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

辨明真理、認真遵行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commentary:num:c20v1-c21v20-20210519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前次修改
commentary:num:c20v1-c21v20-20210519 [2021/05/21 17:13 -0500 Fri. (4 年前)] lyxcommentary:num:c20v1-c21v20-20210519 [2024/04/04 20:45 -0500 Thu. (12 個月前)] (目前版本) – 外部編輯 127.0.0.1
行 16: 行 16:
   * 1.有衣有食就知足(提前 6:8),參《雅威譯本》(提前 6:8-9)   * 1.有衣有食就知足(提前 6:8),參《雅威譯本》(提前 6:8-9)
     * a.百姓長期生活在曠野中,僅有嗎哪和飲水,現今飲水都缺乏了,怨氣必然生發出來。埋怨不只沒水喝,也沒有其他各樣糧食可選擇。無花果、葡萄、石榴都代表歡樂的食物,表明曠野生活極其簡陋,無歡樂高興可言。     * a.百姓長期生活在曠野中,僅有嗎哪和飲水,現今飲水都缺乏了,怨氣必然生發出來。埋怨不只沒水喝,也沒有其他各樣糧食可選擇。無花果、葡萄、石榴都代表歡樂的食物,表明曠野生活極其簡陋,無歡樂高興可言。
-    * b.與摩西"爭辯"(HB7378)(民 20:3, 12):此字可指肢體上、言語上、訴訟上的相爭,同樣出現於(出 17:2),第一代出埃及的百姓在利非訂的瑪撒事件,他們試探雅威:是否存在我們中間。因此指向訴訟層面更符合本段經文的主題:向雅威控訴,神沒有按約盡責滿足他們的需求。+    * b.與摩西爭辯(HB7378)(民 20:3, 12):此字可指肢體上、言語上、訴訟上的相爭,同樣出現於(出 17:2),第一代出埃及的百姓在利非訂的瑪撒事件,他們試探雅威:是否存在我們中間。因此指向訴訟層面更符合本段經文的主題:向雅威控訴,神沒有按約盡責滿足他們的需求。
     * c.過度富足使人易陷於試探與網羅、無知與欲望中,然而,極其簡約的生活同樣使人易於誇耀肉體,落入苦修迷惑中。     * c.過度富足使人易陷於試探與網羅、無知與欲望中,然而,極其簡約的生活同樣使人易於誇耀肉體,落入苦修迷惑中。
   * 2.講論與擊打:教導的兩種模式   * 2.講論與擊打:教導的兩種模式
行 27: 行 27:
       * 對百姓則以地名的意義為警戒,雅威在與百姓爭訟上,已被證顯是聖的。       * 對百姓則以地名的意義為警戒,雅威在與百姓爭訟上,已被證顯是聖的。
  
-===== 參、(民 20:14-22)借過境弟兄之境 =====+===== 參、(民 20:14-22)借過境弟兄之境 =====
  
   * 1. 本段未提雅威有任何啟示,按(出 13:21-22)以及(民 9:15-23)是神藉雲柱、火炷帶領百姓行程,又按(民 10:29-32)摩西內兄何巴做眼目、引導前途,此次路程方向不同於十三章由加低斯直接北上到迦南地,反是繞到河東地,再向西入迦南,原因聖經未提,可能是為避免當初加低斯事件的重演。   * 1. 本段未提雅威有任何啟示,按(出 13:21-22)以及(民 9:15-23)是神藉雲柱、火炷帶領百姓行程,又按(民 10:29-32)摩西內兄何巴做眼目、引導前途,此次路程方向不同於十三章由加低斯直接北上到迦南地,反是繞到河東地,再向西入迦南,原因聖經未提,可能是為避免當初加低斯事件的重演。
行 34: 行 34:
     * a.(民 20:14-16)稱以色列是以東的弟兄、下埃及所受的苦難,是雅威拯救才來到以東邊境,此三點正是雅各當初與以掃故事的要點。以色列民視今如年老的雅各,已來到弟兄以掃面前,期望以東人像其先祖以掃能接納弟兄般,和平相處。     * a.(民 20:14-16)稱以色列是以東的弟兄、下埃及所受的苦難,是雅威拯救才來到以東邊境,此三點正是雅各當初與以掃故事的要點。以色列民視今如年老的雅各,已來到弟兄以掃面前,期望以東人像其先祖以掃能接納弟兄般,和平相處。
     * b.(民 20:17)不經田地與葡萄園,不喝水、走王道不偏左右,此三點在古代遊牧民族行經他族時,代表和平通過。     * b.(民 20:17)不經田地與葡萄園,不喝水、走王道不偏左右,此三點在古代遊牧民族行經他族時,代表和平通過。
-  * 4.(民 20:18-22)繞至何珥山為啟行點+  * 4.(民 20:18-22)繞至何珥山為啟行點
     * a.(民 20:18, 20)以東王兩次拒絕,甚至以重兵和強手〔20節原文直譯〕迎面對抗以色列人,原因經文未提,卻為此埋下日後兩族成世仇伏筆。     * a.(民 20:18, 20)以東王兩次拒絕,甚至以重兵和強手〔20節原文直譯〕迎面對抗以色列人,原因經文未提,卻為此埋下日後兩族成世仇伏筆。
     * b.(民 20:19, 21)以色列人的低姿態,仍未求得對方容許,只能轉身離去,行走更漫長的路途。     * b.(民 20:19, 21)以色列人的低姿態,仍未求得對方容許,只能轉身離去,行走更漫長的路途。
commentary/num/c20v1-c21v20-20210519.1621635237.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4/04/04 20:43 -0500 Thu. (12 個月前) (外部編輯)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