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

辨明真理、認真遵行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commentary:gen:gen_c12v1_c12v9_20230506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前次修改
commentary:gen:gen_c12v1_c12v9_20230506 [2023/05/03 05:01 -0500 Wed. (24 個月前)] – [說明] lyxcommentary:gen:gen_c12v1_c12v9_20230506 [2024/04/04 20:45 -0500 Thu. (12 個月前)] (目前版本) – 外部編輯 127.0.0.1
行 1: 行 1:
-====== 創世記註解〕(創 12 章(創 12:1-9) ======+====== 創世記12 章(創 12:1-9) ======
  
 講論作者:林義勳 LYX;  講論作者:林義勳 LYX; 
行 16: 行 16:
         * D、(12:5)亞伯蘭帶撒萊,與羅得,與他們一切所擁有的,走向迦南地,且進入迦南地         * D、(12:5)亞伯蘭帶撒萊,與羅得,與他們一切所擁有的,走向迦南地,且進入迦南地
       * C’、(12:6)亞伯蘭穿越那地,直到示劍,直到摩利橡樹。迦南人那時在那地       * C’、(12:6)亞伯蘭穿越那地,直到示劍,直到摩利橡樹。迦南人那時在那地
-    * B’、(12:7-8)雅威向亞伯蘭顯現說:要賜這地給你後裔;他次築壇給雅威,並以雅威的名呼求+    * B’、(12:7-8)雅威向亞伯蘭顯現說:要賜這地給你後裔;他次築壇給雅威,並以雅威的名呼求
   * A’、(12:9)亞伯蘭遷移,漸行又漸移往那南地      * A’、(12:9)亞伯蘭遷移,漸行又漸移往那南地   
  
行 22: 行 22:
  
   * AA’、都以迦南地為中心,一是走向迦南、另一是走遍迦南。   * AA’、都以迦南地為中心,一是走向迦南、另一是走遍迦南。
-  * BB’、都以雅威啟示為中心,一是命令和應許,另一是單提應許。 +  * BB’、都以雅威啟示為中心,一是命令和應許,另一提應許。 
-  * CC’、都旁人在側、一是羅得、另一是迦南人。 +  * CC’、都旁人在側、一是羅得、另一是迦南人。 
-  * D、將所有的都帶離哈蘭,如以色列民離埃及-樣。+  * D、將所有的都帶離哈蘭,如以色列民離埃及時一樣。
  
 ==== (創 12:2-3)七祝福 ==== ==== (創 12:2-3)七祝福 ====
行 38: 行 38:
 ==== (創 12:1-3)架構分析 ==== ==== (創 12:1-3)架構分析 ====
  
-  * 當要為你自己前行(命令語氣) +  * (1a)當要為你自己前行命令語氣 
-    * 從你的地 +    * (1b)從你的地 
-    * 從你的出生地 +    * (1c)從你的出生地 
-    * 從你父親的家 +    * (1d)從你父親的家 
-      * 到那地,就是我將使你看見的 +      * (1e)到那地,就是我將使你看見的 
-    * 而我就要製作你成為大國 +    * (2a)而我就要製作你成為大國 
-    * 且我要賜福你 +    * (2b)且我要賜福你 
-    * 且我要尊大你的名 +    * (2c)且我要尊大你的名 
-  * 且你當要成為一個福分(命令語氣) +  * (2d)且你當要成為一個福分命令語氣 
-    * 且我要賜福那些祝福你的人 +    * (3a)且我要賜福那些祝福你的人 
-    * 且那些鄙視你的人我要咒詛 +    * (3b)且那些鄙視你的人我要咒詛 
-    * 且他們要因你得福 +    * (3c)且他們要因你得福 
-      * 且那地的一切家族  +      * (3d)且那地的一切家族  
  
 ==== (創 12:4-6)架構分析 ==== ==== (創 12:4-6)架構分析 ====
行 78: 行 78:
  
   * a、你的地、你的出生、你的父家   * a、你的地、你的出生、你的父家
-    * 第一個「你的地」指地、世界、國家;+    * 第一個「你的地」指地、世界、國家;
     * 第二個「你的出生」指親屬、同族、出世(地);     * 第二個「你的出生」指親屬、同族、出世(地);
     * 第三個「你的父家」指祖居地,也可指家人。     * 第三個「你的父家」指祖居地,也可指家人。
行 105: 行 105:
     * 在本處為單數,是首次出現。複數詞在(創 10:5-32)中已出現。     * 在本處為單數,是首次出現。複數詞在(創 10:5-32)中已出現。
  
-  * b、「成為大國」 +  * b、「成為大國」:或譯成為大的族群  
-    * 本詞另出現在(創 17:20)對以實瑪利(創 18:18; 21:18)對以實瑪利;(創 46:3)對雅各。+    * 本詞另出現在(創 17:20; 18:18; 21:18)對以實瑪利;(創 46:3)對雅各。
     * 由以上出現經文都指向人數眾多的族群之意,對比亞伯蘭當時狀況,妻子無法生育,膝下無子,此應許是勝過肉體的限制之福。     * 由以上出現經文都指向人數眾多的族群之意,對比亞伯蘭當時狀況,妻子無法生育,膝下無子,此應許是勝過肉體的限制之福。
  
行 119: 行 119:
   * b、《TWOT》解釋本詞有「賦予成功、繁榮、豐富、長壽、能力」等含意。   * b、《TWOT》解釋本詞有「賦予成功、繁榮、豐富、長壽、能力」等含意。
     * 《LXX》用(G2127)譯之,有「使繁榮、快樂、祝福、蒙眷顧」之意。     * 《LXX》用(G2127)譯之,有「使繁榮、快樂、祝福、蒙眷顧」之意。
 +    *  相對於亞伯蘭要行走的艱難路程,表達神的眷顧保守,如同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歷。
 +      * 如保羅在《腓利比書》中說:「你們當要在主裏不住地喜樂!」
  
 === C、「我要尊大你的名」 === === C、「我要尊大你的名」 ===
行 138: 行 140:
 === D、「你應當成為一個福分」 === === D、「你應當成為一個福分」 ===
  
-  * a、以命令語氣傳達神祝福,在(創 1:28; 9:1)中都出現過,此為神賜福背後最重要的精神,也是按約的精神所傳達的意義——「神賜福是因人遵行神的命令」。+  * a、以命令語氣傳達神祝福,在(創 1:28; 9:1)中都出現過,此為神賜福背後最重要的精神,也是按約的精神所傳達的意義——「神賜福是因人遵行神的命令」。
     * 耶穌說:「唯有遵行我父旨意的,才是我的親人。」(太 12:50),參見(太 7:21)。     * 耶穌說:「唯有遵行我父旨意的,才是我的親人。」(太 12:50),參見(太 7:21)。
     * 因此,唯有亞伯蘭自己經過考驗合格,他成為一個福分,就是被稱為信心之父(加 4:11-12),他才能承受神諸般祝福。亦即,他使自己成為一個福分,就是成為一種標杆,他自己也就蒙福了。     * 因此,唯有亞伯蘭自己經過考驗合格,他成為一個福分,就是被稱為信心之父(加 4:11-12),他才能承受神諸般祝福。亦即,他使自己成為一個福分,就是成為一種標杆,他自己也就蒙福了。
-   +   
-  * b、《撒迦利亞書》相關內容+  * b、《以賽亞書》相關內容
     * 由(賽 19:16-24)中,在(賽 19:24)裡用詞同於本處,而埃及的懼怕(16-17),起誓(18),築壇(19-20),獻祭(21-22)、敬拜(23),便表明了「在地上使他們成為福分」的步驟。     * 由(賽 19:16-24)中,在(賽 19:24)裡用詞同於本處,而埃及的懼怕(16-17),起誓(18),築壇(19-20),獻祭(21-22)、敬拜(23),便表明了「在地上使他們成為福分」的步驟。
  
   * c、《撒迦利亞書》相關內容   * c、《撒迦利亞書》相關內容
-    * (亞 8:13)用詞也同於本處,由(亞 8:1-17)整段經文中,雖一再強調雅威的施救所帶來的祝福榮景,然而經文也由(8)神以信實和公義施行拯救,(16-17)要求各人按信實與和諧的典章審判,不謀害鄰舍,不起假誓。+    * (亞 8:13)用詞也同於本處,由(亞 8:1-17)整段經文中,雖一再強調雅威的施救所帶來的祝福榮景,然而經文也由(8)神以信實和公義為原則施行拯救,(16-17)要求各人按信實與和諧的典章審判,不謀害鄰舍,不起假誓。當神與人都按相同法則行事,才能成就福分
  
   * 以上兩段經文都表明,得福是因神與人都守約,都按律法而行的結果。   * 以上兩段經文都表明,得福是因神與人都守約,都按律法而行的結果。
行 170: 行 172:
     * 由(創 3:14, 17; 4:11; 5:29; 9:25)等處經文,表達被神咒詛者是因其行為成為刑罰宣布對象,是與神關係破裂的。     * 由(創 3:14, 17; 4:11; 5:29; 9:25)等處經文,表達被神咒詛者是因其行為成為刑罰宣布對象,是與神關係破裂的。
  
-  * c、由上下兩句,表明亞伯蘭成為神所保護、看重的,待他如同待雅威神。+  * c、由上下兩句,表明亞伯蘭成為神所保護、看重的,待他如同待雅威神般慎重
     * 新約也用相似語法在那些對待基督者身上。     * 新約也用相似語法在那些對待基督者身上。
  
行 177: 行 179:
   * a、「因你得福」   * a、「因你得福」
     * 或譯「在你裡面蒙福」     * 或譯「在你裡面蒙福」
-    * 新約即「在基督裡得救」。+    * 新約即「在基督裡得救」、「因著基督而得救」、「藉著基督而得救」。
  
   * b、「得福」(H1288)   * b、「得福」(H1288)
行 185: 行 187:
     * 在《LXX》和《亞蘭文譯本》、《拉丁文武加大譯本》中都採用被動態;     * 在《LXX》和《亞蘭文譯本》、《拉丁文武加大譯本》中都採用被動態;
     * 新約引用於(徒 3:25; 加 3:8),也都譯為「因你(後裔)得福」。     * 新約引用於(徒 3:25; 加 3:8),也都譯為「因你(後裔)得福」。
 +      * 「耶穌基督」就是神所應許之「亞伯拉罕的那一位後裔」。
  
   * c、可能兼具被動意及關身意   * c、可能兼具被動意及關身意
行 207: 行 210:
 === D、羅得的角色 === === D、羅得的角色 ===
  
-  * 「羅得同他一起」(創 12:4),「亞伯蘭帶羅得」(創 12:5),以上與(創 11:31)「他拉 +  * 「羅得同他一起」(創 12:4),「亞伯蘭帶羅得」(創 12:5),以上與(創 11:31)「他拉帶羅得」相同。 
-  * 帶羅得」相同。羅得既未得到雅威呼召,也未主動要離開吾珥和哈蘭,若他肯跟隨亞伯蘭到底,而非因財富與亞伯蘭分離,如同猶大因貪財與主耶穌形同陌路,他大有可能如門徒最終亦得應許的家。+  * 羅得既未得到雅威呼召,也未主動要離開吾珥和哈蘭,若他肯跟隨亞伯蘭到底,而非因財富與亞伯蘭分離,如同猶大因貪財與主耶穌形同陌路,他大有可能如門徒最終亦得應許的家。
  
 === E、攜帶與撇下 === === E、攜帶與撇下 ===
行 219: 行 222:
  
   * a、亞伯蘭來到應許地,並非無人居住之地。   * a、亞伯蘭來到應許地,並非無人居住之地。
-    * 示劍已有地主(創 33:18-19)。 +    * 示劍已有地主(創 33:18-19)。 
-    * 摩利應是人名或族群名,意為教師。 +    * 摩利應是人名或族群名,名字意為教師。 
-    * 橡樹是巨大堅固之樹,常為外邦敬拜偶像之地(何 4:13),因此經文強調迦南人在那地。+    * 橡樹是巨大堅固之樹,常為外邦敬拜偶像之地(何 4:13),因此經文強調迦南人在那地。「橡樹」原文接近於「神」一詞
  
   * b、經文意義   * b、經文意義
-    * 經文的字面意,在於指出事實是,亞伯蘭按神指示所到之地,並非他一到該地,就可以馬上承受那地為業,反而他無法得著那地,仍然沒改變他的難處。+    * 經文的字面意,在於指出事實是,亞伯蘭按神指示所到之地,並非他一到該地,就可以馬上承受那地為業,反而他無法得著那地,仍然沒改變他的難處,到應許地時仍然是一位寄居者
     * 經文含意,有的解經者以靈意解釋為:「亞伯蘭到那地,是真實對神認識(示劍),有生命能力,使旅客從新得力不疲乏(橡樹)」,但此解反而是誤解經文之意。     * 經文含意,有的解經者以靈意解釋為:「亞伯蘭到那地,是真實對神認識(示劍),有生命能力,使旅客從新得力不疲乏(橡樹)」,但此解反而是誤解經文之意。
  
行 231: 行 234:
 === A、雅威顯現、應許說話 === === A、雅威顯現、應許說話 ===
  
-  * a、顯現是看見的被動態,在本處之前神與人交通,都以說語形式表達,(創 12:1)首次啟示亞伯蘭也是如比,因此作者向我們表明神向人啟示有更直接的方式,祂被看見了。在(創 17:1; 18:1)再次向亞伯蘭顯現,在(創 26:2, 24)向以撒顯現,在(創 35:1, 9; 48:3)向雅各顯現。+  * a、顯現看見的被動態,在本處之前神與人交通,都以說語形式表達,(創 12:1)首次啟示亞伯蘭也是如比,因此作者向我們表明神向人啟示有更直接的方式,祂被看見了。在(創 17:1; 18:1)再次向亞伯蘭顯現,在(創 26:2, 24)向以撒顯現,在(創 35:1, 9; 48:3)向雅各顯現。
  
-  * b、按先知們與摩西的經歷(出 33 章),人並非直接肉眼見神,而是見到神的影子,或是神的使者的形像。本處經文用顯現一詞,在表明(創 12:1)「我使你看見的」應驗了。+  * b、按先知們與摩西的經歷(出 33 章),人並非直接肉眼見神,而是見到神的影子,或是神的使者的形像。本處經文用顯現一詞,在表明(創 12:1)「我使你看見的」應驗了。
     * 示劍所在地迦南地,就是神應許之地。     * 示劍所在地迦南地,就是神應許之地。
  
行 241: 行 244:
 === B、亞伯蘭對神回應:兩次築壇 === === B、亞伯蘭對神回應:兩次築壇 ===
  
-  * a、亞伯蘭首次築壇(在示劍),接續(創 8:20)挪亞築壇獻祭,經文省略獻祭一詞,由雅各在伯特利(即路斯)的經歷,他當時只立柱澆油,卻許願日後要獻十分之一,由(創 35 章)成就,因此築壇等同獻祭敬拜,在舊約中是相同意義的。+  * a、亞伯蘭首次築壇(在示劍),接續(創 8:20)挪亞築壇獻祭,經文省略獻祭一詞,由雅各在伯特利(即路斯)的經歷,他當時只立柱澆油,卻許願日後要獻十分之一,由(創 35 章)成就,因此築壇等同獻祭敬拜,在舊約中是相同意義的。 
 +    * 「築壇、獻祭」,常只記「築壇」,應是省略了「獻祭」,但仍然進行此動作。類似的省略用法:「洗身體、洗衣服」也常常只記作「洗衣服」
  
-  * b、前節已表明橡樹是外邦神明敬拜竹日心人象徵,亞伯蘭仍在雅威顯現後築壇敬拜雅威,因他築壇的行動就表明他不畏懼當地人的宗教威嚇,勇敢證明他的信仰。雖是寄居者,卻能面對信仰抗衡,這是亞伯蘭的信心見證。+  * b、前節已表明橡樹是外邦神明敬拜象徵,亞伯蘭仍在雅威顯現後築壇敬拜雅威,因他築壇的行動就表明他不畏懼當地人的宗教威嚇,勇敢證明他的信仰。雖是寄居者,卻能面對信仰抗衡,這是亞伯蘭的信心見證。
  
   * c、因是寄居者,且是牧羊人,亞伯蘭只能繼續飄流,移居到伯特利(距示劍約四十公里)。他未住進伯特利城,而是支搭帳棚在山區。   * c、因是寄居者,且是牧羊人,亞伯蘭只能繼續飄流,移居到伯特利(距示劍約四十公里)。他未住進伯特利城,而是支搭帳棚在山區。
     * 「支搭」(H5186)原指延伸、展開,是搭帳棚的動作;     * 「支搭」(H5186)原指延伸、展開,是搭帳棚的動作;
-    * 對比「建築」(H1129)祭壇,是一較為穩固的建造動作。 +    * 對比「建築」(H1129)祭壇,是一較為穩固的建造動作。或許作者在暗示亞伯蘭看重神的家多於自己的家。  
-    * 「以雅威的名呼求(或宣告)」,參見(創 4:26)註解,他再次高舉雅威的名,是一種公開宣告其信仰的式。 +    * 「以雅威的名呼求(或宣告)」,參見(創 4:26)註解,他再次高舉雅威的名,是一種公開宣告其信仰的式。 
-    * 有解經者以為亞伯蘭是在應許地,築壇表達插上旗幟,象徵他占領的意義。個人以為以上說法是過度延伸經文意義。 +    * 有解經者以為亞伯蘭是在應許地,築壇表達插上旗幟,象徵他占領的意義。個人以為以上說法是過度延伸經文意義。 
-    * 亞伯蘭「以雅威的名呼求(或宣告)」的行動,應該是在對於示拿地人「高舉己名」的一種反對見證。+    * 亞伯蘭「以雅威的名呼求(或宣告)」的行動,應該是在十一章裡示拿地人「高舉己名」的一種反對見證。
  
 ==== 5、遷移南地(創 12:9) ==== ==== 5、遷移南地(創 12:9) ====
行 256: 行 260:
 === A、南地的範園 === === A、南地的範園 ===
  
-  * 耶路撒冷以南的乾早之地,少雨又無其他水源,僅適合牧羊和駱駝。北鄰別是巴,南鄰加低斯巴足亞,西鄰地中海,東鄰亞拉巴(死海)。+  * 耶路撒冷以南的乾早之地,少雨又無其他水源,不適合耕種,最多僅適合牧羊和駱駝。 
 +  * 北鄰別是巴,南鄰加低斯巴足亞,西鄰地中海,東鄰亞拉巴(死海)。 
 +  * 此地日後成為猶大支派分配之地。 
 + 
 +  * Q:迦南地號稱是「流奶與蜜之地」,南地、即猶大地是否符合? 
 +    * 「奶」即指畜牧業,「蜜」指的是「椰棗」,是棕櫚樹,耐乾旱,果實極甜,稱作「蜜」,而不是指「蜂蜜」。 
 +    * 對猶大支派的預言,是符合的。 
 +      * Gen 49:11   猶大把小驢拴在葡萄樹上、把驢駒拴在美好的葡萄樹上、他在葡萄酒中洗了衣服、在葡萄汁〔原文:血〕中洗了袍褂。[王者騎驢駒代表和平,而非騎馬爭戰,且物產豐富。] 
 +      * Gen 49:12   他的眼睛必因酒紅潤、他的牙齒必因奶白亮。[眼比酒更黑/明亮,牙比奶白]
  
 === B、亞伯蘭遷移到南地有兩次 === === B、亞伯蘭遷移到南地有兩次 ===
commentary/gen/gen_c12v1_c12v9_20230506.1683108097.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4/04/04 20:43 -0500 Thu. (12 個月前) (外部編輯)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