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st:2024:20240429090000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 前次修改 | ||
feast:2024:20240429090000 [2024/04/28 07:40 -0500 Sun. (12 個月前)] – [1、(太 13:33; 路 13:20-21)天國相似於麵酵,不適用於「除酵」] lyx | feast:2024:20240429090000 [2024/10/02 02:51 -0500 Wed. (7 個月前)] (目前版本) – [2024無酵節第七日:一小點酵使全團發酵] wcm | ||
---|---|---|---|
行 1: | 行 1: | ||
- | ====== 2024無酵節第七日:一小點酵使全團發酵 ====== | + | ====== 2024年無酵節第七日:一小點酵使全團發酵 ====== |
作者:林義勳 LYX; 講解日期:20240429 無酵節第七日; 編修:WCM; | 作者:林義勳 LYX; 講解日期:20240429 無酵節第七日; 編修:WCM; | ||
行 22: | 行 22: | ||
* 邪念、惡行的酵(林前 5:8); | * 邪念、惡行的酵(林前 5:8); | ||
* 接受奉剖禮者的教導(加 5:2-9)。 | * 接受奉剖禮者的教導(加 5:2-9)。 | ||
+ | * 「酵」是外添的 | ||
+ | * 評判的標準:雅威真神的「妥拉律法」。 | ||
===== 發酵的途徑 ===== | ===== 發酵的途徑 ===== | ||
行 29: | 行 31: | ||
===== 1、與惡人交往的影響 ===== | ===== 1、與惡人交往的影響 ===== | ||
*(林前 15: | *(林前 15: | ||
- | * 錯誤的觀點常是透過惡的朋友帶來的,無論是異教者或無律法者的觀點,經由思想與行為的傳遞,造成信眾的偏差。 | + | |
- | * 由於哥林多教會身處異教和無律法的社會風氣之中,以致於他們對復活產生疑惑,保羅對此有極大感觸,因此勸勉他們趕快真實地醒悟,否則就是犯罪。雖因無知而犯罪,但仍將蒙羞(林前 15:34)。 | + | * 由於哥林多教會身處異教和無律法的社會風氣之中,以致於他們對復活產生疑惑,保羅對此有極大感觸,因此勸勉他們趕快真實地醒悟,否則就是犯罪。**雖因無知而犯罪,但仍將蒙羞**(林前 15:34)。 |
* 福音的接受和信心的產生,不是因人的智慧,乃因神的大能(林前 2:4-5), | * 福音的接受和信心的產生,不是因人的智慧,乃因神的大能(林前 2:4-5), | ||
- | * 但與外邦人的交往,卻需要人的智慧,免得落入迷惑(西 4:5)。 | + | |
===== 2、出自教內的惡人、斷絕如除酵 ===== | ===== 2、出自教內的惡人、斷絕如除酵 ===== | ||
+ | * 當時由使徒所建立的教會,一致認為所有信徒都要守雅威的律法,不論猶太信徒或是外邦信徒,這是正確觀念。 | ||
+ | * 但是對於如何遵行律法的實際方式,有人抱持不同看法。 | ||
+ | * 教內有些人卻認為,外邦人要先「受割禮」,才是真的遵守雅威的律法。抱持這種觀點的人,就是所謂的「奉割禮者」。 | ||
* 雖然同是教內者,卻仍有如奉割禮者,接受來自人的傳統教導,他們成為攔阻真理者(加 5: | * 雖然同是教內者,卻仍有如奉割禮者,接受來自人的傳統教導,他們成為攔阻真理者(加 5: | ||
* 信眾當要如除酵般,與之斷絕,否則無法成為真正的無酵餅獻於主前。 | * 信眾當要如除酵般,與之斷絕,否則無法成為真正的無酵餅獻於主前。 | ||
行 68: | 行 73: | ||
* 雖然此處僅列舉六項,比(林前 6: | * 雖然此處僅列舉六項,比(林前 6: | ||
* 不只與犯罪者相結交被禁止,自身也不可干犯這些罪。 | * 不只與犯罪者相結交被禁止,自身也不可干犯這些罪。 | ||
+ | |||
* 註:「結交、混雜在一起」,的反義詞即「分別、區分、隔開」。 | * 註:「結交、混雜在一起」,的反義詞即「分別、區分、隔開」。 | ||
* 因此「不與犯罪者結交混雜」等同「與犯罪者分開」之意,亦即「不沾染罪惡、不攙雜汙穢」。 | * 因此「不與犯罪者結交混雜」等同「與犯罪者分開」之意,亦即「不沾染罪惡、不攙雜汙穢」。 | ||
+ | * 「出埃及」就是「與埃及分開,不受埃及惡行的影響」。 | ||
==== B、不聽從使徒教導者,別再與之相交 ==== | ==== B、不聽從使徒教導者,別再與之相交 ==== | ||
行 80: | 行 87: | ||
* 按《LXX 七十士譯本》「以法蓮他和萬民結交」。 | * 按《LXX 七十士譯本》「以法蓮他和萬民結交」。 | ||
* 此句話和(林前 5: | * 此句話和(林前 5: | ||
- | * 何西阿先知是指責北國以色列,犯了外邦人的眾罪而不知悔改,喻其為「沒翻過的餅」;保羅則指責教會繼續與犯罪又不知悔改者結交,兩者是異曲同工,都為保持聖別而作的努力。 | + | |
+ | * **保羅則指責「教會繼續與犯罪又不知悔改者結交」,兩者是異曲同工,都為保持聖別而作的努力。** | ||
===== 酵的定義 ===== | ===== 酵的定義 ===== | ||
行 100: | 行 108: | ||
==== C、三撒頓的麵 ==== | ==== C、三撒頓的麵 ==== | ||
- | * 三撒頓的麵約為 22 公升,可使百人吃飽,代表酵的正面果效。 | + | * (太 13:33)「三撒頓的麵」約為 22 公升,可使百人吃飽,代表酵的正面果效。 |
+ | * 《和合本》譯作「三斗」,中文讀者易誤會。 | ||
==== D、芥菜種與麵酵 ==== | ==== D、芥菜種與麵酵 ==== | ||
行 112: | 行 121: | ||
* 耶穌此次的比喻,用意不是為了警戒門徒。 | * 耶穌此次的比喻,用意不是為了警戒門徒。 | ||
* 由(太 13 章)經文結構分析,此組比喻對映(太 13: | * 由(太 13 章)經文結構分析,此組比喻對映(太 13: | ||
- | * ==== (太 13: | + | |
+ | === (太 13: | ||
* A、(24-30)稗子的比喻 | * A、(24-30)稗子的比喻 | ||
* B、(31-33)芥菜種的比喻和麵酵的比喻 | * B、(31-33)芥菜種的比喻和麵酵的比喻 | ||
行 142: | 行 153: | ||
* 「無酵餅」: | * 「無酵餅」: | ||
* 又名「困苦餅」(申 16: | * 又名「困苦餅」(申 16: | ||
+ | |||
* 「有酵餅」: | * 「有酵餅」: | ||
* 加酵能讓酵母菌在麵團內部產生空氣,再加以烤製,能使其質地較為鬆軟可口。 | * 加酵能讓酵母菌在麵團內部產生空氣,再加以烤製,能使其質地較為鬆軟可口。 | ||
行 150: | 行 162: | ||
* 因此神對選民的要求,即在遵守神律法上,是需要戰戰兢作成得救的工夫(腓 2:12), | * 因此神對選民的要求,即在遵守神律法上,是需要戰戰兢作成得救的工夫(腓 2:12), | ||
+ | |||
* 反觀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傳統教導」,提供一條看以捷徑的道路,耶穌卻認為他們是廢掉神的誡命(太 15: | * 反觀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傳統教導」,提供一條看以捷徑的道路,耶穌卻認為他們是廢掉神的誡命(太 15: | ||
+ | * 「傳統教導」看似捷徑的例子: | ||
+ | * 例如:人想要潔淨,只要注意在吃飯前洗手,就是潔淨的,而不注重禁止人在外做了什麼不該做事、說什麼不該說的話。 | ||
+ | * 例如:守安息日,只要在這一天放下一切工作,就是遵守。但對於有需要幫助解救的病患時,也叫人不許去作動作。 | ||
+ | |||
* 「傳統教導」(G3862)在《和合本》譯為「遺傳」就是指文士和法利賽人所保有的傳統教訓,其意義就是(太 16: | * 「傳統教導」(G3862)在《和合本》譯為「遺傳」就是指文士和法利賽人所保有的傳統教訓,其意義就是(太 16: | ||
- | | + | |
+ | * **今之眾多基督教派,也廣開善門般地給人提供一條便利得救之門路,也是為為人提供了「外邦基督教版本的『傳統教導』」,模式相似!** | ||
=== e、耶穌從未廢棄律法,也從未更改律法 === | === e、耶穌從未廢棄律法,也從未更改律法 === | ||
* 雖然福音書未曾詳述此等傳統教訓的內容,僅記錄幾次耶穌與之衝突而產生辯論的事蹟,如安息日事件(太 12: | * 雖然福音書未曾詳述此等傳統教訓的內容,僅記錄幾次耶穌與之衝突而產生辯論的事蹟,如安息日事件(太 12: | ||
- | | + | * 這三個事件,其中所顯示出的「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觀點」就是「酵」,是耶穌要更正的內容。 |
- | * 在遵守律法方面,耶穌並非全盤否定他們,因為他們也有局部遵守律法的事實,但是在遵守全律法的道路上,他們的解釋和規定則是漏洞百出,無助於使人得以成全,成為神悅納的子民,因而耶穌才要門徒防備之。 | + | |
- | * 保羅自述他的事工是:我們不住地傳揚他,以怎樣的智慧勸戒各人,並教導著各人,是為使我們能夠獻上各人,在基督裏成為完全人的(西一28)。尋求完全才是耶穌救恩的目的。 | + | |
+ | | ||
+ | * **我們不住地傳揚他,以怎樣的智慧勸戒各人,並教導著各人,是為使我們能夠獻上各人,在基督裏成為完全人的(西一28)。尋求完全才是耶穌救恩的目的。** | ||
+ | |||
+ | === f、面臨的挑戰 === | ||
+ | |||
+ | * 過去耶穌和保羅他們主要面對的挑戰,是「禁慾主義」,但仍要遵行神的律法。 | ||
+ | * 「禁慾主義」傾向於在遵行律法上,用更加嚴苛的標準來要求人。 | ||
+ | * 現今我們身處的外邦世界,主要面對的是「開放、自由思想」,反對遵行神的律法。 | ||
+ | * 「開放、自由思想」傾向於不按律法的要求行事,用更加寬鬆的標準,以致於「不守舊約妥拉律法」,而轉為生成了另一種「新約的、基督的律法」之說法。 | ||
==== B、(路 12: | ==== B、(路 12: | ||
行 180: | 行 207: | ||
* 間約時期的著作中,對於「人心隱密處的行為,在未來經歷考驗時,都會一一顯露出來」一事,多有著墨,可見間約時期猶太人相當注重虛偽裝假的事。 | * 間約時期的著作中,對於「人心隱密處的行為,在未來經歷考驗時,都會一一顯露出來」一事,多有著墨,可見間約時期猶太人相當注重虛偽裝假的事。 | ||
- | === d、耶穌對「酵」的教導 === | + | === d、耶穌對「酵」的教導、要防備「酵」的強大感染力 |
* 法利賽人的行為在(太 23:13-36; 路 11: | * 法利賽人的行為在(太 23:13-36; 路 11: | ||
- | * 「酵」代表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 + | |
* 罪惡行為的強大感染力,在今日由多件隨機殺人的模仿事件中,可資證明。 | * 罪惡行為的強大感染力,在今日由多件隨機殺人的模仿事件中,可資證明。 | ||
行 202: | 行 229: | ||
* 《古希臘語漢語詞典》解作「邪惡、惡劣、卑鄙、膽怯」。 | * 《古希臘語漢語詞典》解作「邪惡、惡劣、卑鄙、膽怯」。 | ||
- | ==== C、以上兩詞幾乎是同義詞 ==== | + | ==== C、以上兩詞幾乎是同義詞、既指心性,也指行為 |
* 由以上解釋可知,兩詞幾乎是同義詞,既指心性,也指行為。 | * 由以上解釋可知,兩詞幾乎是同義詞,既指心性,也指行為。 | ||
* 這兩詞同時出現於(羅 1: | * 這兩詞同時出現於(羅 1: | ||
- | * 因此,保羅所認為的「酵」,是指「心性和行為上一切違法的事」,相對於審視「無瑕和純潔的行徑」,是「符合律法的心性和行為」。 | + | |
- | ===== 2、聽從奉割禮者的教導要求(加 5:2-9) ===== | + | ===== 2、「酵」來自於聽從奉割禮者的教導要求(加 5:2-9) ===== |
==== A、奉割禮者是教內人士,也信基督 ==== | ==== A、奉割禮者是教內人士,也信基督 ==== | ||
行 230: | 行 257: | ||
* 這表明以色列被擄的經歷,都是因著他們所犯的罪(賽 52: | * 這表明以色列被擄的經歷,都是因著他們所犯的罪(賽 52: | ||
* 這罪在(賽 53:5; 64: | * 這罪在(賽 53:5; 64: | ||
- | * 因此,以色列人雖受肉體的割禮,實際行為卻是如同未受割的、不潔的人,雅威藉先知預告「未受割禮不潔淨的、必不再進入你(聖城耶路撒冷)中間」(賽 52: | + | * 因此,**以色列人雖受肉體的割禮,實際行為卻是如同未受割的、不潔的人**,雅威藉先知預告「未受割禮不潔淨的、必不再進入你(聖城耶路撒冷)中間」(賽 52: |
- | * 請特別注意:此節未受割禮不潔淨的人,是指上述犯罪的以色列人,而不是指未受割禮的外邦人! | + | |
* 保羅引用先知以賽亞的預言,評斷奉割禮者並非真選民,不配進入聖城,他們不是真猶太人。 | * 保羅引用先知以賽亞的預言,評斷奉割禮者並非真選民,不配進入聖城,他們不是真猶太人。 | ||
- | * 因此,教會要聽從的教導者,必須是真猶太人,是真的受了「心的割禮」,真行律法的猶太人,而非這些假冒為善的奉割禮猶太人! | + | |
+ | |||
+ | ===== 3、如何除酵? ===== | ||
+ | |||
+ | ==== 對於「律法要如何遵守?」要正確地解釋,去除錯誤的解釋 ==== | ||
+ | |||
+ | * 要正確地了解,耶穌和保羅是如何解釋聖經、律法內容的方式! | ||
+ | * 如何使用「字面解」和「靈意解/寓意解」? | ||
+ | |||
+ | ==== 如何明白正確的真理? ==== | ||
+ | |||
+ | * 1、要受聖靈的澆灌,順服聖靈的教導。 | ||
+ | * 2、要有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 | ||
+ | |||
+ | ==== 如何分辨所受到的教導是正確的? ==== | ||
+ | |||
+ | * 對於教導的工人,受教者要「聽其言、觀其行」,是否言行合一,是符合神的旨意、妥拉律法,且有從神來的印證,證明這人是從神來的工人。 | ||
+ | * 耶穌如此、保羅也是如此。 | ||
+ | * 一旦確認此人是合神心意的工人,就要跟隨聽從之。 | ||
+ | |||
+ | ==== 改革,是為了除去「愚民政策」,但聖經的譯者,又成了另一個「聖品階級」 ==== | ||
+ | |||
+ | * 「舊教」(天主教)設立「聖品階級」,長期以來認為非神父、教士的普通信徒,是沒有資格讀聖經的,只有接受教導的資格。 | ||
+ | * 宗教改革就是要打破以上的限制,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去讀聖經。 | ||
+ | * 但是聖經的譯本大量出現後,又因著譯本的錯誤,誤導了讀者,造成許多錯誤的信仰 | ||
+ | |||
+ | * 譯本造成的混亂,以中文《和合本》的錯誤為例: | ||
+ | * **(羅 2: | ||
+ | * Rom 2:13 (原來在 神面前、不是聽律法的為義、乃是行律法的稱義.[不是律法的聽者為義,是律法的實行者稱義。] | ||
+ | * Rom 3:20 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 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罪的知識]。 | ||
+ | * [註羅3: | ||
+ | * **(羅 7: | ||
+ | * Rom 7:6 | ||
+ | * Rom 7:14 我們原曉得律法是屬乎靈的、但我是屬乎肉體的、是已經賣給罪了。 | ||
+ | |||
+ | ---- | ||
+ | |||
+ | ===== LYH 聽道筆記與心得 ===== | ||
+ | |||
+ | ==== 一、(路 12: | ||
+ | |||
+ | * (路 12: | ||
+ | * (太 16 章)的「酵」為「教訓」,由(太 14-15 章)「潔淨條款的爭論:關於古人的傳統」。 | ||
+ | * 他們求神蹟奇事(出 15-17 章),與摩西所處的環境一樣,都是邪惡淫亂的世代(太 16: | ||
+ | * 考察第一世紀法利賽人的規矩,好似欲望很低,高高在上的人,卻是貪財,如主和保羅所言,都在「演戲」(路 16:13-17; 提前 6: | ||
+ | * 安息日許多禁令,不可醫治,如木頭人一般(太12章)。 | ||
+ | * 行事如儀,卻不能釋奴人,使人得安息(賽58章)。 | ||
+ | * 他們在第八天行割禮遇到安息日(約7: | ||
+ | * 耶穌的靈意解。此為真正的除酵。 | ||
+ | |||
+ | ==== 二、耶穌和保羅解釋聖經的方式,使用「靈意解」的例子 ==== | ||
+ | |||
+ | * 律法並無提及「要愛惜光陰」:舊約聖經中,雅威神容讓選民有極限,但窺探迦南地,神不容讓。即要把握時光。這可說是靈意解,是教導律法。 | ||
+ | * 如牛在場中踹穀時,不可壟住牠的嘴(林前 9 章)。門徒掐麥穗時被禁止(太 12 章)。 | ||
+ | * 今日問題是開放、過份自由,個人領受、個人想法,沒有聖靈啟示、充滿和無虧良知的判斷。對於教外的衝擊和教內的衝突,都要清楚掉。 | ||
+ | |||
+ | ==== 三、對於神真正的工人的認識與判斷 ==== | ||
+ | |||
+ | * 唯有被聖靈充滿、啟示和言語行為一致,又有神賜給他的差遣的記號,來判斷其是否有「使徒權柄」:在基督裡的經歷、談論等證明來自神的或是來自人的。 | ||
+ | |||
+ | ==== 今天面臨的問題: ==== | ||
+ | |||
+ | ==== 一、對神律法的增添和刪減 ==== | ||
+ | |||
+ | * 1、摩西律法書重複教導、禁戒此事(申 4:2; 12:32; 耶26: | ||
+ | * 2、雅古珥的言語,對以鐵和烏甲說:神的言語不可加添,恐怕他責備你,你就顯微說謊言的(箴 30: | ||
+ | * 3、十誡的頒布,並未加添別的話(申 5: | ||
+ | * 4、對比人的智慧和知識:多有愁煩、加增憂傷(傳 1: | ||
+ | * 5、對埃及四百三十年的以色列人,牧羊人與農人的職業與吃食逐漸混合。 | ||
+ | |||
+ | ==== 二、 對猶太教的增添,如文士法利賽人,以字面義理解 ==== | ||
+ | |||
+ | * 如:台灣民小學教導學生,要每天帶著手帕和衛生紙。 | ||
+ | |||
+ | ==== 三、 對外邦基督教的刪減,以精義解,完全廢除律法 ==== | ||
+ | |||
+ | * 因為誤解律法為一種「捆綁或拘束」基督裡的自由(加 5:13; 羅 7:6), | ||
+ | * 變為基督十字架的仇敵(腓 3 章), | ||
+ | * 把基督裡的自由變作「縱慾」的機會(加 5: | ||
+ | |||
+ | ==== 四、 防微杜漸,由自己做起:自己眼中有大梁木,卻看見弟兄眼中有木屑(太7: | ||
+ | |||
+ | ==== 五、效法文士以斯拉(拉 7:10): ==== | ||
+ | |||
+ | * 以斯拉他的心「籌備完固」(一般譯成「定志」),為了要尋找、詢問律法(考究),便為了要去「遵行」,並且為了要去「教導」以色列人律例和典章。(原文直譯) | ||
+ | * 他的心是籌備完固,直到他的心成為「正直」。 | ||
+ | |||
+ | === 籌辦完固hekiyn(原文字根kun,HB03559) === | ||
+ | |||
+ | * 他的心必須是「籌辦完固hekiyn(原文字根kun,HB03559): | ||
+ | * 三次重複介系詞 לְ + 動詞,Qal 不定詞附屬形(為了要達到目的): | ||
+ | * 三個目的「考究、遵行和教導」律法。 | ||
+ | |||
+ | [註:以下為編者將講者內容整理補記] | ||
+ | |||
+ | * 「考究、遵行和教導」律法,次序不可亂。 | ||
+ | * 真實的人,必是要先遵行,之後才去教導別人,如(太 5: | ||
+ | * 假冒為善的人,是自己不遵行,就去教導別人。 | ||
+ | * 保羅也是「先攻克己身、叫身服我」,自己先「作成得救的工夫」,是戰戰兢兢地先遵行神的律法,才去教導別人,免得被神棄絕。 | ||
+ | * 我們也要自問自省,是否有戰戰兢兢地先遵行神的律法,作成得救的工夫? | ||
+ | * 以(太 7 章)談到有假冒為善的人,是「看不見自己眼中梁木的人」,這也會發生在信徒之中。 | ||
+ | * (太 7: | ||
+ | * 我們要誠實面對我們所行的。 | ||
feast/2024/20240429090000.1714308043.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4/04/28 07:40 -0500 Sun. (12 個月前) 由 l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