (創 6:4)拿非林人,是勇士,自古有名之人,卻是雅威悲嘆對象。
    • (創 11:4)巴別城裡的人要為自己製作一名字,卻成為雅威混亂與驅散的對象。
    • 在本處是雅威首次贊許人的名,若亞伯蘭聽從祂的呼召。
    • 亞伯蘭需要以行動來贏取神的稱許,而非他「完全不用作什麼」就可得到神主動為他揚名。
  • c、「名」(H8034)
    • 在希伯來文學裡不光指名字,更指其名聲、名望、榮耀,即指向「整個人」,代表某人的自我彰顯。
    • 在重要經文特定模式或介詞片語中,表達「稱為某人名下(裡)」即歸某人擁有或受某人保護。
    • 故「尊大你名」就指「使亞伯蘭所擁有的或所保護的範圍擴大」之意。

D、「你應當成為一個福分」

  • a、以命令語氣傳達神祝福,在(創 1:28; 9:1)中都已出現過,此為神賜福背後最重要的精神,也是按約的精神所傳達的意義——「神賜福是因人遵行神的命令」。
    • 耶穌說:「唯有遵行我父旨意的,才是我的親人。」(太 12:50),參見(太 7:21)。
    • 因此,唯有亞伯蘭自己經過考驗合格,他成為一個福分,就是被稱為信心之父(加 4:11-12),他才能承受神諸般祝福。亦即,他使自己成為一個福分,就是成為一種標杆,他自己也就蒙福了。
  • b、《以賽亞書》相關內容
  • 由(賽 19:16-24)中,在(賽 19:24)裡用詞同於本處,而埃及的懼怕(16-17),起誓(18),築壇(19-20),獻祭(21-22)、敬拜(23),便表明了「在地上使他們成為福分」的步驟。
  • c、《撒迦利亞書》相關內容
    • (亞 8:13)用詞也同於本處,由(亞 8:1-17)整段經文中,雖一再強調雅威的施救所帶來的祝福榮景,然而經文也由(8)神以信實和公義為原則施行拯救,(16-17)也要求各人按信實與和諧的典章審判,不謀害鄰舍,不起假誓。當神與人都按相同法則行事,才能成就福分。
  • 以上兩段經文都表明,得福是因神與人都守約,都按律法而行的結果。

E、「我要賜福那祝福你的」

  • a、「祝福你的」
    • 原文為強調主動分詞,分詞可視為動名詞,指動作者。
    • 按照下對上的用法,可譯為「向你說好話的人」。
    • 按照上對下的用法,則可譯為「賜福你的人」。
  • b、套句、套語
    • 本句和下句在聖經中成為套句,或稱套語。另出現於:
    • (創 27:29)以撒對雅各的祝福;
    • (民 24:9)巴蘭第三次詩歌。

F、「那些鄙視你的人,我要咒詛」

  • a、「鄙視」(H7043)
    • 強調主動,有使之鄙陋,卑微之意
  • b、「咒詛」(H779)
    • 由(創 3:14, 17; 4:11; 5:29; 9:25)等處經文,表達被神咒詛者是因其行為成為刑罰宣布對象,是與神關係破裂的。
  • c、由上下兩句,表明亞伯蘭成為神所保護、看重的,對待他當如同對待雅威神般慎重。
    • 新約也用相似語法在那些對待基督者身上。

G、「那地一切的家族要因你得福」

  • a、「因你得福」
    • 或譯「在你裡面蒙福」
    • 新約即「在基督裡得救」、「因著基督而得救」、「藉著基督而得救」。
  • b、「得福」(H1288)
    • 此處用被動態,因希伯來文被動態有兩種意思,即被動意、或關身意(反身、中動)。
      • 被動意,譯作「得福、蒙福」;
      • 關身意,譯作「為自己祝福、祝福自己」。
    • 在《LXX》和《亞蘭文譯本》、《拉丁文武加大譯本》中都採用被動態;
    • 新約引用於(徒 3:25; 加 3:8),也都譯為「因你(後裔)得福」。
      • 「耶穌基督」就是神所應許之「亞伯拉罕的那一位後裔」。
  • c、可能兼具被動意及關身意
    • 另有學者以為,原文意思可能更廣闊,不只是被動態的意思,也帶有關身(反身)態之意「萬族要像他一樣給自己祝福」,意即「讓我像他一樣蒙福」。
    • 此用法在(創 22:8; 26:4; 詩 72:17)出現,故不只是亞伯蘭、基督達到蒙神賜福的地步,意指愛慕此福分者也能夠按其模式得福。

3、亞伯蘭的行動(創 12:4-6)

A、以亞伯蘭為主的七個動作

  • 以亞伯蘭為主的七個動作:前行、前行、出去、帶、出去、進入、穿越。
  • 此動作用詞,類同於以色列出埃及的動作用詞。

B、亞伯蘭回應雅威呼召的格式

  • 亞伯蘭回應雅威呼召的格式,如同出埃及記中對摩西的曉諭,摩西回應雅威吩咐的。也如挪亞回應神吩咐的。

C、亞伯蘭出哈蘭的心境

  • 亞伯蘭出哈蘭的心境,作者未言,但由(來 11:8-10)「他不熟識⋯⋯他寄居⋯⋯別人的地⋯⋯一再期待著⋯⋯」,可知他心中急切於得著所應許的,但也因著信而歡喜迎接挑戰。

D、羅得的角色

  • 「羅得同他一起」(創 12:4),「亞伯蘭帶羅得」(創 12:5),以上與(創 11:31)「他拉帶羅得」相同。
  • 羅得既未得到雅威呼召,也未主動要離開吾珥和哈蘭,若他肯跟隨亞伯蘭到底,而非因財富與亞伯蘭分離,如同猶大因貪財與主耶穌形同陌路,他大有可能如門徒最終亦得應許的家。

E、攜帶與撇下

  • 亞伯蘭所攜帶的,有積蓄的財物和在哈蘭所得的人口,離開哈蘭的情況也和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一樣,將所擁有的並所奪取的都帶離,為要能夠祭祀雅威。
  • 耶穌呼召門徒跟從,除了對少年財主要求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之外,並未對其他門徒直接要求撇下所有來跟從,反而是彼得、雅各、利未主動撇下一切而跟從。
  • 保羅說:「各人在召喚時是怎樣蒙召,就讓他保持原狀。」(林前 7:20, 24),他也未曾要求信徒要變賣所有來跟從,可見除非是成為特殊工人,否則擁有個人財富並非是律法和福音所禁止的,反而是蒙恩者可使之成為事奉神的資財,而非單為個人享用,也能成為幫助那貧窮者所需。

F、首到之地是示劍,摩利的橡樹,迦南人在那地

  • a、亞伯蘭來到應許地,並非無人居住之地。
    • 「示劍」已有地主(創 33:18-19)。
    • 「摩利」應是人名或族群名,名字意為教師。
    • 「橡樹」是巨大堅固之樹,常為外邦敬拜偶像之地(何 4:13),因此經文強調迦南人在那地。「橡樹」原文接近於「神」一詞。
  • b、經文意義
    • 經文的字面意,在於指出事實是,亞伯蘭按神指示所到之地,並非他一到該地,就可以馬上承受那地為業,反而他無法得著那地,仍然沒改變他的難處,到應許地時仍然是一位寄居者。
    • 經文含意,有的解經者以靈意解釋為:「亞伯蘭到那地,是真實對神認識(示劍),有生命能力,使旅客從新得力不疲乏(橡樹)」,但此解反而是誤解經文之意。

4、雅威顯現與亞伯蘭築壇(創 12:7-8)

A、雅威顯現、應許說話

  • a、「顯現」是「看見」的被動態,在本處之前神與人交通,都以說語形式表達,(創 12:1)首次啟示亞伯蘭也是如比,因此作者向我們表明神向人啟示有更直接的方式,祂被看見了。在(創 17:1; 18:1)再次向亞伯蘭顯現,在(創 26:2, 24)向以撒顯現,在(創 35:1, 9; 48:3)向雅各顯現。
  • b、按先知們與摩西的經歷(出 33 章),人並非直接肉眼見神,而是見到神的影子,或是神的使者的形像。本處經文用「顯現」一詞,在表明(創 12:1)「我使你看見的」應驗了。
    • 示劍所在地迦南地,就是神應許之地。
  • c、賜這地給你後裔
    • 這話表達要應驗(創 12:2-3)內容,並非即時,而是透過亞伯蘭的後裔。神啟示之言都必然成就,但非按人期待之期,更非按人所能成全,亞伯蘭現在沒後裔,神的應許若無信心承接,如同空包彈般。

B、亞伯蘭對神回應:兩次築壇

  • a、亞伯蘭首次築壇(在示劍),接續(創 8:20)「挪亞築壇獻祭」,經文省略「獻祭」一詞,由雅各在伯特利(即路斯)的經歷,他當時只立柱澆油,卻許願日後要獻十分之一,由(創 35 章)成就,因此築壇等同獻祭敬拜,在舊約中是相同意義的。
    • 「築壇、獻祭」,常只記「築壇」,應是省略了「獻祭」,但仍然進行此動作。類似的省略用法:「洗身體、洗衣服」也常常只記作「洗衣服」。
  • b、前節已表明橡樹是外邦神明敬拜的象徵,亞伯蘭仍在雅威顯現後築壇敬拜雅威,因此他築壇的行動就表明他不畏懼當地人的宗教威嚇,勇敢證明他的信仰。雖是寄居者,卻能面對信仰抗衡,這是亞伯蘭的信心見證。
  • c、因是寄居者,且是牧羊人,亞伯蘭只能繼續飄流,移居到伯特利(距示劍約四十公里)。他未住進伯特利城,而是支搭帳棚在山區。
    • 「支搭」(H5186)原指延伸、展開,是搭帳棚的動作;
    • 對比「建築」(H1129)祭壇,是一較為穩固的建造動作。或許作者在暗示亞伯蘭看重神的家多於自己的家。
    • 「以雅威的名呼求(或宣告)」,參見(創 4:26)註解,他再次高舉雅威的名,是一種公開宣告其信仰的方式。
    • 有解經者以為亞伯蘭是在應許地,藉築壇表達插上旗幟,象徵他占領的意義。個人以為以上說法是過度延伸經文意義。
    • 亞伯蘭「以雅威的名呼求(或宣告)」的行動,應該是在十一章裡示拿地人「高舉己名」的一種反對見證。

5、遷移南地(創 12:9)

A、南地的範園

  • 耶路撒冷以南的乾早之地,少雨又無其他水源,不適合耕種,最多僅適合牧羊和駱駝。
  • 北鄰別是巴,南鄰加低斯巴足亞,西鄰地中海,東鄰亞拉巴(死海)。
  • 此地日後成為猶大支派分配之地。
  • Q:迦南地號稱是「流奶與蜜之地」,南地、即猶大地是否符合?
    • 「奶」即指畜牧業,「蜜」指的是「椰棗」,是棕櫚樹,耐乾旱,果實極甜,稱作「蜜」,而不是指「蜂蜜」。
    • 對猶大支派的預言,是符合的。
      • Gen 49:11 猶大把小驢拴在葡萄樹上、把驢駒拴在美好的葡萄樹上、他在葡萄酒中洗了衣服、在葡萄汁〔原文:血〕中洗了袍褂。[王者騎驢駒代表和平,而非騎馬爭戰,且物產豐富。]
      • Gen 49:12 他的眼睛必因酒紅潤、他的牙齒必因奶白亮。[眼比酒更黑/明亮,牙比奶白]

B、亞伯蘭遷移到南地有兩次

  • 另一處在(創 20:1),發生了亞比米勒取走撒拉事件,和本處接續在埃及發生的事件相同。

C、經文的意義

  • a、負面意
    • 日後以撒在南地遇饑荒,也想遷至埃及;雅各遇饑荒,最終全家下埃及,此地生活不易,容易遭受試探,也偏離應許地,屬於邊界地帶,對比他拉要到迦南,卻終是停在哈蘭(創 11:31-32)。
  • b、正面意
    • 亞伯蘭遷移路線由大河到示劍,再到伯特利,終至南地,最後在希伯崙買地,
      • 此路線和雅各從巴旦亞蘭回來的路線相同,參見(創 33:18-20; 35:1, 27),
      • 也是日後以色列人征服迦南的路線(書 7:2; 8:9, 30; 10 章; 11 章; 24:23),
      • 更是神應許的迦南疆界(哈馬口至埃及河)。
    • 亞伯蘭等同事先預嘗迦南產業,也成為後裔的應許。

參、律法教導意義與新約的關聯

1、迦南地:預表神國、那更美的家鄉

  • 今世:遍行其中:憑信經歷和預嘗。
  • 來世:得為產業:實現應許達到完全。

2、合宜的回應神的賜福

  • A、神造人是透過賜福和進入安息,達成神創造的美意。然而由(創 3 章)人屢次犯罪遭致咒詛,由本章開始又重回(創 1 章)的賜福和安息主題。
  • B,亞伯蘭在本段經文中只有行動,沒有言語,對比雅威只有言語,卻未見其能力權柄的顯出,這就定義了什麼是信心。
  • C、哈蘭是亞伯蘭熟悉又感到安全之地,地處兩河流域,如埃及般的環境和氣候,亞伯蘭卻甘願由舒適走向艱難,且兩次主動築壇敬拜,宣告雅威的名。
    • 宗教環境由月神崇拜到巴力崇拜,並未因雅威呼召而改變,他仍能堅持且作見證,且神應許成就非在己身,卻在那尚未出生的後裔身上,他還是感恩敬拜。
    • 保羅一生奉獻,建立外邦教會,但臨終前猶大教會奉割禮派仍持續影響教會,外邦教會能為他作見證的更少,但他說:「我已爭戰過那美好的戰役,已完成那賽程,已守住那信心了。」(提後 4:7),他相當於是另一位亞伯拉罕。
commentary/gen/gen_c12v1_c12v9_20230506.txt · 上一次變更: 2024/04/04 20:45 -0500 Thu. (8 個月前) 由 127.0.0.1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