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

辨明真理、認真遵行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topic:foundation_of_belief:salvation_unity_fulness

這是本文件的舊版!


捌、救恩論——合一、長大與成熟

──《信仰要道》系列文章──

作者:林義鴻 LYH 日期:20200530

經文 :(弗 4:1-16)

Eph 4:1 所以,我、這在主裏面的囚犯。我持續勸你們,要行事為人配得起那呼召,就是你們那個曾被召的。
Eph 4:2 要帶著完全的謙抑態度和柔和景況,帶著恆久忍耐景態,在愛中彼此包容,
Eph 4:3 要在這和好的鍊子(或譯繩索)中,竭力去守護這靈的一致景況。
Eph 4:4 就是一個身體,一個靈,正如你們也在你們的呼召的一個盼望中曾被召的一樣。
Eph 4:5 一位主,一個信,一個浸,
Eph 4:6 一位神、就是所有人的父,即那位在所有人之上,也貫乎所有人之中,又在所有人之內。
Eph 4:7 然而這恩典是依照這基督的禮物的度量,曾被賜給我們的每一個人。
Eph 4:8 為此,它說:「他升入了高天後、俘虜了俘虜,就賜給了眾禮物給人們」。
Eph 4:9 然而「他這上升」是什麼?豈非就是他曾下降到地的更低處嗎?
Eph 4:10 那曾下降的他,也就是那曾上升超過所有諸天的,為要他能夠成全萬有。
Eph 4:11 並且一則他曾賜給的有眾使徒;另一則賜給的有眾先知、眾傳福音的、眾牧師和眾教師。
Eph 4:12 為了眾聖徒的裝備齊全,達到職事的果效,達到這基督身體的建造,
Eph 4:13 直到我們眾人可以達到目標,達到這神兒子的那信心和真知識的一致景況,達到成熟的人,達到這基督的完滿身材的度量。
Eph 4:14 以致我們不再是小孩,被波浪盪來盪去,且被每一個教導的風帶來帶去,陷在人們的詭計(欺騙賭技)中、在那引致錯謬之詭計的騙局中。
Eph 4:15 反而在愛中說實話,在一切方面讓我們增長達到他,他是那頭就是基督,
Eph 4:16 出於他,這全部身體被構造起來並聯合,通過每一個那支撐供應的關節韌帶,依照在每一部份度量的運行,自己持續製造這身體的那增長,達到他自己在愛中的建造。

A.合一

  • 1.基督和神合一國度(林前15:26-28)
  • 2.外邦教會與猶太教會合一(羅15-16章)
  • 3.神、基督、教會完全合一(約17:20-23)

B.長大

長大的憑藉

  • 1.藉著神的話奶(彼前2:1-2)
  • 2.藉著教會肢體不同功用和搭配(弗4:7-16)
  • 3.藉著實際的生活方式(弗4:17-6:9)

長大的基礎

  • 1.基督開端之道(來6:1-2)——舊約是孩子之道(加4:1-7)、新約是成人之道(來5:11-14,8:10-13)。
  • 六要項:懊悔死行/信靠神、諸般洗濯/按手、死人復活/永遠審判
  • 2.新約重生之道:水靈二浸(約3-8「從那靈生即聽見那靈的響聲,即說靈言(參見徒2:1-4,羅6:3-4,8:9-11)。先受悔改的浸:約翰的水浸、歸入主基督耶穌的名(羅6:3,徒19:5),再受按手:基督的靈浸、歸入基督的身體(林前12:13)。水浸使罪得赦;靈浸使律法放入心裡、成為神子民:認識神(來10:15-18)。

C.成熟

長大成熟:如基督的身量——神子的信心與知識(弗4:13)

  • A. 「神恩獨作論」或「預定論」:得救是本乎恩、因著信,行神所預備的善(弗1:3-14,2:5-10/4:1-6:20,提後3:16-17,羅8:28-30)。所謂「信必行、行必果」,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
  • B. 原罪遺傳與功德論:原罪是指撒但(羅5:12),我屬肉體、被賣給那罪者魔鬼(羅7:14)。得救不在乎「自己」或「行為」(弗2:8-9)。
    • a. 中國:佛教、儒教、道教——靠自己功德自贖:『夕霧花園』。
    • b. 西洋:禁慾苦修派——修道院。『禁食』,邪靈不許人吃飯。
  • C. 完全的救恩:出埃及、經紅海、過曠野、進迦南。脫離撒但、歸入基督、信心經練、進入天國——重回伊甸園。
  • D. 完全合一:信行相稱、夫妻一體的奧秘啟示(弗5:31-32)

七個一(弗4:1-6)

救恩目標是合一

  • 七個一(弗 4:1-6)——身體為先。靈、望、主、信、洗、神(萬有的父)。
  • 基督長成的『身量』即完全達到神子的信心和知識的一致景況(弗 4:13)
topic/foundation_of_belief/salvation_unity_fulness.1591888855.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4/04/04 20:43 -0500 Thu. (12 個月前) (外部編輯)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