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

辨明真理、認真遵行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commentary:luk_17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前次修改
commentary:luk_17 [2013/04/19 08:00 -0500 Fri. (12 年前)] – commentary:luk_18 更名為 commentary:luk_17 (對應章號) zmcommentary:luk_17 [2024/04/04 20:44 -0500 Thu. (12 個月前)] (目前版本) – 外部編輯 127.0.0.1
行 8: 行 8:
 {{jukebox>:commentary:luk}} {{jukebox>:commentary:luk}}
  
----- 
  
 ===== 講章十八 ===== ===== 講章十八 =====
行 56: 行 55:
 ==== A. 17:20-21 ==== ==== A. 17:20-21 ====
  
-  法利賽人的提問是惡意的,此問題是在質問耶穌神國信息:神國如何成就?何時來之意,就是它怎麼來?耶穌回答”不是…也不是…而是…”,前兩個”不是”是指法利賽人的觀點。”眼所能見的(G3907):原指人對星宿、兆頭的窺探,欲知未來情勢,因此神國不是用這種觀點得以知道的。”在這裡或在那裡”:指某人或某事的出現、發生,而應驗神國成就之意,在當代有幾次自稱彌賽亞者號召猶太人叛變羅馬帝國的事,是本段的背景,也是法利賽人所質疑的。最後一個才是真實的事實為”神國在你們裡面”。此譯法有五點支持,一在希臘文古典字典中此字表示空間上,意為在裡面、在內部,若後接屬格可指在你們心裡。二由詩38:4,102:1,108:22七十譯本都譯在裡面。三由第三世紀浦紙文獻記錄耶穌聖言,亦有一句話”天國在你們裡面”。四由路11:20”神國已臨及你們”,同是對法利賽人說的。五由緊鄰上下文,神國非肉眼可見,則神國是屬靈的。耶穌是否在談神國統治僅為內心的實況(此為BDAG所否認),但這僅能是一半是事實。神國統治先由人的內心開始,但最終神要藉基督和得勝者一同重臨神造的天地,重新在新天新地統治。+  法利賽人的提問是惡意的,此問題是在質問耶穌神國信息:神國如何成就?何時來之意,就是它怎麼來?耶穌回答”不是…也不是…而是…”,前兩個”不是”是指法利賽人的觀點。”眼所能見的(G3907):原指人對星宿、兆頭的窺探,欲知未來情勢,因此神國不是用這種觀點得以知道的。”在這裡或在那裡”:指某人或某事的出現、發生,而應驗神國成就之意,在當代有幾次自稱彌賽亞者號召猶太人叛變羅馬帝國的事,是本段的背景,也是法利賽人所質疑的。最後一個才是真實的事實為”神國在你們裡面”。此譯法有五點支持,一,在希臘文古典字典中此字表示空間上,意為在裡面、在內部,若後接屬格可指在你們心裡。二,由詩38:4,102:1,108:22七十譯本都譯在裡面。三,由第三世紀浦紙文獻記錄耶穌聖言,亦有一句話”天國在你們裡面”。四,由路11:20”神國已臨及你們”,同是對法利賽人說的。五,由緊鄰上下文,神國非肉眼可見,則神國是屬靈的。耶穌是否在談神國統治僅為內心的實況(此為BDAG所否認),但這僅能是一半是事實。神國統治先由人的內心開始,但最終神要藉基督和得勝者一同重臨神造的天地,重新在新天新地統治。
  
-  有兩種錯解常影響人對本段落的理解,一種是將在裡面解為在中間,認為耶穌在法利賽人中間就是神國臨到,因神國君王已在那裡。一種雖將經文在裡面解為在心裡,以為神國就存在每一人心裡,或認為神國就在教會裡面(其依據為羅14:17)。第一種解釋與耶穌自己的話相違背,11:20耶穌是指法利賽人若認定耶穌趕鬼是藉神的指頭,神國才已臨及,意即法利賽人在內裡要相信、承認耶穌是神所差的,他們才能得着神國拯救,否則神國仍與他們無分,而非耶穌同在就是神國臨到。由本段經文耶穌對門徒的教導,其言非指神國統治已臨,反而是不要受他人迷惑,隨意跟從他人誘惑之言,只有明白耶穌的苦難並且為此也願走上捨命之路,才是被選上入神國者。第二種解釋將神國等同教會,也將神國統治之事等同個人的決擇,而非神的選召,神國臨到與否受限於人,則日後教會退後,人心拒絕,神國就不彰。然而神國臨到是神必然的計劃,不是由人來決定神國,而是人當去得知神國如何臨到己身。耶穌的回答,是指法利賽人自己有責任去知道神國臨到,而非光想要享受神國臨到的福分,至於其方式則由下文說明。+  有兩種錯解常影響人對本段落的理解,一種是將在裡面解為在中間,認為耶穌在法利賽人中間就是神國臨到,因神國君王已在那裡。一種雖將經文在裡面解為在心裡,以為神國就存在每一人心裡,或認為神國就在教會裡面(其依據為羅14:17)。第一種解釋與耶穌自己的話相違背,11:20耶穌是指法利賽人若認定耶穌趕鬼是藉神的指頭,神國才已臨及,意即法利賽人在內裡要相信、承認耶穌是神所差的,他們才能得着神國拯救,否則神國仍與他們無分,而非耶穌同在就是神國臨到。由本段經文耶穌對門徒的教導,其言非指神國統治已臨,反而是不要受他人迷惑,隨意跟從他人誘惑之言,只有明白耶穌的苦難並且為此也願走上捨命之路,才是被選上入神國者。第二種解釋將神國等同教會,也將神國統治之事等同個人的決擇,而非神的選召,神國臨到與否受限於人,則日後教會退後,人心拒絕,神國就不彰。然而神國臨到是神必然的計劃,不是由人來決定神國,而是人當去得知神國如何臨到己身。耶穌的回答,是指法利賽人自己有責任去知道神國臨到,並且不是在外面尋找神國是在裡面,非光想要享受神國臨到的福分,至於其方式則由下文說明。
  
 ==== B.a. 17:22-25 ==== ==== B.a. 17:22-25 ====
行 92: 行 91:
 ==== C. 17:37 ==== ==== C. 17:37 ====
  
-  要理解本句話,先釐清門徒在問甚麼,以及耶穌回答是否針對問題回答,還是他在說另一種教導或預言,而非真正回答問題。有一派論者認為門徒問錯問題,既然耶穌已談及神國非受時空限制,豈能再問在何地方,故認為耶穌非回答問題,而是說出一個普遍事實的真理,即他所說的事必然成就。然而馬太將本段式24、30、37三節串聯在一起(太24:27-28),以致大多論者是按馬太文路來理解路加的文意,但是作者故意將這三節猜拆散,在本段落另添加七節馬太所無的內容後,重新組合編輯,代表這三句話是類似格言,就可視同格言來了解作者用意。格言是按人生活中會遇見的常規而演化出的普遍現象,可以按作者在文章安排來凸出所要強調的真理。前兩句話(24與30節)在本段中解釋上沒有問題,但若用第三句話來回答門徒的問題,它就不光只是一種格言的含意而已。門徒的問題,當視為在問耶穌神國要怎樣成就的問題,此疑問副詞”在那裡”,一般而言指甚麼地方,但它也可指”怎樣”、”如何”,例如路8:25”你們的信心在那兒?”,林前15:55”得勝的權勢在那兒?”,就不是在指甚麼地點的問題。耶穌的回答就當視為神國成就的應驗起點,一方面當然可指神國成就是必然的,但另一方面更應指耶穌上耶路撒冷時一貫指示,他要在耶路撒冷受苦難的預言,也就是25節的應驗點。鷹:在希臘文可指波斯軍旗,因其標誌是一隻鷹,而後羅馬軍團也以鷹旗為代表,有羅馬軍駐防地點,就有鷹旗。耶穌之言就有雙意,則另一意義可指他的屍體是與羅馬軍相連的,耶穌最終是死在羅馬軍手中。則此預言正與當代猶太人所期待,耶穌是上耶路撒冷逐出羅馬軍而就王位,是截然不同的結局。作者以此句話當做本段結束語,則可前後連貫他的編輯用意,神國臨到和成就,是以十字架為中心,這是耶穌對門徒一貫教導和要求。+  要理解本句話,先釐清門徒在問甚麼,以及耶穌回答是否針對問題回答,還是他在說另一種教導或預言,而非真正回答問題。有一派論者認為門徒問錯問題,既然耶穌已談及神國非受時空限制,豈能再問在何地方,故認為耶穌非回答問題,而是說出一個普遍事實的真理,即他所說的事必然成就。然而馬太將本段式24、30、37三節串聯在一起(太24:27-28),以致大多論者是按馬太文路來理解路加的文意,但是作者故意將這三節猜拆散,在本段落另添加七節馬太所無的內容後,重新組合編輯,代表這三句話是類似格言,就可視同格言來了解作者用意。格言是按人生活中會遇見的常規而演化出的普遍現象,可以按作者在文章安排來凸出所要強調的真理。前兩句話(24與30節)在本段中解釋上沒有問題,但若用第三句話來回答門徒的問題,它就不光只是一種格言的含意而已。門徒的問題,當視為在問耶穌神國要怎樣成就的問題,此疑問副詞”在那裡”,一般而言指甚麼地方,但它也可指”怎樣”、”如何”,例如路8:25”你們的信心在那兒?”,林前15:55”得勝的權勢在那兒?”,就不是在指甚麼地點的問題。耶穌的回答就當視為神國成就的應驗起點,一方面當然可指神國成就是必然的,但另一方面更應指耶穌上耶路撒冷時一貫指示,他要在耶路撒冷受苦難的預言,也就是25節的應驗點。鷹:在希臘文可指波斯軍旗,因其標誌是一隻鷹,而後羅馬軍團也以鷹旗為代表,有羅馬軍駐防地點,就有鷹旗。耶穌之言就有雙意,一指如和合本所譯的意義,則另一意義可指他的屍體是與羅馬軍相連的,耶穌最終是死在羅馬軍手中。則此預言正與當代猶太人所期待,耶穌是上耶路撒冷逐出羅馬軍而就王位,是截然不同的結局。作者以此句話當做本段結束語,則可前後連貫他的編輯用意,神國臨到和成就,是以十字架為中心,這是耶穌對門徒一貫教導和要求。
  
   就經文架構兩例證是完全相同,則所要教導目的是一致的,是接續上段撒瑪利亞人得救,所表達神國臨到時,跟隨者所必須持有的態度相聯。同樣下段經文以兩個禱告比喻,也延續相同教導目的。   就經文架構兩例證是完全相同,則所要教導目的是一致的,是接續上段撒瑪利亞人得救,所表達神國臨到時,跟隨者所必須持有的態度相聯。同樣下段經文以兩個禱告比喻,也延續相同教導目的。
commentary/luk_17.1366376455.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4/04/04 20:43 -0500 Thu. (12 個月前) (外部編輯)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