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

辨明真理、認真遵行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commentary:gen:gen_c22v1_c22v19_20240113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前次修改
commentary:gen:gen_c22v1_c22v19_20240113 [2024/01/12 16:03 -0600 Fri. (15 個月前)] lyxcommentary:gen:gen_c22v1_c22v19_20240113 [2024/04/04 20:45 -0500 Thu. (12 個月前)] (目前版本) – 外部編輯 127.0.0.1
行 34: 行 34:
 ===== (創 21:34-22:19)神試驗亞伯拉罕結構分析-2 ===== ===== (創 21:34-22:19)神試驗亞伯拉罕結構分析-2 =====
  
-  * A、(21:34)背景序言:亞伯拉罕在非利士之地寄居多日 +  * A、(21:34)背景序言亞伯拉罕在非利士之地寄居多日 
-    * B、(22:1-2)說話:神試驗亞伯拉罕吩咐獻所愛以撒為燔祭 +    * B、(22:1-2)說話神試驗亞伯拉罕吩咐獻所愛以撒為燔祭 
-      * C、(3-6)行動:亞伯拉罕預備祭物,往神說的地方 +      * C、(3-6)行動亞伯拉罕預備祭物,往神說的地方 
-        * D、(7-8)父子對話:羊羔燔祭在哪裏呢 +        * D、(7-8)父子對話羊羔燔祭在哪裏呢 
-          * E、(9-10)行動:亞伯拉罕拿刀,要祭殺他兒子 +          * E、(9-10)行動亞伯拉罕拿刀,要祭殺他兒子 
-        * D’、(11-12)使者說:不可傷孩子,知你是敬畏神 +        * D’、(11-12)使者說不可傷孩子,知你是敬畏神 
-      * C’、(13-14)行動:亞氏獻羊為祭替兒子,命名雅威以勒+      * C’、(13-14)行動亞氏獻羊為祭替兒子,命名雅威以勒
     * B’、(15-18)說話:因獻獨生子,賜子嗣加增得勝仇敵,邦國藉子嗣得福     * B’、(15-18)說話:因獻獨生子,賜子嗣加增得勝仇敵,邦國藉子嗣得福
-  * A’、(22:19)結語:亞伯拉罕回去住在別是巴+  * A’、(22:19)結語亞伯拉罕回去住在別是巴
  
 ==== 說明 ==== ==== 說明 ====
行 114: 行 114:
   * 「沒有一人被試探時,可以說:我持續是被從神而來的試探」是指人以為試驗的源頭是出於神的惡意。   * 「沒有一人被試探時,可以說:我持續是被從神而來的試探」是指人以為試驗的源頭是出於神的惡意。
     * 〔編者註:這是指「誘惑而使之錯誤」的概念,作者否認此說法,亦即那出於惡意,誘惑人而使之發生錯誤的「試驗、試探」,絕對不是從神而來的。作者是說明,那出於惡意的試驗不是從神而來,但並不否認另有出於善意的試驗,是從神而來的。〕     * 〔編者註:這是指「誘惑而使之錯誤」的概念,作者否認此說法,亦即那出於惡意,誘惑人而使之發生錯誤的「試驗、試探」,絕對不是從神而來的。作者是說明,那出於惡意的試驗不是從神而來,但並不否認另有出於善意的試驗,是從神而來的。〕
-  * 但雅各說:「那神不受惡試驗,然而祂也沒有試探任何人。」是指神絕非出於惡意去試驗人。(原文或譯:沒有一人被試探時,可以說:「我持續是被從神而來的試探,因為那不試探的神是惡的,然而祂自己一點也不試探任何人。)+  * 但雅各說:「那神不受惡試驗,然而祂也沒有試探任何人。」是指神絕非出於惡意去試驗人。原文或譯沒有一人被試探時,可以說:「我持續是被從神而來的試探,因為那神是沒有邪惡的試探,然而祂自己一點也不以邪惡試探任何人。
     * 〔編者註:本句的解釋與上句幾乎相同,且「那神不受惡試驗」文意是談「試驗的對象」是「神」,而非「人」,所以本句內容值得商榷。         * 〔編者註:本句的解釋與上句幾乎相同,且「那神不受惡試驗」文意是談「試驗的對象」是「神」,而非「人」,所以本句內容值得商榷。    
     * 「那神不受惡試驗」,從反面看,是指人會受惡試驗,因在下文談到,人是被自己的慾願所試驗,然而「那神不受惡試驗」,可能表示那神不會被自己的慾願所試探。     * 「那神不受惡試驗」,從反面看,是指人會受惡試驗,因在下文談到,人是被自己的慾願所試驗,然而「那神不受惡試驗」,可能表示那神不會被自己的慾願所試探。
行 133: 行 133:
   * A、藉由時間用詞「在這些事情之後」,與前面(創 21 章)的事件相關聯起來。   * A、藉由時間用詞「在這些事情之後」,與前面(創 21 章)的事件相關聯起來。
     * 以撒因應許而生,以實瑪利被逐出,亞比米勒來立約,這些事成為本段落的背景,都與神試驗有關。意指沒有前面這三件事成就,就沒有此試驗的必要。     * 以撒因應許而生,以實瑪利被逐出,亞比米勒來立約,這些事成為本段落的背景,都與神試驗有關。意指沒有前面這三件事成就,就沒有此試驗的必要。
-    * 神絕對沒有無必要的試驗、磨難被揀選者,除非他已達到某一標準,才值得神考驗他,如《出埃及記》中的摩西、以色列民,都是如此。+    * 神絕對沒有無必要的試驗、磨難去針對被揀選者,除非他已達到某一標準,才值得神考驗他,如《出埃及記》中的摩西、以色列民,都是如此。
  
   * B、時間到底多久?   * B、時間到底多久?
行 175: 行 175:
       * ②、神對於獻長子一事,出於神憐愛而以他物代替之,並非獻長子一事本身不合理。律法藉此要指明,此本為神的心意,要人都能獻出一切,如耶穌言:「撇下一切跟從他之人,他以百倍報償之。」(太 19:29; 可 10:29-30; 路 18:29-30)。       * ②、神對於獻長子一事,出於神憐愛而以他物代替之,並非獻長子一事本身不合理。律法藉此要指明,此本為神的心意,要人都能獻出一切,如耶穌言:「撇下一切跟從他之人,他以百倍報償之。」(太 19:29; 可 10:29-30; 路 18:29-30)。
       * ③、日後為免人誤解神心意,而禁戒以人獻子為祭,並非表示獻長子是錯誤,而是禁獻給別神摩洛,且不以外邦通行的方式去獻,是為了區別。       * ③、日後為免人誤解神心意,而禁戒以人獻子為祭,並非表示獻長子是錯誤,而是禁獻給別神摩洛,且不以外邦通行的方式去獻,是為了區別。
-      * ④、亞伯拉罕從頭至尾都未質疑神的要求,正如他自言:「神會看見作燔祭的羊羔。」唯有全然的信心,不質疑神言者,才是真聽從者。今人質疑律法適用性,豈能說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編者註:具有亞伯拉罕同樣的信心,且像亞伯拉罕絕對順從神的話語、旨意、律法者,才是亞伯拉罕的真後裔。〕+      * ④、亞伯拉罕從頭至尾都未質疑神的要求,正如他自言:「神會看見作燔祭的羊羔。」唯有全然的信心,不質疑神言者,才是真聽從者。今人質疑律法適用性,豈能說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非神言不可信,實乃是人未明神的真意。〔編者註:具有亞伯拉罕同樣的信心,且像亞伯拉罕絕對順從神的話語、旨意、律法者,才是亞伯拉罕的真後裔。〕
  
 ===== 二、(創 22:3-6)預備與前行 ===== ===== 二、(創 22:3-6)預備與前行 =====
行 217: 行 217:
     * 再記「以撒:那祭牲,和燔祭柴」,這才是獻祭的必要品。     * 再記「以撒:那祭牲,和燔祭柴」,這才是獻祭的必要品。
     * 聖經記載的次序大多是先記「主要的、正面的」,再記「次要的、負面的」,此為常規記載方式,但若是故意相反,則意味著作者確有其特定目的。     * 聖經記載的次序大多是先記「主要的、正面的」,再記「次要的、負面的」,此為常規記載方式,但若是故意相反,則意味著作者確有其特定目的。
-    * 在本處不是在表明亞伯拉罕的不捨,而是作為故事反轉的伏筆,由人祭變成動物祭,或者代表由死變活。相似的記法在(創 14:13-16, 23-24)中出現,先記亞伯蘭的同盟者,再記他的眾僕,(創 14:15)只記他和他眾僕出擊,但(創 14:23-24)記分享擄物時,先記他不取分毫,再記年輕僕人食用的,最後記同盟者所得。目的在於凸顯亞伯蘭有功無賞的反常事蹟,(創 14:16)是他帶回一切,但(創 14:23)他卻不取一切。+    * 在本處不是在表明亞伯拉罕的不捨,而是作為故事反轉的伏筆,由人祭變成動物祭,或者代表由死變活。相似的記法在(創 14:13-16, 23-24)中出現,先記亞伯蘭的同盟者,再記他的眾僕,(創 14:15)只記他和他眾僕出擊,但(創 14:23-24)記分享擄物時,先記他不取分毫,再記年輕僕人食用的,最後記同盟者所得。目的在於凸顯亞伯蘭有功無賞的反常事蹟,(創 14:16)是他帶回一切,但(創 14:23)他卻不取一切。(參見該段經文架構分析: 
 + 
 +==== (創 14:13-16與23-24)人物出現結構分析 ==== 
 + 
 +  * A、(13)幔利、以實各、亞乃他們與亞伯蘭是盟約者。 
 +    * B、(14)他家生養的,三百一十八人 
 +      * C、(15-16)他與他的眾僕在夜間被分隊攻擊他們帶回那一切 
 +      * C’、(23)我絕不從一線,其至一鞋帶,也絕不從屬你的一切中拿去 
 +    * B’、(24a)除我之外,唯有那年輕人吃掉的 
 +  * A’、(24b)我同行的亞乃、以實各、幔利,讓他們拿走他們的分 
  
 ===== 三、(創 22:7-10)山上對話與祭殺 ===== ===== 三、(創 22:7-10)山上對話與祭殺 =====
行 241: 行 251:
  
   * A、重覆強調同行:亞伯拉罕雖知此行目的,卻從未向他兒子講明,以撒心中必有疑惑,卻直到父子同行時才提問,且經文強調亞伯拉罕的回答,以撒完全信任,因此二人仍然一同往前要完成獻祭。   * A、重覆強調同行:亞伯拉罕雖知此行目的,卻從未向他兒子講明,以撒心中必有疑惑,卻直到父子同行時才提問,且經文強調亞伯拉罕的回答,以撒完全信任,因此二人仍然一同往前要完成獻祭。
-    * 作者在此強調二人的同心,而非強調父子間彼此的顧慮和迷惘。+    * 作者在此強調二人的同心,而非強調父子間彼此的顧慮和迷惘(如鄺先生所言)
  
   * B、對話的意義   * B、對話的意義
-    * a、強調父子情深的關係,相似的父子對話見(創 27:1, 18)「以撒與以掃」的開首語模式,(創 27:18)「以撒誤認雅各為以掃的對話開首語」;反觀(創 28:1)對雅各的說話就無此等用語。在此以撒首句話「我父啊」,亞伯拉罕在回答問題後,都說「我兒啊」;且一開始就表明兩者的關係,等同重覆強調父子關係。+    * a、強調父子情深的關係,相似的父子對話見(創 27:1, 18)「以撒與以掃」的開首語模式,(創 27:18)「以撒誤認雅各為以掃的對話開首語」;反觀(創 28:1)對雅各的說話就無此等用語(他愛以掃)。在此以撒首句話「我父啊」,亞伯拉罕在回答問題後,都說「我兒啊」;且一開始就表明兩者的關係,等同重覆強調父子關係。
     * b、提問與回答:提問者雖不知整件事,卻信任其父必能滿足他所提問的。他既知獻燔祭的過程,就知其父的安排必是妥當。回答者的話是肯定句,但非祈願句,因此既非表達盼望,也非表達祈禱。     * b、提問與回答:提問者雖不知整件事,卻信任其父必能滿足他所提問的。他既知獻燔祭的過程,就知其父的安排必是妥當。回答者的話是肯定句,但非祈願句,因此既非表達盼望,也非表達祈禱。
     * 「看見」(H7200)一詞並無預備之意,它有感知、觀察、辨別、凝視等引申意,也有擁有願景能力之意,但無預備的含意,此為中文譯本過度引申的譯法。     * 「看見」(H7200)一詞並無預備之意,它有感知、觀察、辨別、凝視等引申意,也有擁有願景能力之意,但無預備的含意,此為中文譯本過度引申的譯法。
行 277: 行 287:
       * 《Strongs》譯:克須或抑制,暗示拒絕、保留、觀察之意。       * 《Strongs》譯:克須或抑制,暗示拒絕、保留、觀察之意。
       * 《TWOT》:指字根有攔住某物或某人的自由行動。       * 《TWOT》:指字根有攔住某物或某人的自由行動。
-      * 由以上看,反而經文另有深意,亞伯拉罕沒有阻攔他兒子來到神面前,則不只是亞伯拉罕的行動得神贊許,以撒的行動更是神所喜悅的。父子同更是同心,齊心將一切獻給神,才是真正寶貴的。+      * 由以上看,反而經文另有深意,亞伯拉罕沒有阻攔他兒子來到神面前,則不只是亞伯拉罕的行動得神贊許,以撒的行動更是神所喜悅的。父子同更是同心,齊心將一切獻給神,才是真正寶貴的。
  
 ==== 2、結局(創 22:13-14) ==== ==== 2、結局(創 22:13-14) ====
行 360: 行 370:
  
   * B、海邊的沙   * B、海邊的沙
-    * (創 32:12)「神對雅各的許」,但在(書 11:4; 士 7:12; 撒上 13:5)也用在外邦人中,故以色列民和外邦人都可用此語,形容其人數眾多。+    * (創 32:12)「神對雅各的許」,但在(書 11:4; 士 7:12; 撒上 13:5)也用在外邦人中,故以色列民和外邦人都可用此語,形容其人數眾多。
     * 然而(何 1:10)原指「以色列人的預言」,保羅在(羅 9:24-26)指猶太與外邦都成為活神的兒子,則此應許等同外邦人有機會成為亞伯拉罕後裔的應許。     * 然而(何 1:10)原指「以色列人的預言」,保羅在(羅 9:24-26)指猶太與外邦都成為活神的兒子,則此應許等同外邦人有機會成為亞伯拉罕後裔的應許。
  
commentary/gen/gen_c22v1_c22v19_20240113.1705097021.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4/04/04 20:43 -0500 Thu. (12 個月前) (外部編輯)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