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

辨明真理、認真遵行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commentary:job:job_c6v1_c8v22_20250405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下次修改
前次修改
commentary:job:job_c6v1_c8v22_20250405 [2025/04/02 07:45 -0500 Wed. (7 天前)] – 建立 wcmcommentary:job:job_c6v1_c8v22_20250405 [2025/04/04 21:30 -0500 Fri. (4 天前)] (目前版本) wcm
行 7: 行 7:
 ==== 一、寫作的特徵 ==== ==== 一、寫作的特徵 ====
  
-  * 1、聖經敘述方式中,常對談模式將情節托出,其中也插入動作,透過動作將情節延遲,將之複雜化,最終再設法解決之。+  * 1、聖經敘述方式中,常在詩歌體的對談模式將情節托出,其中也插入動作,透過動作將情節延遲,將之複雜化,最終再設法解決之。(律法書和先知書則大多以散文體直接敘述故事情節。)
     * 對談中仍可找出情節,而非單純為信仰爭辯。透過對談找出約伯與三友之間的真實關係,他們彼此間的鴻溝,遠比在起初敘述的內容更大得多。——參見唐佑之著作《約伯記導論》。     * 對談中仍可找出情節,而非單純為信仰爭辯。透過對談找出約伯與三友之間的真實關係,他們彼此間的鴻溝,遠比在起初敘述的內容更大得多。——參見唐佑之著作《約伯記導論》。
   * 2、辯論以詩歌形式呈現,其對話是活潑卻又鬆散對應,少有正規的辯論模式,因此雖有反駁與回應,卻少有直接回答他人的問題。   * 2、辯論以詩歌形式呈現,其對話是活潑卻又鬆散對應,少有正規的辯論模式,因此雖有反駁與回應,卻少有直接回答他人的問題。
行 40: 行 40:
     * B、求神勿再理會他,以致他可免除痛苦下度餘生(伯 7:11-21)     * B、求神勿再理會他,以致他可免除痛苦下度餘生(伯 7:11-21)
       * a、來自神的驚嚇,約伯寧願選擇死亡(伯 7:11-16)       * a、來自神的驚嚇,約伯寧願選擇死亡(伯 7:11-16)
-      * 質問神為何看重凡人,不輕饒犯錯者,若死了一切都太遲了(伯 7:17-21)+      * b、質問神為何看重凡人,不輕饒犯錯者,若死了一切都太遲了(伯 7:17-21)
  
 ===== 參、比勒達發言大意(伯 8 章) ===== ===== 參、比勒達發言大意(伯 8 章) =====
  
-——觀果知樹(耶穌)。+——觀果知樹(比較耶穌使用此方式的時機)。
  
   * 1、神是公義的,約伯眾子是罪有應得(伯 8:1-7)   * 1、神是公義的,約伯眾子是罪有應得(伯 8:1-7)
行 66: 行 66:
  
   * 1、續以獨白回答以利法,他的盼望(伯 4:6; 5:16)不再是對著神求解除痛苦,而是以死解憂。約伯重回(伯 3 章)的觀點,死亡能來到是他的請求(伯 6:8)。   * 1、續以獨白回答以利法,他的盼望(伯 4:6; 5:16)不再是對著神求解除痛苦,而是以死解憂。約伯重回(伯 3 章)的觀點,死亡能來到是他的請求(伯 6:8)。
-  * 2、非是蛀蟲壓碎人(伯 4:19),而是神來壓碎。只要神鬆手,他就不再受苦了。雖天庭會議約伯不知,但他認定必是神允許且保守他的性命,以致苦難沒完沒了(伯 6:9)。 +    * (本段落注意約伯與以利法在原文用詞上的相同經文三詞:「盼望、壓碎、成功」,可視為約伯回答以利法之處。) 
-  * 3、死亡成為安慰,表示他沒有安慰;他也沒有力量、援助和成功,雖他未曾離棄神的言語,因此代表他沒有爭戰下去的理由了,連神都不幫助他,死亡反是可歡躍的事(伯 6:10-13)。+  * 2、非是蛀蟲壓碎人(伯 4:19),而是神來壓碎。只要神鬆手,他就不再受苦了。 
 +    * 雖天庭會議約伯不知,但他認定必是神允許且保守他的性命,以致苦難沒完沒了(伯 6:9)。 
 +  * 3、死亡成為安慰,表示他沒有安慰;他也沒有力量、援助和成功(伯 5:12;6:13),雖他未曾離棄神的言語,因此代表他沒有爭戰下去的理由了,連神都不幫助他,死亡反是可歡躍的事(伯 6:10-13)。
  
 ==== 三、虛偽的友情(伯 6:14-21) ==== ==== 三、虛偽的友情(伯 6:14-21) ====
行 79: 行 81:
     * a’、(伯 6:21)因懼驚嚇     * a’、(伯 6:21)因懼驚嚇
   * B、(伯 6:14)譯文,學者難解,中文譯文呂振中譯本之外,都以正面描述譯之,但與上下文難以相容。   * B、(伯 6:14)譯文,學者難解,中文譯文呂振中譯本之外,都以正面描述譯之,但與上下文難以相容。
-    * 介詞 mi 若譯作「離」而非「出自」,按上下文可明確是在指責朋友無堅愛、無全能者的法則。理由從(伯 6:21)呼應來說明,朋友看見約伯處境,約伯認為他們會如此說出令人失望之言,是他們害怕同樣苦難會臨到他們身上所致。+    * 介詞 mi 若譯作「離」而非「出自」,按上下文可明確是在指責朋友無堅愛、無全能者的法則(敬畏一詞的意義)。理由從(伯 6:21)呼應來說明,朋友看見約伯處境,約伯認為他們會如此說出令人失望之言,是他們害怕同樣苦難會臨到他們身上所致。
   * C、「河谷」與「客旅」兩比喻,實指同一涵義。在缺水時,人無法從河谷中找到水來補給,都表達朋友本應帶來希望與安慰,卻反而帶來更大的傷害和失望。   * C、「河谷」與「客旅」兩比喻,實指同一涵義。在缺水時,人無法從河谷中找到水來補給,都表達朋友本應帶來希望與安慰,卻反而帶來更大的傷害和失望。
  
行 86: 行 88:
   * A、以約伯對朋友的期望,和他實在從他們身上得著的作對照。   * A、以約伯對朋友的期望,和他實在從他們身上得著的作對照。
   * B、約伯並未期望朋友從極困難中,付極大代價來救他(伯 6:22-23)。   * B、約伯並未期望朋友從極困難中,付極大代價來救他(伯 6:22-23)。
-  * C、結果朋友反是旁敲側擊地攻擊他的正直,反而約伯的話他們不重視,如風消逝,則朋友又要如何指出他的問題(伯 6:24-26)?+  * C、結果朋友反是旁敲側擊地攻擊他的正直,他們不重視約伯的話,如風消逝,則朋友又要如何指出他的問題(伯 6:24-26)?
   * D、最終以「兩種惡」形容朋友非但無救助,反是落井下石(伯 6:27)。   * D、最終以「兩種惡」形容朋友非但無救助,反是落井下石(伯 6:27)。
  
行 96: 行 98:
 ==== 四、對神的抗議(伯 7:1-21) ==== ==== 四、對神的抗議(伯 7:1-21) ====
  
-=== 1、人生困苦與短暫(伯 7:1-10) ===+=== 1、人生困苦與短暫(伯 7:1-10) ===
  
   * A、本段落以人在世上是艱苦的工作為題,但總有期限和盼望,但是約伯自認受苦難而無期限,實在難捱(伯 7:1-5)。   * A、本段落以人在世上是艱苦的工作為題,但總有期限和盼望,但是約伯自認受苦難而無期限,實在難捱(伯 7:1-5)。
   * B、而後話語突然轉向,感嘆人生短如穿梭,又如一口氣,似雲消散,眨眼間離世不復返(伯 7:6-10)。   * B、而後話語突然轉向,感嘆人生短如穿梭,又如一口氣,似雲消散,眨眼間離世不復返(伯 7:6-10)。
 +  * C、約伯的死亡論與道教、佛教的輪迴說絕然不同,人死就與今世全然隔絕,不再有任何關連,人也無法與死人有溝通的管道。掃羅就犯了此錯誤,以為可以和已死的撒母耳有所聯繫。
  
 === 2、對神三質問(伯 7:11-21) === === 2、對神三質問(伯 7:11-21) ===
行 106: 行 109:
     * 「我、我靈的愁苦、我性命的苦痛」,傳達「我要、我要、我要」的信息,即便他是義人,也要向神申訴。     * 「我、我靈的愁苦、我性命的苦痛」,傳達「我要、我要、我要」的信息,即便他是義人,也要向神申訴。
   * B、第一問(伯 7:12-16):   * B、第一問(伯 7:12-16):
-    * 以創世時神對世界種控制,從混沌中對海、對海怪——希伯來人民間故事中,對抗神的拉哈伯,出自(詩 89:10)——的方式對待他,作為質問的內容。難道約伯破壞了神創造的規律與穩定嗎? +    * 以創世時神對世界的種種控制,從混沌中對海、對海怪——希伯來人民間故事中,對抗神的拉哈伯,出自(詩 89:10)——的方式對待他,作為質問的內容。難道約伯破壞了神創造的規律與穩定嗎? 
-    * 此一問在(伯 30:29)《和合本》譯作「野狗」,再次為約伯引用,他表達自己被視為海怪般社會隔離。+    * 此一問在(伯 30:29)《和合本》譯作「野狗」,再次為約伯引用,他表達自己被視為海怪般社會隔離。
     * 在(伯 41:1-34)神以「利維坦」(伯 3:8)《和合本》譯作「鱷魚」,取代「海怪」一詞,回答約伯,就如「利維坦」終要服在全能者之下,何況你約伯呢?     * 在(伯 41:1-34)神以「利維坦」(伯 3:8)《和合本》譯作「鱷魚」,取代「海怪」一詞,回答約伯,就如「利維坦」終要服在全能者之下,何況你約伯呢?
     * (伯 7:13-16)約伯抱怨神如此待他,造成他沉重、疲憊不堪,只能求死,這不能怪罪於他。     * (伯 7:13-16)約伯抱怨神如此待他,造成他沉重、疲憊不堪,只能求死,這不能怪罪於他。
   * C、 第二問(伯 7:17-19):   * C、 第二問(伯 7:17-19):
     * 此一問與(詩 8 篇)很類似,但出發點卻完全不同。他不是感嘆神對人的眷顧和重用,反是怨神片刻都不讓人休息,鑒察的壓力時刻都在,以致造成人無法得安息。     * 此一問與(詩 8 篇)很類似,但出發點卻完全不同。他不是感嘆神對人的眷顧和重用,反是怨神片刻都不讓人休息,鑒察的壓力時刻都在,以致造成人無法得安息。
-  * C、第三問(伯 7:0-21):+  * D、第三問(伯 7:20-21):
     * 連續三個疑問句,表達一個微不足道的人,稍微偏離神的旨意又如何呢?使神受損害嗎?     * 連續三個疑問句,表達一個微不足道的人,稍微偏離神的旨意又如何呢?使神受損害嗎?
     * 他認為造物主不當受那受造者所影響,正如今日福音派人士所言:「善良的神豈不饒恕凡向祂祈求的?因這是神的本質、保證、職責。」     * 他認為造物主不當受那受造者所影響,正如今日福音派人士所言:「善良的神豈不饒恕凡向祂祈求的?因這是神的本質、保證、職責。」
     * 最終約伯的結語:他隨時都可進陰間去,神找他是歸於徒然,他在那裏終不再受神折磨了。     * 最終約伯的結語:他隨時都可進陰間去,神找他是歸於徒然,他在那裏終不再受神折磨了。
  
-==== 五、約伯首次回答傳達的信息 ====+==== 五、約伯首次回答傳達的信息 ====
  
   * 1、約伯的話中充滿惡毒和絕望的氣氛,他的不滿在於找不到痛苦的意義,好似人一生就當如此痛苦、擔重擔地活著,毫無意義與盼望。   * 1、約伯的話中充滿惡毒和絕望的氣氛,他的不滿在於找不到痛苦的意義,好似人一生就當如此痛苦、擔重擔地活著,毫無意義與盼望。
-  * 2、人間的親情、愛情、友情都不能彌平他身心的苦痛,尤其朋友的誤解以攻擊,更是他無法忍受的。今人自殺頻傳,其中因言語暴力所造成的失落,常是主因。+  * 2、人間的親情、愛情、友情都不能彌平他身心的苦痛,尤其朋友的誤解至於攻擊他的正直,更是他無法忍受的。今人自殺頻傳,其中因言語暴力所造成的失落,常是主因。
   * 3、約伯未知神的計謀,也未得神的答覆,以致他對神的認知是神斤斤計較人的過失,視犯錯者為仇敵,一點也不給人機會。這也是今日人讀律法書的印象,認為「神是嚴厲的,要求太多了!」   * 3、約伯未知神的計謀,也未得神的答覆,以致他對神的認知是神斤斤計較人的過失,視犯錯者為仇敵,一點也不給人機會。這也是今日人讀律法書的印象,認為「神是嚴厲的,要求太多了!」
  
行 127: 行 130:
 === 1、觀果知樹論(伯 8:1-7) === === 1、觀果知樹論(伯 8:1-7) ===
  
-  * A、比勒達為神爭辯,神是絕對公正,祂所行必按個人行為報應之。約伯眾子遭難必是因其過犯,約伯當要向神求恩,若約伯是潔淨且正直,神必再次興起他。 +  * A、比勒達為神爭辯,神是絕對公正,祂所行必按個人行為報應之。 
-  * B、有人認為比勒達即是律法主義者,拘泥震蕩式,盲目跟從傳統權威(伯 8:8-10)。 +    * 約伯眾子遭難必是因其過犯,約伯當要向神求恩,若約伯是潔淨且正直,神必再次興起他。 
-    * 比勒達的思想為:①人只要悔改就必蒙神。②以現實為推論,反證其行為惡或善。③神是因果報應主體,未曾參與人事。+  * B、有人認為比勒達即是律法主義者,拘泥式,盲目跟從傳統權威(伯 8:8-10)。 
 +    * 比勒達的思想為:①人只要悔改就必蒙神。②以現實為推論,反證其行為惡或善。③神是因果報應主體,未曾參與人事糾紛或干預歷史進展
   * C、耶穌在(太 7:15-20)「分辨假先知」、(太 12:33-35)「言為心聲」,是類似於比勒達的說法,但人們並未批評耶穌是律法主義者。   * C、耶穌在(太 7:15-20)「分辨假先知」、(太 12:33-35)「言為心聲」,是類似於比勒達的說法,但人們並未批評耶穌是律法主義者。
     * 因此,比勒達言詞雖似粗暴、武斷,但有其依據。只是他的判斷不是按正確客觀,而是主觀看法。     * 因此,比勒達言詞雖似粗暴、武斷,但有其依據。只是他的判斷不是按正確客觀,而是主觀看法。
行 158: 行 162:
  
   * 1、「約伯的智慧文學」和「世俗界的人生哲學」、「異教的宗教思想」,其間的差異性何在?   * 1、「約伯的智慧文學」和「世俗界的人生哲學」、「異教的宗教思想」,其間的差異性何在?
-  * 2、「約伯苦難說」在現今工商社會下生活的人們,他們能否認同人生多苦短?+  * 2、「約伯苦難說」在現今工商社會下富裕生活的人們,他們能否認同人生多苦短?
   * 3 、「觀果知樹論」,其限制何在?   * 3 、「觀果知樹論」,其限制何在?
   * 4、「約伯的自義」,參見(伯 31 章),神好似未直接批判之?   * 4、「約伯的自義」,參見(伯 31 章),神好似未直接批判之?
  
commentary/job/job_c6v1_c8v22_20250405.1743597918.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5/04/02 07:45 -0500 Wed. (7 天前) 由 wcm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