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

辨明真理、認真遵行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commentary:mar:mar_c16v9_c16v20_20100420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兩邊的前次修訂版前次修改
下次修改
前次修改
commentary:mar:mar_c16v9_c16v20_20100420 [2023/12/28 06:40 -0600 Thu. (15 個月前)] – [8.1. 就經文鑒定] lyxcommentary:mar:mar_c16v9_c16v20_20100420 [2024/04/04 20:44 -0500 Thu. (12 個月前)] (目前版本) – 外部編輯 127.0.0.1
行 52: 行 52:
 (10節):他說。“他”這代名詞在馬可只出現這一次。 (10節):他說。“他”這代名詞在馬可只出現這一次。
  
-“去”在全書裡只出現在(10, 12, 15節)三次,(16:8)之前未曾出現。+“去”在全書裡只出現在(16:10, 12, 15節)三次,(16:8)之前未曾出現。
  
 (10節):那向來跟隨耶穌的人。這樣稱呼門徒,四福音裡只此一次。 (10節):那向來跟隨耶穌的人。這樣稱呼門徒,四福音裡只此一次。
  
-(11節):不信。此用詞新約只出現八次,馬可只在(11, 16)節出現,其他未曾出現。+(11節):不信。此用詞新約只出現八次,馬可只在(16:11, 16)節出現,其他未曾出現。
  
-(12節):這事以後。這樣寫法,馬可只在此處出現。(12-14節)內容套用(路加24:13-38)的故事。+(12節):這事以後。這樣寫法,馬可只在此處出現。(16:12-14節)內容套用(路加24:13-38)的故事。
  
 (15節):本節內容套用(馬太28:19)。萬民:“受造之物”。此說話只有這結語中出現。在(13:19)作「創造」解。猶太人稱呼萬民,多以“萬國”(13:10)此詞。 (15節):本節內容套用(馬太28:19)。萬民:“受造之物”。此說話只有這結語中出現。在(13:19)作「創造」解。猶太人稱呼萬民,多以“萬國”(13:10)此詞。
行 76: 行 76:
 ===== 8.3. 就神學目的 ===== ===== 8.3. 就神學目的 =====
  
-  就神學目的而言,考據第四世紀使徒信經和尼西亞信經出現後,很多異端和傳統進入教會,而教會也全然接受,將之記載於經文中,使之成為教導內容。洗禮成聖,成為 得救必然條件,是第三世紀形成的錯誤傳統。強調神蹟,是為對猶太人作記號,證明神悅納外邦人,此為排猶的結果。“說新方言”是聖靈不再臨到,將使徒時代的 方言,解成全新的舌音,而非按使徒行傳所記載,是各地鄉音。聖靈降臨的記號,表現出各地鄉音是其中一種見證,林前十四章對神說的方言,是人所不明白的。強 調遇難不受害的觀點,與馬可所載耶穌終身受苦難不合。反而馬可的精神是雖受苦害,仍當堅持到底,不是求解脫苦難,而是憑信坦然以對。由以上神學觀點,添 加者的目的,顯然是為其教義,而非神啓而來,不當視為聖經本文。+  就神學目的而言,考據第四世紀使徒信經和尼西亞信經出現後,很多異端學說異教傳統進入教會,而教會也全然接受,將之記載於經文中,使之成為教導內容。洗禮成聖,成為得救必然條件,是第三世紀形成的錯誤傳統。強調神蹟,是為對猶太人作記號,證明神悅納外邦人,此為排猶的結果。“說新方言”是聖靈不再臨到,將使徒時代的方言,解成全新的舌音,而非按使徒行傳所記載,是各地鄉音。聖靈降臨的記號,表現出各地鄉音是其中一種見證,林前十四章對神說的方言,是人所不明白的。強調遇難不受害的觀點,與馬可所載耶穌終身受苦難不合。反而馬可的精神是雖受苦害,仍當堅持到底,不是求解脫苦難,而是憑信坦然以對。由以上神學觀點,添加者的目的,顯然是為其教義,而非神啓而來,不當視為聖經本文。
  
 增註1 )16:9~20 本書最後的十二節經文,在聖經學者就經文考古學上已做深入研究,不論就版本學,已確知不是馬可原本為作者所寫,而是後人添加的,若就文章寫作特色,馬可作者是情節生動逼真,細節上清楚記載,但在這十二節經文內,所見的卻是講述復活後顯現的一項摘要或概覽。 增註1 )16:9~20 本書最後的十二節經文,在聖經學者就經文考古學上已做深入研究,不論就版本學,已確知不是馬可原本為作者所寫,而是後人添加的,若就文章寫作特色,馬可作者是情節生動逼真,細節上清楚記載,但在這十二節經文內,所見的卻是講述復活後顯現的一項摘要或概覽。
commentary/mar/mar_c16v9_c16v20_20100420.1703767214.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4/04/04 20:43 -0500 Thu. (12 個月前) (外部編輯)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