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

辨明真理、認真遵行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commentary:num:c20v1-c21v20-20210519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前次修改
commentary:num:c20v1-c21v20-20210519 [2021/05/21 08:49 -0500 Fri. (4 年前)] wucmcommentary:num:c20v1-c21v20-20210519 [2024/04/04 20:45 -0500 Thu. (12 個月前)] (目前版本) – 外部編輯 127.0.0.1
行 16: 行 16:
   * 1.有衣有食就知足(提前 6:8),參《雅威譯本》(提前 6:8-9)   * 1.有衣有食就知足(提前 6:8),參《雅威譯本》(提前 6:8-9)
     * a.百姓長期生活在曠野中,僅有嗎哪和飲水,現今飲水都缺乏了,怨氣必然生發出來。埋怨不只沒水喝,也沒有其他各樣糧食可選擇。無花果、葡萄、石榴都代表歡樂的食物,表明曠野生活極其簡陋,無歡樂高興可言。     * a.百姓長期生活在曠野中,僅有嗎哪和飲水,現今飲水都缺乏了,怨氣必然生發出來。埋怨不只沒水喝,也沒有其他各樣糧食可選擇。無花果、葡萄、石榴都代表歡樂的食物,表明曠野生活極其簡陋,無歡樂高興可言。
-    * b.與摩西爭辯(HB7378)(民 20:3, 12):可指肢體上、言語上、訴訟上的相爭,同樣出現於(出 17:2),第一代出埃及的百姓在利非訂的瑪撒事件,他們試探雅威:是否存在我們中間。因此指向訴訟層面更符合本段經文的主題:向雅威控訴,神沒有盡滿足他們的需求。 +    * b.與摩西爭辯(HB7378)(民 20:3, 12):此字可指肢體上、言語上、訴訟上的相爭,同樣出現於(出 17:2),第一代出埃及的百姓在利非訂的瑪撒事件,他們試探雅威:是否存在我們中間。因此指向訴訟層面更符合本段經文的主題:向雅威控訴,神沒有按約滿足他們的需求。 
-    * c.過度富足使人易陷於試探與網羅、無知與欲望中,然而,極其簡約的生活同樣使人易於誇耀肉體。+    * c.過度富足使人易陷於試探與網羅、無知與欲望中,然而,極其簡約的生活同樣使人易於誇耀肉體,落入苦修迷惑中
   * 2.講論與擊打:教導的兩種模式   * 2.講論與擊打:教導的兩種模式
     * a.(民 20:2-12)首次欠缺水,以講論為主;(民 21:4-9)第二次缺水缺糧,以擊打為主。神管教的方式,是按受教者狀況而區分。     * a.(民 20:2-12)首次欠缺水,以講論為主;(民 21:4-9)第二次缺水缺糧,以擊打為主。神管教的方式,是按受教者狀況而區分。
-    * b.(民 20:8)對磐石說話,它給出水:神命令摩西二人以言語講論,磐石若順服就會出水,在此磐石表達順服的以色列人,也預表未來的基督。對於願意聽從教導者,只須講述明白,不需鞭打。+    * b.(民 20:8)對磐石說話,它給出水:神命令摩西二人以言語講論,磐石若順服就會出水,在此磐石表達順服的以色列人,也預表未來的基督。對於願意聽從教導者,只須講述明白,不需鞭打。
     * c.(民 20:10-11)摩西說:背叛者,就舉手擊打磐石兩次:神命摩西要對磐石說話,使其出水,但摩西卻對會眾說話,直接判他們為叛變者,並質疑是誰給出水,並重複擊打磐石。     * c.(民 20:10-11)摩西說:背叛者,就舉手擊打磐石兩次:神命摩西要對磐石說話,使其出水,但摩西卻對會眾說話,直接判他們為叛變者,並質疑是誰給出水,並重複擊打磐石。
     * d.面對控訴,本當提出見證,反駁其錯,但摩西未先指正其錯,給予改正機會,反而未經雅威審斷,直接定罪,使雅威原先旨意失去管教機會。     * d.面對控訴,本當提出見證,反駁其錯,但摩西未先指正其錯,給予改正機會,反而未經雅威審斷,直接定罪,使雅威原先旨意失去管教機會。
     * e.神對工人和百姓的審判:     * e.神對工人和百姓的審判:
       * 對工人直接指明其錯的背後因素:不信。結局:他們二人不能領會眾進應許地。       * 對工人直接指明其錯的背後因素:不信。結局:他們二人不能領會眾進應許地。
-      * 對百姓則以地名的意義為警戒,雅威與百姓爭訟上,已被證顯是聖的。+      * 對百姓則以地名的意義為警戒,雅威與百姓爭訟上,已被證顯是聖的。
  
-===== 參、(民 20:14-27)借過境弟兄之境 =====+===== 參、(民 20:14-22)借過境弟兄之境 =====
  
-  * 1. 本段未提雅威有任何啟示,按(出 13:21-22)以及(民 9:15-23)是神藉雲柱、火炷帶領百姓行程,又按(民 10:29-32)摩西內兄何巴做眼目、引導前途,此次路程方向不同於十三章由加低斯直接北上到迦南地,反是繞到河東地,再向西入迦南,原因聖經未提,為避免當初加低斯事件的重演。+  * 1. 本段未提雅威有任何啟示,按(出 13:21-22)以及(民 9:15-23)是神藉雲柱、火炷帶領百姓行程,又按(民 10:29-32)摩西內兄何巴做眼目、引導前途,此次路程方向不同於十三章由加低斯直接北上到迦南地,反是繞到河東地,再向西入迦南,原因聖經未提,可能是為避免當初加低斯事件的重演。
   * 2. 自古埃及到兩河流域,途經迦南地的道路有二:經文稱之王道(民 20:17; 21:22),一在約旦河西沿海的路,一在約旦河東通商大道,摩西借道,即要行走此路過以東地。   * 2. 自古埃及到兩河流域,途經迦南地的道路有二:經文稱之王道(民 20:17; 21:22),一在約旦河西沿海的路,一在約旦河東通商大道,摩西借道,即要行走此路過以東地。
   * 3. (民 20:14-17)摩西以一段長篇幅述說出埃及的緣由和路過時的自我約束,向以東王請求容許過境。   * 3. (民 20:14-17)摩西以一段長篇幅述說出埃及的緣由和路過時的自我約束,向以東王請求容許過境。
     * a.(民 20:14-16)稱以色列是以東的弟兄、下埃及所受的苦難,是雅威拯救才來到以東邊境,此三點正是雅各當初與以掃故事的要點。以色列民視今如年老的雅各,已來到弟兄以掃面前,期望以東人像其先祖以掃能接納弟兄般,和平相處。     * a.(民 20:14-16)稱以色列是以東的弟兄、下埃及所受的苦難,是雅威拯救才來到以東邊境,此三點正是雅各當初與以掃故事的要點。以色列民視今如年老的雅各,已來到弟兄以掃面前,期望以東人像其先祖以掃能接納弟兄般,和平相處。
-    * b.(民 20:17)不經田地與葡萄園,不喝水、走王道不偏左右,此三點在古代遊牧民族行經他族時,代表和平通過。 +    * b.(民 20:17)不經田地與葡萄園,不喝水、走王道不偏左右,此三點在古代遊牧民族行經他族時,代表和平通過。 
-  * 4.(民 20:18-22)繞至何珥山為啟行點+  * 4.(民 20:18-22)繞至何珥山為啟行點
     * a.(民 20:18, 20)以東王兩次拒絕,甚至以重兵和強手〔20節原文直譯〕迎面對抗以色列人,原因經文未提,卻為此埋下日後兩族成世仇伏筆。     * a.(民 20:18, 20)以東王兩次拒絕,甚至以重兵和強手〔20節原文直譯〕迎面對抗以色列人,原因經文未提,卻為此埋下日後兩族成世仇伏筆。
     * b.(民 20:19, 21)以色列人的低姿態,仍未求得對方容許,只能轉身離去,行走更漫長的路途。     * b.(民 20:19, 21)以色列人的低姿態,仍未求得對方容許,只能轉身離去,行走更漫長的路途。
行 61: 行 61:
  
   * 1. 相似場景和模式臨到第二代出埃及者,考驗與結果也相似。(民 14:39-45)第一代出埃及者在何珥瑪被亞瑪力與迦南人打敗,此次逆轉結果,經文明顯指出因著許願,雅威聽見他們的聲音。   * 1. 相似場景和模式臨到第二代出埃及者,考驗與結果也相似。(民 14:39-45)第一代出埃及者在何珥瑪被亞瑪力與迦南人打敗,此次逆轉結果,經文明顯指出因著許願,雅威聽見他們的聲音。
-  * 2. 經文背後的記載,目的在為(民 10-21 章)結尾,也下段經文埋下伏筆,面對仇敵(外在)的爭戰可以得勝,面對自己的欲願(內在)的爭戰卻失敗。+  * 2. 經文背後的記載,目的在為(民 10-21 章)結尾,也下段經文埋下伏筆,面對仇敵(外在)的爭戰可以得勝,面對自己的欲願(內在)的爭戰卻失敗。
  
 ===== 陸、(民 21:4-9)銅蛇的拯救 ===== ===== 陸、(民 21:4-9)銅蛇的拯救 =====
  
   * 1.重複的主題再次出現,因食物與水的緣故攻擊神與工人。   * 1.重複的主題再次出現,因食物與水的緣故攻擊神與工人。
-    * a.按(民 20:14-22)借道以東不成,以致需繞道漫長,導致埋怨四起。先前三十八年流浪曠野,應只是在尋的曠野環繞,路程未必長久,現按經文記載第四十年的路程,突然加速加長所導致。 +    * a.按(民 20:14-22)借道以東不成,以致需繞道漫長路程,導致埋怨四起。先前三十八年流浪曠野,應只是在尋的曠野環繞,路程未必長久,現按經文記載第四十年的路程,突然行走路程加速加長所導致。 
-    * b.重述從埃及上來的境是苦的,所食用的嗎哪已厭惡了,又無其他可供選擇,如同(民 20:5)所言。 +    * b.重述從埃及上來的曠野處境是苦的,所食用的嗎哪已厭惡了,又無其他可供選擇,如同(民 20:5)所言。 
-    * c.神的刑罰未像(民 11 章)基伯羅哈他瓦,以鵪鶉為食物帶來災殃,也未像(民 16 章)瘟疫的擊打,而用火蛇為刑罰,但在刑罰的意義上相同。+    * c.神的刑罰未像(民 11 章)基伯羅哈他瓦之地,以鵪鶉為食物帶來災殃,也未像(民 16 章)瘟疫的擊打,而用火蛇為刑罰,但在刑罰的意義上相同。
   * 2.拯救的模式:為新約基督救贖立下準則。   * 2.拯救的模式:為新約基督救贖立下準則。
-    * a.首要條件:認罪(民 21:7a)(7節上) +    * a.首要條件:認罪(民 21:7a) 
-    * b.尋找中保代求:(民 21:7b)(7節下) +    * b.尋找中保代求:(民 21:7b) 
-    * c.神將火蛇變成銅蛇被掛在杆上(民 21:8):木架上的犧牲 +    * c.神將火蛇變成銅蛇被掛在杆上(民 21:8):木架上的犧牲 
-    * d.凝視仰望者得生命(民 21:9):所用動詞(HB5027)有注視、仰望之意。參(詩 34:5; 賽 22:8, 11)。 +    * d.凝視仰望者得生命(民 21:9):所用動詞(HB5027)有注視、仰望之意。參(詩 34:5; 賽 22:8, 11)。 
-  * 3.新約引用作為「警戒」,於(林前 10:9)。用於「表徵」,於(約 3:14-15)。+  * 3.本段經文新約引用作為「警戒」,出現於(林前 10:9)。用於「表徵」,出現於(約 3:14-15)。
  
 ===== 柒、(民 21:10-22)穿越摩押之旅 ===== ===== 柒、(民 21:10-22)穿越摩押之旅 =====
行 82: 行 82:
     * b.詩歌的主題在十八節,「圭」與「杖」二詞,《七十士譯本》用「王權(GK932)」和「治理(GK2961)」譯之,表達領袖的權柄能供應百姓所需的水。曠野中的水常為眾族所爭搶,詩歌表達神立的領袖能帶領百姓爭得井水。正如戰記的內容。     * b.詩歌的主題在十八節,「圭」與「杖」二詞,《七十士譯本》用「王權(GK932)」和「治理(GK2961)」譯之,表達領袖的權柄能供應百姓所需的水。曠野中的水常為眾族所爭搶,詩歌表達神立的領袖能帶領百姓爭得井水。正如戰記的內容。
   * 2.經文架構分析的中心為十六節(民 21:16),比珥井是雅威所賜的井,則百姓在曠野中只要相信神的帶領,就必得著供應,不用擔憂所需,呼應(民 20:2)。   * 2.經文架構分析的中心為十六節(民 21:16),比珥井是雅威所賜的井,則百姓在曠野中只要相信神的帶領,就必得著供應,不用擔憂所需,呼應(民 20:2)。
-  * 3.路程記載已急速加多,表時間緊迫,神已按其計畫領到應許地,要成就祂對以色列的應許。然而經文諸多地點和實際路線並未非常明確,也幾乎多數無法證實位置,且記載內容有異於(民 33:41-44),本段內容強調已到達可以瞭望迦南地邊境。+  * 3.路程記載已急速加多,表時間緊迫,神已按其計畫領到應許地,要成就祂對以色列的應許。然而經文諸多地點和實際路線並未非常明確,也幾乎多數無法證實位置,且記載內容有異於(民 33:41-44),本段內容強調已到達可以瞭望迦南地邊境。
  
commentary/num/c20v1-c21v20-20210519.1621604951.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4/04/04 20:43 -0500 Thu. (12 個月前) (外部編輯)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