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st:2024:20240429090000
這是本文件的舊版!
目錄表
2024無酵節第七日:一小點酵使全團發酵
作者:林義勳 LYX; 講解日期:20240429 無酵節第七日; 編修:WCM;
經文
- (太 13:33)他設另一個比喻教導他們說:「那諸天之國正是好像麵酵,一個婦人拿它包藏在三撒頓〔註:容量單位〕麵裏,直到全團發了酵。」
- (太 16:12)那時他們明白了:「他不是說要持續防備來自那些餅的那酵,反而是來自那些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那教導。」
- (路 12:1)他首先開始對他的那些門徒說:「你們應當持續把心思用在你們自己身上,好避免那酵,這(酵)就是法利賽人們的假冒偽善。
- (林前 5:6)你們的誇口是不好的,豈不知:「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酵。」
- (加 5:9)一小點麵酵能使全團生麵發酵起來。
前言
- 一、舊約所要除的酵:
- 「埃及化」(出 12:17; 13:3, 15)。
- 二、新約所要除的酵:
- 耶穌的吩咐
-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太 16:12);
- 法利賽人的假冒為善(路 12:1)。
- 保羅的吩咐
- 邪念、惡行的酵(林前 5:8);
- 接受奉剖禮者的教導(加 5:2-9)。
發酵的途徑
一、惡的交往,敗壞善的習性(林前 15:33)
1、與惡人交往的影響
- (林前 15:33)切勿再被迷惑,惡的交往持續敗壞善的習性。
- 錯誤的觀點常是透過惡的朋友帶來的,無論是異教者或無律法者的觀點,經由思想與行為的傳遞,造成信眾的偏差。
- 由於哥林多教會身處異教和無律法的社會風氣之中,以致於他們對復活產生疑惑,保羅對此有極大感觸,因此勸勉他們趕快真實地醒悟,否則就是犯罪。雖因無知而犯罪,但仍將蒙羞(林前 15:34)。
- 福音的接受和信心的產生,不是因人的智慧,乃因神的大能(林前 2:4-5),
- 但與外邦人的交往,卻需要人的智慧,免得落入迷惑(西 4:5)。
2、出自教內的惡人、斷絕如除酵
- 雖然同是教內者,卻仍有如奉割禮者,接受來自人的傳統教導,他們成為攔阻真理者(加 5:7),他們的教導成為引誘和攪擾(加 5:8, 10)。
- 信眾當要如除酵般,與之斷絕,否則無法成為真正的無酵餅獻於主前。
- (林前 5:8)「照樣,讓我們繼續守這節期,不在舊酵中,也不在邪念惡行的酵中,乃是在審視無瑕、和純潔的無酵中。」
二、容忍惡事,不以為恥(林前 5 章)
1、不義的人不能承繼神的國(林前 6:9-10)
A、保羅列舉不義者十項
- (林前 6:9-10)十項不義者:
- 淫亂、拜偶像、姦淫、男妓、同性戀、偷竊、貪婪、酗酒、咒罵、搶奪。
- 其中有不可赦的,也有可赦的,但都在基督裏洗淨外邦信眾,因他們先前無律法知識,神不計算其罪。
- 註:參考相似的列舉,與神國無份的經文(太 12:31-32; 加 5:19-21; 啟 21:8)。
B、成為基督的肢體,不容汙穢沾染
- 已被洗淨者的身體,不再屬乎自己以致可以隨意使用,反而是成為基督的肢體,不容任何汙穢沾染聖靈的殿。
- 故當要在自己的身體上榮耀神,意指前述諸不義之事不可再犯(林前 6:12-20)。
C、罪惡行為的評斷準則是律法
- 無論是(林前 6:9-10)或是(太 12:31-32; 加 5:19-21; 啟 21:8; 弗 5:3-5),都是在律法作為評斷準則下的罪惡行為,是針對律法中的誡命典章,以希臘羅馬說法(希羅思想)所表達的一種概論式列舉。
- 它們不是華人社會的道德觀念,而是立基於《摩西五經》的行事準則。
2、不可與淫亂者結交混雜在一起(林前 5:9, 11)
A、禁止與犯罪者結交、自己也不可犯罪
- 對於弟兄是淫亂、貪婪、拜偶像、咒罵、酗酒、搶奪的人,與他吃飯都不可(林前 5:11)。
- 雖然此處僅列舉六項,比(林前 6:9-10)還少四項(姦淫、男妓、同性戀、偷竊),但這四項均可包含在另六項中,因此其含意可謂是相同的。
- 不只與犯罪者相結交被禁止,自身也不可干犯這些罪。
- 註:「結交、混雜在一起」,的反義詞即「分別、區分、隔開」。
- 因此「不與犯罪者結交混雜」等同「與犯罪者分開」之意,亦即「不沾染罪惡、不攙雜汙穢」。
B、不聽從使徒教導者,別再與之相交
- 對於不聽從使徒教導者,別再與之相交(帖後 3:14)
C、何西阿先知早已指責以色列北國以法蓮與萬民結交混雜
- (何 7:8)「以法蓮他使自己混雜在那萬民中」,
- 按《LXX 七十士譯本》「以法蓮他和萬民結交」。
- 此句話和(林前 5:9-10)保羅的說法看似衝突,實則保羅的意思是「不禁止與不信者有所交往」,更是指「不要使自己和那些違反律法的不信者同流合汙」。
- 何西阿先知是指責北國以色列,犯了外邦人的眾罪而不知悔改,喻其為「沒翻過的餅」;保羅則指責教會繼續與犯罪又不知悔改者結交,兩者是異曲同工,都為保持聖別而作的努力。
酵的定義
一、耶穌的定義(按福音書內容)
1、(太 13:33; 路 13:20-21)天國相似於麵酵,不適用於「除酵」
A、天國隱藏如酵、如芥菜種
- 天國隱藏如酵置於麵團,天國如芥菜種於田地裏,日後成長,滿足人的需要,如飛鳥可以棲息。
B、酵的意義
- 按舊約聖經背景,酵有兩種不同意義,一是負面,一是正面。
- 負面意義:這是最常見的,例如逾越節、無酵節七日內不可有酵,否則剪除(出 12:14-20);素祭都不可有酵(利 2:11)等等。
- 正面例子如(利 7:13-14)感謝祭、(他 23:17)五旬節初熟的搖祭餅,都是「有酵餅」。
C、三撒頓的麵
- (太 13:33)「三撒頓的麵」約為 22 公升,可使百人吃飽,代表酵的正面果效。
- 《和合本》譯作「三斗」,中文讀者易誤會。
D、芥菜種與麵酵
- 芥菜種與麵酵為一組的比喻意義
- 前者「空中飛鳥」在(結 17:23)代表外邦人,他們也能因以色列得棲息。
- 後者在(利 23:17五旬節初熟的搖祭餅)五旬節聖靈降臨,福音由耶路撒冷傳到地極。
E、耶穌的這些比喻都是正面的教導
- 耶穌此次的比喻,用意不是為了警戒門徒。
- 由(太 13 章)經文結構分析,此組比喻對映(太 13:44-46)「藏寶於田」和「尋珠」比喻,都是正面的教導。
- ==== (太 13:24-50)按比喻性質分類分析 ====
- A、(24-30)稗子的比喻
- B、(31-33)芥菜種的比喻和麵酵的比喻
- C、(34-43)插話與解明稗子的比喻
- B’、(44-46)藏寶的比喻和尋珠的比喻
- A’、(47-50)撒網的比喻與解明
F、天國如麵酵,並非除酵的主題。
- 此「麵酵」不同於「惡毒的酵」。
2、(太 16:1-12; 可 8:11-21; 路 12:1-3)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
A、(太 16:1-12)要按舊約背景來理解耶穌教導的意義
a、耶穌所用的詞語與舊約經文詞語對應
- 「求神蹟」:出埃及曠野中的試探(出 17:1-7; 詩 78:41-56)。
- 「邪惡淫亂的世代」:邪惡的世代(申 1:35);乖僻彎曲的世代(申 32:5)。
- 「酵」:無酵餅(出 12-13 章)。
b、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來試探耶穌,如同以色列民在曠野試探神
-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來試探耶穌,其目的並不是要藉神蹟去相信耶穌是神所差遣的。
- 他們如同以色列民在曠野試探神,顯示出他們背後的因素,是留戀埃及的肉體享樂,厭惡曠野的清苦。
c、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假冒為善
- 「無酵餅」:
- 又名「困苦餅」(申 16:3),是麵粉和水揉製後,不給予時間發酵,更迅速進行烤製,因此質地較為結實,較不可口,因此得名。
- 「有酵餅」:
- 加酵能讓酵母菌在麵團內部產生空氣,再加以烤製,能使其質地較為鬆軟可口。
- 以此比喻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加入了律法的解釋中,令人感到看起來極其虔誠,容易吸引人去跟隨他們的教導而行,只需按表面工夫而行,就能顯出是敬畏神之人。
- 他們正如耶穌所說的「假冒為善」,實質在敬虔上無益。
d、假冒為善者皆喜歡提供便利的捷徑,古今皆然
- 因此神對選民的要求,即在遵守神律法上,是需要戰戰兢作成得救的工夫(腓 2:12),
- 反觀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傳統教導」,提供一條看以捷徑的道路,耶穌卻認為他們是廢掉神的誡命(太 15:3-6)。
- 「傳統教導」(G3862)在《和合本》譯為「遺傳」就是指文士和法利賽人所保有的傳統教訓,其意義就是(太 16:12)的「教訓」(G1322)內容。
- 今之眾多基督教派,也廣開善門般地給人提供一條便利得救之門路。
e、耶穌從未廢棄律法,也從未更改律法
- 雖然福音書未曾詳述此等傳統教訓的內容,僅記錄幾次耶穌與之衝突而產生辯論的事蹟,如安息日事件(太 12:1-14),洗手事件(太 15:1-20),與稅吏和罪人共食(太 9:10-13)等等。
- 這些事蹟也是今日外邦信眾常常誤解的經文,然而總括論之,耶穌從未廢棄律法,也從未更改律法,而是針對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就律法實行細則內容,在解釋上產生了爭議。
- 在遵守律法方面,耶穌並非全盤否定他們,因為他們也有局部遵守律法的事實,但是在遵守全律法的道路上,他們的解釋和規定則是漏洞百出,無助於使人得以成全,成為神悅納的子民,因而耶穌才要門徒防備之。
- 保羅自述他的事工是:我們不住地傳揚他,以怎樣的智慧勸戒各人,並教導著各人,是為使我們能夠獻上各人,在基督裏成為完全人的(西一28)。尋求完全才是耶穌救恩的目的。
B、(路 12:1-3)要按間約時期次經的相關內容來理解
a、舊約經文未有暗指「酵」是假冒為善的記載
- (出 12:15)「在首日從你們家中除掉酵」,「酵」成為出埃及的象徵物,但舊約未再詳加解釋。
- 日後,無酵餅成為供養祭司的象徵,參見(利 21:17-22; 王下 23:9)。
b、假冒為善(G5272)的意義
- 原指扮演、偽裝,轉指欺騙、作偽。
- (太 23:28)「你們外面向人顯出公義,裏面是滿滿的『假冒為善』和違法行為。」
- (可 12:15)「他知道他們的『假冒為善』,對他們說:你們為何試探我?」
c、假冒為善是一種酵
- (路 12:2-3)用以說明假冒為善者終必被顯明,此種扮演是一種酵,具備感染力,使旁邊的人跟隨裝假(加 2:13)。
- 次經(便西拉智訓 1:30)「神會揭露你的祕密,在會眾之中使你降低,因你不敬畏神,且你的心充滿欺詐。」相似內容另見於次經(巴錄貳書 83:3)。
- 間約時期的著作中,對於「人心隱密處的行為,在未來經歷考驗時,都會一一顯露出來」一事,多有著墨,可見間約時期猶太人相當注重虛偽裝假的事。
d、耶穌對「酵」的教導
- 法利賽人的行為在(太 23:13-36; 路 11:42-52)中,耶穌逐一點明了,「酵」不光是指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導內容,更指向他們虛偽、違法的行徑。
- 「酵」代表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 罪惡行為的強大感染力,在今日由多件隨機殺人的模仿事件中,可資證明。
二、保羅的定義(按保羅書信內容)
1、邪念、惡行的酵(林前 5:8)
A、邪念 G2549
- 《古希臘語漢語詞典》解釋
- 指心性上陰險、卑劣、怯懦、邪惡,
- 也指行為上的罪惡、恥辱、不光彩,
- 也可指環境上的艱難,參見《司徒雷登字典》。
B、惡行 G4189
- 《司徒雷登字典》解作「邪僻之性、惡態、惡意」。
- 《古希臘語漢語詞典》解作「邪惡、惡劣、卑鄙、膽怯」。
C、以上兩詞幾乎是同義詞
- 由以上解釋可知,兩詞幾乎是同義詞,既指心性,也指行為。
- 這兩詞同時出現於(羅 1:29)中,與「不義、貪婪、嫉妒、凶殺、爭吵、詭詐」等等諸多違法的行徑並列。
- 因此,保羅所認為的「酵」,是指「心性和行為上一切違法的事」,相對於審視「無瑕和純潔的行徑」,是「符合律法的心性和行為」。
2、聽從奉割禮者的教導要求(加 5:2-9)
A、奉割禮者是教內人士,也信基督
- 這些奉割禮者是教內人士,信基督,卻仍守猶太傳統教導(徒 10:45; 11:2; 加 2:7-12)。
- 他們的表現:
- 他們視傳統比誡命更重要,參(約 7:22)「安息日行割禮」,
- 且注重猶太和外邦的分別,不與外邦信徒共食(徒 11:2-3; 加 2:7-12),
- 不認為神會揀選外邦人,參(徒 10 章)「哥尼流事件」,
- 且認為,若不受割禮就不能得救(徒 15:1)。
B、奉割禮者不守律法
- 保羅多次指責,奉割禮者常是不遵守律法的(羅 2:25-27; 加 6:13; 多 1:10),但他們卻又常要求他人去遵守律法(徒 15:1, 5)。
- 因此,保羅對教會教導,當要藉著靈,接受「心的割禮」,而非藉著成文典籍(指人的傳統律法解釋),這樣才是真正成為遵守律法者,是在隱密中的猶太人(羅 2:27-29)。
C、不應聽從奉割禮者的教導,因其心未受割禮
- (羅 2:24)「神的名因你們的緣故,在外邦人中不斷被褻瀆。」引自(賽 52:5)。
- 《LXX 七十士譯本》(賽 52:3)「你們被賣為一個禮物,也不用銀子被贖回。」
- 這表明以色列被擄的經歷,都是因著他們所犯的罪(賽 52:4)「下埃及寄居、亞述的欺壓」。
- 這罪在(賽 53:5; 64:5-6)中表明了,以色列人是不潔淨的人(賽 64:6),就是「未受割的人」(賽 52:1)。
- 因此,以色列人雖受肉體的割禮,實際行為卻是如同未受割的、不潔的人,雅威藉先知預告「未受割禮不潔淨的、必不再進入你(聖城耶路撒冷)中間」(賽 52:1)。
- 請特別注意:此節未受割禮不潔淨的人,是指上述犯罪的以色列人,而不是指未受割禮的外邦人!
- 保羅引用先知以賽亞的預言,評斷奉割禮者並非真選民,不配進入聖城,他們不是真猶太人。
- 因此,教會要聽從的教導者,必須是真猶太人,是真的受了「心的割禮」,真行律法的猶太人,而非這些假冒為善的奉割禮猶太人!
feast/2024/20240429090000.1714350642.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4/04/28 19:30 -0500 Sun. (12 個月前) 由 w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