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威聖會 聖經真理研究院

辨明真理、認真遵行

使用者工具

網站工具


commentary:luk_11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連向這個比對檢視

下次修改
前次修改
commentary:luk_11 [2013/05/12 09:03 -0500 Sun. (12 年前)] – 建立 zmcommentary:luk_11 [2024/04/04 20:45 -0500 Thu. (12 個月前)] (目前版本) – 外部編輯 127.0.0.1
行 22: 行 22:
     * C、11:5-13  比喻說明     * C、11:5-13  比喻說明
       * 1、11:5-10為朋友求餅比喻       * 1、11:5-10為朋友求餅比喻
-        * a.11:5-比喻內容   +        * a.11:5-比喻內容   
-        * b.11:9-10比喻說明+        * b.11:8-10比喻說明
       * 2、11-13恩給兒女比喻       * 2、11-13恩給兒女比喻
         * a.11:11-12比喻內容         * a.11:11-12比喻內容
行 81: 行 81:
   次提神名,代表神一切所是所為,包含祂的創造、救贖之工,也包含祂由聖言所啟示的本質:公義、信實、堅愛等等。神名非單指“雅威”一詞之意,雖則此名本當尊重分別,“名”在猶太人用法是含括這位的一切,故而神的身份、地位、權柄、能力、作為,都包括在內,則神之言行和神性可概括其意。動詞“成為神聖”,意為將之分別歸神,它與其他諸名有別,如神子之名、天使之名、神僕之名,乃至其他神明之名、撒旦之名。這名由摩西五經所啟示,就是透過祂的律例典章所表明的一切真理都被視為神聖的而顯於世間之意。故而本句話實指神的律法被世人視為當尊重而實踐之,才是真正將神名分別之意。這不單包含十誡的意涵,更是希伯來聖經律法和先知的總合,被分別出來與今世撒旦之國的總合有別之意。   次提神名,代表神一切所是所為,包含祂的創造、救贖之工,也包含祂由聖言所啟示的本質:公義、信實、堅愛等等。神名非單指“雅威”一詞之意,雖則此名本當尊重分別,“名”在猶太人用法是含括這位的一切,故而神的身份、地位、權柄、能力、作為,都包括在內,則神之言行和神性可概括其意。動詞“成為神聖”,意為將之分別歸神,它與其他諸名有別,如神子之名、天使之名、神僕之名,乃至其他神明之名、撒旦之名。這名由摩西五經所啟示,就是透過祂的律例典章所表明的一切真理都被視為神聖的而顯於世間之意。故而本句話實指神的律法被世人視為當尊重而實踐之,才是真正將神名分別之意。這不單包含十誡的意涵,更是希伯來聖經律法和先知的總合,被分別出來與今世撒旦之國的總合有別之意。
  
-  第三個命令詞神國臨到,臨到一詞指已來到現場,而另一詞“神國近了”(10:9、11)原指接近,尚未到達,但又用現在完成式,則呈現似乎到了又未到的錯覺。對觀福音喜用此二詞來表達神國與世人的關係,就神而言,祂早已將其統治臨及全地,不只在天上有其統治的事實(10:18),在地上神從未失去祂的統治,從亞當犯罪到如今,神從未失去對祂所造萬物的治理權柄。就人而言,只有相信神言者,他們被告知神國臨近,則因著信心,神國已臨到他的周遭生活環境中;但對未信者而言,雖被告知神國臨到,但因著不信的惡心,神國被隔在他的生活之外。因此禱告者是為神的統治通行在他所造之萬有(也包括人類)而祈,是屬靈爭戰的祈求。當撒旦仍占據人的心思和身體,阻礙神權治理,則此禱告永不終止。“國”一詞原指統治,轉指統治的疆界,則神國即神的律例典章所治理的疆界,神國臨到意為神律法被通行於地之意。棄絕神律法,不遵守神律法,就等同將神國隔絕在外。+  第三個命令詞神國臨到,臨到一詞指已來到現場,而另一詞“神國近了”(10:9、11)原指接近,尚未到達,但又用現在完成式,則呈現似乎到了又未到的錯覺。對觀福音喜用此二詞來表達神國與世人的關係,就神而言,祂早已將其統治臨及全地,不只在天上有其統治的事實(10:18),在地上神從未失去祂的統治,從亞當犯罪到如今,神從未失去對祂所造萬物的治理權柄。就人而言,只有相信神言者,他們被告知神國臨近,則因著信心,神國已臨到他的周遭生活環境中;但對未信者而言,雖被告知神國臨到,但因著不信的惡心,神國被隔在他的生活之外。因此禱告者是為神的統治通行在他所造之萬有(也包括人類)而祈,是屬靈爭戰的祈求。當撒旦仍占據人的心思和身體,阻礙神權治理,則此禱告永不終止。“國”一詞原指統治,轉指統治的疆界,則神國即神的律例典章所治理的疆界,神國臨到意為神律法被通行於地之意。棄絕神律法,不遵守神律法,就等同將神國隔絕在外。
  
-  3-4節再以三個命令詞成為祈願句。首提“我們的食物就是生活所需的,持續按著日子賞賜給我們”:本句用了一個馬太(6:11)和路加共同獨創之詞“生活所需”,在古希臘文中,此字是兩作者獨有之字,按希臘文本身特性,文詞可以由二或三個字根組成新詞以表達作者用意。惟在以後其他文獻中極少被引用,以致其含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學者基本分成兩大說法,一指今日一指來日。由主動詞為現在命令語氣,意為持續性的給予,則不論是指今世生命維繫所需,或是來日神道屬靈生命所需,禱告者都需交付神來負責供應,正如太六19-34耶穌教導,本句話等同先求神國神義,不要為明天憂慮之意。作者既用如此精簡用詞,正如前述,是一種概括式用法,則食物一詞既指麵包亦指天糧,由耶穌變餅給五千人,擘餅分給門徒兩大蹟,可以佐證“餅”的意義不當只被限定在某一層面而已。禱告者不是為憂懼無餅而祈,而在乎神國臨到不受阻斷而祈,因惡者總是藉由人所缺失之處成為它的攻擊點。亦如耶穌言“人活著不單靠餅”,缺餅缺神糧都是惡者可以利用的,在耶穌的試探中所教導的意涵裡可探知的。+  3-4節再以三個命令詞成為祈願句。首提“我們的食物就是生活所需的,持續按著日子賞賜給我們”:本句用了一個馬太(6:11)和路加共同獨創之詞“生活所需”,在古希臘文中,此字是兩作者獨有之字,按希臘文本身特性,文詞可以由二或三個字根組成新詞以表達作者用意。惟在以後其他文獻中極少被引用,以致其含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學者基本分成兩大說法,一指今日一指來日。由主動詞為現在命令語氣,意為持續性的給予,則不論是指今世生命維繫所需,或是來日神道屬靈生命所需,禱告者都需交付神來負責供應,正如太六19-34耶穌教導,本句話等同先求神國神義,不要為明天憂慮之意。作者既用如此精簡用詞,正如前述,是一種概括式用法,則食物一詞既指麵包亦指天糧,由耶穌變餅給五千人,擘餅分給門徒兩大蹟,可以佐證“餅”的意義不當只被限定在某一層面而已。禱告者不是為憂懼無餅而祈,而在乎神國臨到不受阻斷而祈,因惡者總是藉由人所缺失之處成為它的攻擊點。亦如耶穌言“人活著不單靠餅”,缺餅缺神糧都是惡者可以利用的,在耶穌的試探中所教導的意涵裡可探知的。
  
-  次提“現在開始就赦免我們的眾罪,因我們也持續赦免所有虧欠我們的人”:解釋這句的關鍵在於“我們”是誰,由文章開首即已道明,是門徒、已蒙耶穌揀選呼召成為神國戰士的學習者,而非不信者。摩根(Campbell Morgan)說得對“國度之外的罪人,不會對他說如果你赦免人,你就會被赦免。還在國度之外的人,只要信,就可以無條件的被赦免。但國度之人是活在國度律法之下,除非他肯赦免人,否則就不得赦免”.在相信神國之人,由本句話可佐證神律法準則對他仍是同樣效用,神的公義在此被顯明,這正是神國臨到的證明。正如上一句是証顯神的信實,祂必供應祂的眾子所需,同樣本句証顯神的公義,必按祂的眾子所行報應之。因此信者按祂堅愛憐憫去對待同為受造之人,善待那逼迫攻擊我们的,神必同樣善待我们這些尚有軟弱、虧欠者,不因一時過犯就被視為無可救藥之人,免除我们的罪債,重新視為完全無虧者。禱告的意義就在於確信神必為成就祂國度統治而要成全聖徒使惡者無可控告的餘地。+  次提“現在開始就赦免我們的眾罪,因我們也持續赦免所有虧欠我們的人”:解釋這句的關鍵在於“我們”是誰,由文章開首即已道明,是門徒、已蒙耶穌揀選呼召成為神國戰士的學習者,而非不信者。摩根(Campbell Morgan)說得對“國度之外的罪人,不會對他說如果你赦免人,你就會被赦免。還在國度之外的人,只要信,就可以無條件的被赦免。但國度之人是活在國度律法之下,除非他肯赦免人,否則就不得赦免”.在相信神國之人,由本句話可佐證神律法準則對他仍是同樣效用,神的公義在此被顯明,這正是神國臨到的證明。正如上一句是証顯神的信實,祂必供應祂的眾子所需,同樣本句証顯神的公義,必按祂的眾子所行報應之。因此信者按祂堅愛憐憫去對待同為受造之人,善待那逼迫攻擊我们的,神必同樣善待我们這些尚有軟弱、虧欠者,不因一時過犯就被視為無可救藥之人,免除我们的罪債,重新視為完全無虧者。禱告的意義就在於確信神必為成就祂國度統治而要成全聖徒使惡者無可控告的餘地。
  
   第三點:“不要帶我们進入試探”主動詞可視為假設或命令語氣,但基本含意是相同的,都是禁止句子。假設語氣則有請求禁止之意,而命令語氣則強烈否定之意。正如前面兩句都指不要讓惡者有機可乘的防備事項,本句更是如此。故而試探是針對惡者而來的,藉著人自身的缺失成為攻擊目標,另一面也由人對神律法認識的不足,造成錯解神意,以致失去律法本意,無法遵循。正如太五章以傳統教導和耶穌講解之間的差異,可知當代猶太人被迷惑失去真道而不知,以致落入惡者那似是而非的教訓中,行出不義之事,尚以為自己所行是義的。來自神本身的試探是美意的,為要煉淨我们的雜質,故而不符合本句的用意;來自惡者的試探是為擊垮神國戰士,落入它的權下,這才是當向神祈求得勝之處。在屬靈爭戰上,若非神靈幫助,我们的肉體太容易陷入各樣陷阱中。     第三點:“不要帶我们進入試探”主動詞可視為假設或命令語氣,但基本含意是相同的,都是禁止句子。假設語氣則有請求禁止之意,而命令語氣則強烈否定之意。正如前面兩句都指不要讓惡者有機可乘的防備事項,本句更是如此。故而試探是針對惡者而來的,藉著人自身的缺失成為攻擊目標,另一面也由人對神律法認識的不足,造成錯解神意,以致失去律法本意,無法遵循。正如太五章以傳統教導和耶穌講解之間的差異,可知當代猶太人被迷惑失去真道而不知,以致落入惡者那似是而非的教訓中,行出不義之事,尚以為自己所行是義的。來自神本身的試探是美意的,為要煉淨我们的雜質,故而不符合本句的用意;來自惡者的試探是為擊垮神國戰士,落入它的權下,這才是當向神祈求得勝之處。在屬靈爭戰上,若非神靈幫助,我们的肉體太容易陷入各樣陷阱中。  
行 101: 行 101:
 ===== (11:14-16) ===== ===== (11:14-16) =====
  
-  路加和馬太一樣,以記錄耶穌某次趕鬼的故事,來說明屬靈爭戰中猶太人的迷思。但路加將之連在耶穌教導之後,就使文章呈現後事例是為說明前教訓的含意,尤其13節提聖靈,對比本鬼王、污靈,所以14-36節兩種層面的答覆應視為禱告所帶出靈戰的範疇。+  路加和馬太一樣,以記錄耶穌某次趕鬼的故事,來說明屬靈爭戰中猶太人的迷思。但路加將之連在耶穌教導之後,就使文章呈現後事例是為說明前教訓的含意,尤其13節提聖靈,對比本鬼王、污靈,所以14-36節兩種層面的答覆應視為禱告所帶出靈戰的範疇。
  
   14節:經文用过去完成式表示趕鬼事件是過去發生的事,這是一件實例,但與24-26節污靈重返是一假設例子不同,卻構成文章更完整的說明。兩位作者都提這鬼是啞巴的,正呼應禱告的呼求聲,更有前後對比效果。啞巴說話,就代表他能祈求,但祈求是為迎進聖靈,而非空置無主,否則更惡之靈進入,就失去原先的拯救。這事例正說明今日教會不求聖靈內住,以洗禮等同靈洗,雖前已逐出污靈,但終又被更狡猾之靈占據,造成教會失去神國見證資格。   14節:經文用过去完成式表示趕鬼事件是過去發生的事,這是一件實例,但與24-26節污靈重返是一假設例子不同,卻構成文章更完整的說明。兩位作者都提這鬼是啞巴的,正呼應禱告的呼求聲,更有前後對比效果。啞巴說話,就代表他能祈求,但祈求是為迎進聖靈,而非空置無主,否則更惡之靈進入,就失去原先的拯救。這事例正說明今日教會不求聖靈內住,以洗禮等同靈洗,雖前已逐出污靈,但終又被更狡猾之靈占據,造成教會失去神國見證資格。
行 109: 行 109:
 ===== (11:17-20) ===== ===== (11:17-20) =====
  
-  17節“意念”(G1270),此自常被柏拉圖使用,約僅此出現,指人的思想、概念,轉指意圖、打算,與10:27盡“意”同字根。馬太12:25則用G1761,常為亞里士多德使用,其意等同G1270.“分爭”(G1266)被動態用法,則僅路加使用,意為引起爭論。馬太12:25用G3307,則指分成若干份、瓜分。不論是國中引起爭端或一國瓜分成多個派系,都指國內鬥必致被棄置、放棄而成荒涼。“敗落”(G4098)原指落下、跌倒,或指倒塌、被摧毀,活泉解經將其直譯為“一個房子倒在另一個房子上面”,更生動表達一國分裂,自相分爭的後果。本節是耶穌駁斥的中心論點,意為撒旦國不會如此愚昧,自相殘殺,果若有此事,那是演戲給人看的,以欺瞞人的眼目。+  17節“意念”(G1270),此自常被柏拉圖使用,約僅此出現,指人的思想、概念,轉指意圖、打算,與10:27盡“意”同字根。馬太12:25則用G1761,常為亞里士多德使用,其意等同G1270. 
 +    “分爭”(G1266)被動態用法,則僅路加使用,意為引起爭論。馬太12:25用G3307,則指分成若干份、瓜分。不論是國中引起爭端或一國瓜分成多個派系,都指國內鬥必致被棄置、放棄而成荒涼。 
 +    “敗落”(G4098)原指落下、跌倒,或指倒塌、被摧毀,活泉解經將其直譯為“一個房子倒在另一個房子上面”,更生動表達一國分裂,自相分爭的後果。本節是耶穌駁斥的中心論點,意為撒旦國不會如此愚昧,自相殘殺,果若有此事,那是演戲給人看的,以欺瞞人的眼目。
  
-  18-20節:以連續三個假設句(第一類,表與事實符合)作為詳細推論的理由,佐證17節的主旨。三個推論將會成為事實來駁斥耶穌靠鬼王趕鬼,一是撒旦國是槍口一致對外的;一是猶太子弟兵若能趕鬼,們將成為攻擊者的審判官;一是耶穌靠神指頭趕鬼,以致神國臨到猶太人中。撒旦、子弟兵、神三方面都可以證顯耶穌行出這等能力,是得自他禱告的力量。他仰望神,接受神所賜聖靈,憑藉聖靈趕鬼。“神的手指”來自出8:19摩西在行出第三災後,法老術士们不能行出而說這是神的手指(和合本譯成手段)。作者故意用這詞,在46節中再出現,將神的手指對比律法師的手指,一個使人得解脫,一個不願行憐憫救助人。耶穌基督話之意,指出他知神欲願,行神憐憫作為,神的統治就臨到世人,他如摩西欲救以色列人,而今猶太人如其先祖否認摩西一般,來否認耶穌的呼籲。+  18-20節:以連續三個假設句(第一類,表與事實符合)作為詳細推論的理由,佐證17節的主旨。三個推論將會成為事實來駁斥耶穌靠鬼王趕鬼,一是撒旦國是槍口一致對外的;一是猶太子弟兵若能趕鬼,們將成為攻擊者的審判官;一是耶穌靠神指頭趕鬼,以致神國臨到猶太人中。撒旦、子弟兵、神三方面都可以證顯耶穌行出這等能力,是得自他禱告的力量。他仰望神,接受神所賜聖靈,憑藉聖靈趕鬼。“神的手指”來自出8:19摩西在行出第三災後,法老術士们不能行出而說這是神的手指(和合本譯成手段)。作者故意用這詞,在46節中再出現,將神的手指對比律法師的手指,一個使人得解脫,一個不願行憐憫救助人。耶穌基督話之意,指出他知神欲願,行神憐憫作為,神的統治就臨到世人,他如摩西欲救以色列人,而今猶太人如其先祖否認摩西一般,來否認耶穌的呼籲。
  
 ===== (11:21-26) ===== ===== (11:21-26) =====
行 117: 行 119:
   三個時間質詞“一旦、當其時”分成兩處,中間插入格言式結論(23節),構成本小段結構。34-36節有相似結構。三個質詞三個假設動詞,表達無論何時若有偶發之事。意為耶穌所提出的三件事,都是隨時會發生的,則趕鬼的意義不只在神蹟的意思上,耶穌將之提升到分辨敵我關係的層面上。   三個時間質詞“一旦、當其時”分成兩處,中間插入格言式結論(23節),構成本小段結構。34-36節有相似結構。三個質詞三個假設動詞,表達無論何時若有偶發之事。意為耶穌所提出的三件事,都是隨時會發生的,則趕鬼的意義不只在神蹟的意思上,耶穌將之提升到分辨敵我關係的層面上。
  
-  21節“當那強壯者將自己全副武裝起來看守”:撒旦是那強壯者,它隨時裝備自己看守屬乎它的產@,不是隨便一人就能攻克它的爪牙,使他人得解脫它的轄制。這個比喻是為說明撒旦國在今世裡是固的,故而為神國而戰絕非易事。+  21節“當那強壯者將自己全副武裝起來看守”:撒旦是那強壯者,它隨時裝備自己看守屬乎它的產,不是隨便一人就能攻克它的爪牙,使他人得解脫它的轄制。這個比喻是為說明撒旦國在今世裡是固的,故而為神國而戰絕非易事。
  
   22節“當比它更強壯者來到,勝過它,奪去它的全副裝備”:耶穌因與天父的交通禱告成為更強壯者,能將撒旦所憑據的全副裝甲奪走,並且分贓它的戰利品。相似用法在耶穌被釘十字架時,羅馬兵丁亦是分贓耶穌的衣服一樣。在古代戰爭中這種行為是理所當然,耶穌用這情境來指明撒旦國必然敗亡,但是真實手段不在於一時的趕鬼功效上,反在他被釘十字架時。這是惡者所無法知悉的方法,卻是神奧秘智慧的作為(參西二15)。全副裝備的比喻說法,由弗六章信者也當穿上以敵擋魔鬼的詭計,此六項軍裝:真理、公義、和好福音、信心、救恩、神的話,可對比撒旦在法利賽人和律法師身上所武裝的傳統教導,由37-52節所責備之諸虛偽來代表。   22節“當比它更強壯者來到,勝過它,奪去它的全副裝備”:耶穌因與天父的交通禱告成為更強壯者,能將撒旦所憑據的全副裝甲奪走,並且分贓它的戰利品。相似用法在耶穌被釘十字架時,羅馬兵丁亦是分贓耶穌的衣服一樣。在古代戰爭中這種行為是理所當然,耶穌用這情境來指明撒旦國必然敗亡,但是真實手段不在於一時的趕鬼功效上,反在他被釘十字架時。這是惡者所無法知悉的方法,卻是神奧秘智慧的作為(參西二15)。全副裝備的比喻說法,由弗六章信者也當穿上以敵擋魔鬼的詭計,此六項軍裝:真理、公義、和好福音、信心、救恩、神的話,可對比撒旦在法利賽人和律法師身上所武裝的傳統教導,由37-52節所責備之諸虛偽來代表。
行 123: 行 125:
   23節:比較9:50耶穌對約翰的更正說法,本節是以耶穌自己作評判準則,不是朋友就是敵人,沒有中間路線。9:50則是反面真理的述說,不是敵人就是同伴。句子本身是格言式重覆語詞,聚散用法可指軍隊召集參戰和驅散,在凱撒與龐培爭雄時,亦使用這二詞表示敵我分明。   23節:比較9:50耶穌對約翰的更正說法,本節是以耶穌自己作評判準則,不是朋友就是敵人,沒有中間路線。9:50則是反面真理的述說,不是敵人就是同伴。句子本身是格言式重覆語詞,聚散用法可指軍隊召集參戰和驅散,在凱撒與龐培爭雄時,亦使用這二詞表示敵我分明。
  
-  24-26節:應視本段為一比喻說法,以呼應21-22節的比喻。“我將回到先前我所出來的房子”,比喻中心惡靈從未甘願認輸,在屬靈爭戰中,它千方百計要占據人心,反面而言,人雖一時得脫離先前罪惡的轄制,卻未迎進聖靈來作主安居,如此只是讓鬼魔機會以更細緻的說辭來迷惑人,造成最後犯罪更大而不知。馬太引用這比喻而應用在這邪惡的世代也要如此,似乎歷史事實已應驗比喻內容。猶太人雖經歷被擄到巴比倫事件而蒙潔淨脫離偶像崇拜,但因現今不信的惡心以致對神的律法曲解,犯比被擄前偶像崇拜的罪更惡地步。路加雖未直接套用,但由下段經文37-52節內容,同樣指出此錯亂也在猶太人中間。+  24-26節:應視本段為一比喻說法,以呼應21-22節的比喻。“我將回到先前我所出來的房子”,比喻中心惡靈從未甘願認輸,在屬靈爭戰中,它千方百計要占據人心,反面而言,人雖一時得脫離先前罪惡的轄制,卻未迎進聖靈來作主安居,如此只是讓鬼魔機會以更細緻的說辭來迷惑人,造成最後犯罪更大而不知。馬太引用這比喻而應用在這邪惡的世代也要如此,似乎歷史事實已應驗比喻內容。猶太人雖經歷被擄到巴比倫事件而蒙潔淨脫離偶像崇拜,但因現今不信的惡心以致對神的律法曲解,犯比被擄前偶像崇拜的罪更惡地步。路加雖未直接套用,但由下段經文37-52節內容,同樣指出此錯亂也在猶太人中間。
  
 ===== (11:27-28) ===== ===== (11:27-28) =====
  
-   在這一段路加獨有資料中,記載兩項說明,首先婦人之言符合1:42以利沙伯對馬利亞的頌歌,也應驗1:48馬利亞的預言,可是她說的是女人家的話,只顯露血統關係。耶穌答以8:21的話,將焦點由個人肉身福份轉向眾人的屬天福份,他要糾正人與他之間關聯錯誤的觀念。在23節中既在神國評斷上是以他為基準,人與他的關係就不再按肉體來看,而是屬靈上。這話對天主教將馬利亞神聖化有絕對性否定,神看重的不是一時為祂所用的工具(二、三世紀教父即以此推論馬利亞的尊貴),雖然他們是有福的,但如亞述、巴比倫帝國怎能是神所喜悅呢?神更看中聽而極力看守祂的話之人。這人是神國裡的人,正如7:28在神國裡的比約翰還大。+   在這一段路加獨有資料中,記載兩項說明,首先婦人之言符合1:42以利沙伯對馬利亞的頌歌,也應驗1:48馬利亞的預言,可是她說的是女人家的話,只顯露血統關係。耶穌答以8:21的話,將焦點由個人肉身福份轉向眾人的屬天福份,他要糾正人與他之間關聯錯誤的觀念。在23節中既在神國評斷上是以他為基準,人與他的關係就不再按肉體來看,而是屬靈上。這話對天主教將馬利亞神聖化有絕對性否定,神看重的不是一時為祂所用的工具(二、三世紀教父即以此推論馬利亞的尊貴),雖然他們是有福的,但如亞述、巴比倫帝國怎能是神所喜悅呢?神更看中聽而極力看守祂的話之人。這人是神國裡的人,正如7:28在神國裡的比約翰還大。
  
   這對話也成為29-36節的教導中心。人常只見外面顯赫的事,卻無屬靈眼光看見真正黑暗的事。無論神蹟、趕鬼、眾人跟隨、肉身條件美好,外在現象的迷惑,不只是不信的猶太人,連耶穌的門徒也會同樣受迷(10:17)。能否點亮心眼看見這位耶穌所代表的真實意義,才是神向世人所顯示的中心徵兆,能聽而行他的教導者,才證明他們是蒙神賜聖靈於內。   這對話也成為29-36節的教導中心。人常只見外面顯赫的事,卻無屬靈眼光看見真正黑暗的事。無論神蹟、趕鬼、眾人跟隨、肉身條件美好,外在現象的迷惑,不只是不信的猶太人,連耶穌的門徒也會同樣受迷(10:17)。能否點亮心眼看見這位耶穌所代表的真實意義,才是神向世人所顯示的中心徵兆,能聽而行他的教導者,才證明他們是蒙神賜聖靈於內。
行 135: 行 137:
   耶穌的說話被婦人打斷後,現在又重新對群眾說話,文章藉以轉折再回到16節的問題上。“這世代”:帶指示代名詞用法,出現於29、30、31、32、50、51六節,馬太12章只用四次。“是邪惡的世代”,馬太增為“邪惡淫亂的世代”.“邪惡”一詞同字根詞本章出現於13、26、29、34、39五節中。作者使用以上兩詞將趕鬼、求徵兆、法利賽人和律法師受責備三件事相聯起來,正與耶穌禱告教導內容作反面對比。不聽從耶穌禱告教導者,就等同被更惡的靈進駐,他們是不聽智慧之言、不悔改之民,是如猶太傳統限制人知道神律法真義以致成為虛偽者。   耶穌的說話被婦人打斷後,現在又重新對群眾說話,文章藉以轉折再回到16節的問題上。“這世代”:帶指示代名詞用法,出現於29、30、31、32、50、51六節,馬太12章只用四次。“是邪惡的世代”,馬太增為“邪惡淫亂的世代”.“邪惡”一詞同字根詞本章出現於13、26、29、34、39五節中。作者使用以上兩詞將趕鬼、求徵兆、法利賽人和律法師受責備三件事相聯起來,正與耶穌禱告教導內容作反面對比。不聽從耶穌禱告教導者,就等同被更惡的靈進駐,他們是不聽智慧之言、不悔改之民,是如猶太傳統限制人知道神律法真義以致成為虛偽者。
  
-  約拿的徵兆由30節“正如約拿怎樣成為對於尼尼微人是個徵兆,同樣人子也將對於這世代是個徵兆”,是以人為徵兆而非以所行的能力作為徵兆。猶太人要求耶穌行出徵兆,耶穌答以他本身就是徵兆。耶穌從未以其出生作為他是神所差的愛子身分證明,本身就是徵兆不是在論他的神格,而是他所說所行的為證。約拿怎樣藉一日口傳信息(拿3:4),尼尼微人就信服神悔改離棄惡道,現在耶穌同樣傳神國信息要成為猶太人的徵兆,他們卻不如外邦人。南方女王風聞所羅門智慧,不辭千里之苦來聽,這世代卻棄絕耶穌智慧言語。作者同馬太一樣用兩個復活的不同字眼,表達外邦人因信悔改聽從智慧,將來在神的審判作證這世代人的罪。“在這裡有比所羅門、約拿更大者”,耶穌的信息比所羅門更有智慧,比約拿信息更美好的拯救之道,猶太人卻棄之如敝屣,因他們看重眼見之物,求血統純正(如法利賽人和律法師的出身),由27節婦人之言所暗示;也求神蹟能力大顯(如以利亞從天降火),如十章門徒行事鬼亦屈服。然而除了約拿神蹟再沒有神蹟給他們,人若不能明白約拿徵兆的意義,就不能得着耶穌的福音,也不能得到聖靈內住。聖靈是為顯明最後徵兆的那位,作者在本段中未提約拿的三日三夜,則死而復活不是作者在此所要強調,反由33-36節來說明人當如何看見這最後徵兆,才是作者要強調的。+  約拿的徵兆由30節“正如約拿怎樣成為對於尼尼微人是個徵兆,同樣人子也將對於這世代是個徵兆”,是以人為徵兆而非以所行的能力作為徵兆。猶太人要求耶穌行出徵兆,耶穌答以他本身就是徵兆。耶穌從未以其出生作為他是神所差的愛子身分證明,本身就是徵兆不是在論他的神格,而是他所說所行的為證。約拿怎樣藉一日口傳信息(拿3:4),尼尼微人就信服神悔改離棄惡道,現在耶穌同樣傳神國信息要成為猶太人的徵兆,他們卻不如外邦人。南方女王風聞所羅門智慧,不辭千里之苦來聽,這世代卻棄絕耶穌智慧言語。作者同馬太一樣用兩個復活的不同字眼,表達外邦人因信悔改聽從智慧,將來在神的審判作證這世代人的罪。“在這裡有比所羅門、約拿更大者”,耶穌的信息比所羅門更有智慧,比約拿信息更美好的拯救之道,猶太人卻棄之如敝屣,因他們看重眼見之物,求血統純正(如法利賽人和律法師的出身),由27節婦人之言所暗示;也求神蹟能力大顯(如以利亞從天降火),如十章門徒行事鬼亦屈服。然而除了約拿神蹟再沒有神蹟給他們,人若不能明白約拿徵兆的意義,就不能得着耶穌的福音,也不能得到聖靈內住。聖靈是為顯明最後徵兆的那位,作者在本段中未提約拿的三日三夜,則死而復活不是作者在此所要強調,反由33-36節來說明人當如何看見這最後徵兆,才是作者要強調的。
  
 ===== (11:33-36) ===== ===== (11:33-36) =====
  
-  點燈的比喻在第八章16節已使用過,8:16“所以當持續仔細看,你是怎樣聽”,其命令語氣動詞成為比喻的目的。同樣11:35“所以當持續注目,免得你裡面的光是黑暗”, 命令語氣動詞也成為比喻的目的。兩段經文同樣以眼目的關注為媒介,去查驗自己,兩者架構、用詞相似,所要表達內容也雷同。查驗自身如何聽耶穌教導,即以何種態度去接受耶穌的教導;查驗自身是否黑暗,即對耶穌教導是否照亮自己,是否接受他的教導。作者再三強調聽者對耶穌的話有無回應,作為接受神國信息的評判。猶太人如頑石不點頭,耶穌教導進不到他們的心裡,點燈卻照不亮他們,原因在於他們自身已是惡的,黑暗遮蔽他們心眼,不再是單純、坦率的眼光,心早有定見(偏見)才來聽耶穌的話,這話與他們無益。今日這道理同樣存在那活在教派裡的信徒中。+  點燈的比喻在第八章16節已使用過,8:16“所以當持續仔細看,你是怎樣聽”,其命令語氣動詞成為比喻的目的。同樣11:35“所以當持續注目,免得你裡面的光是黑暗”, 命令語氣動詞也成為比喻的目的。兩段經文同樣以眼目的關注為媒介,去查驗自己,兩者架構、用詞相似,所要表達內容也雷同。查驗自身如何聽耶穌教導,即以何種態度去接受耶穌的教導;查驗自身是否黑暗,即對耶穌教導是否照亮自己,是否接受他的教導。作者再三強調聽者對耶穌的話有無回應,作為接受神國信息的評判。猶太人如頑石不點頭,耶穌教導進不到他們的心裡,點燈卻照不亮他們,原因在於他們自身已是惡的,黑暗遮蔽他們心眼,不再是單純、坦率的眼光,心早有定見(偏見)才來聽耶穌的話,這話與他們無益。今日這道理同樣存在那活在教派裡的信徒中。
  
-  用詞上,光的相關字詞出現六次;“完整的”出現三次,按希臘文一次指身體(34節),一次指光明(36b),而36a則身體和光明並列,“完整的”可共同修飾;“黑暗”出現三次;“身體”出現四次,以致文詞呈現一再重複的效果,如同格言般的修辭,凸顯“瞭亮”(原指單一、坦然、不複雜)和“昏花”(原指辛勞,轉指邪惡、卑鄙)之間的差別。人的眼等同人如何看待耶穌,由猶太人兩種攻擊顯出他們視耶穌為污穢的代言人,因他所傳播的異於傳統,但這也是耶穌教導的中心點。能突破人的傳統教導,才能看見神國的呼召。撒旦以更惡的靈內注那心眼已是邪惡的人身上,他們就是邪惡世代,拒絕智慧不肯悔改,裡面裝滿奪和邪惡,耶穌話中之光只能照亮那裡面尚存有光的人,就是時刻省察自己,對神存有單一愛慕的眼之人。+  用詞上,光的相關字詞出現六次;“完整的”出現三次,按希臘文一次指身體(34節),一次指光明(36b),而36a則身體和光明並列,“完整的”可共同修飾這二詞;“黑暗”出現三次;“身體”出現四次,以致文詞呈現一再重複的效果,如同格言般的修辭,凸顯“瞭亮”(原指單一、坦然、不複雜)和“昏花”(原指辛勞,轉指邪惡、卑鄙)之間的差別。人的眼等同人如何看待耶穌,由猶太人兩種攻擊顯出他們視耶穌為污穢的代言人,因他所傳播的異於傳統,但這也是耶穌教導的中心點。能突破人的傳統教導,才能看見神國的呼召。撒旦以更惡的靈內注那心眼已是邪惡的人身上,他們就是邪惡世代,拒絕智慧不肯悔改,裡面裝滿奪和邪惡,耶穌話中之光只能照亮那裡面尚存有光的人,就是時刻省察自己,對神存有單一愛慕的眼之人。
  
 ===== (11:37-52) ===== ===== (11:37-52) =====
行 149: 行 151:
   37-38節:與27節相同情境用法來凸顯本段內容與前段所述,是相連接的,並非獨立論述。法利賽人藉請吃飯打斷耶穌的教導,耶穌以飯前不洗滌作引子,由此引出後續教導。路加省略太15:1-20、可7:1-23長篇論述有關潔淨真理的爭辯,只以簡短五節重點闡釋,不是他不重視食物潔淨律法,而是外邦人無猶太人傳統的包袱,他們只要清楚明白潔淨的實質教導用意,不受律法規範以外屬乎人的細節要求即可。   37-38節:與27節相同情境用法來凸顯本段內容與前段所述,是相連接的,並非獨立論述。法利賽人藉請吃飯打斷耶穌的教導,耶穌以飯前不洗滌作引子,由此引出後續教導。路加省略太15:1-20、可7:1-23長篇論述有關潔淨真理的爭辯,只以簡短五節重點闡釋,不是他不重視食物潔淨律法,而是外邦人無猶太人傳統的包袱,他們只要清楚明白潔淨的實質教導用意,不受律法規範以外屬乎人的細節要求即可。
  
-  39-41節:三句話三個對潔淨的解釋,是對律法中潔淨要求的真實含意講解。耶穌的解釋等同保羅對申25:4“牛踹穀時,勿籠住牠的嘴”的解釋法(提前5:17-18),是說出律法真義又非將字面要求移去,牛仍是不可籠住牠的嘴,當牠踹穀時。同樣耶穌談食物潔淨時,他點出潔淨律法屬天含義,但並非只有內裡潔淨外體污穢沒關係。猶太人只重外體潔淨,因在其社會中最易為人垢病,但內裡潔淨他人看不見,如44節的比喻,也就不在意。現今外邦教會犯下只求內裡潔淨,但實質上仍未達到神的標準時,卻將外體潔淨廢除了,以致落入污穢裡還自以為潔淨的,因著外面污穢也讓污穢滲透入內心,良知也污穢了,不能判斷何為神以為美善的了。+  39-41節:三句話三個對潔淨的解釋,是對律法中潔淨要求的真實含意講解。耶穌的解釋等同保羅對申25:4“牛踹穀時,勿籠住牠的嘴”的解釋法(提前5:17-18),是說出律法真義又非將字面要求移去,牛仍是不可籠住牠的嘴,當牠踹穀時。同樣耶穌談食物潔淨時,他點出潔淨律法屬天含義,但並非只有內裡潔淨外體污穢沒關係。猶太人只重外體潔淨,因在其社會中最易為人垢病,但內裡潔淨他人看不見,如44節的比喻,也就不在意。現今外邦教會犯下只求內裡潔淨,但實質上仍未達到神的標準時,卻將外體潔淨廢除了,以致落入污穢裡還自以為潔淨的,因著外面污穢也讓污穢滲透入內心,良知也污穢了,不能判斷何為神以為美善的了。
  
   39節:杯盤外面對比人心裡面,一是食物潔淨,一是人心潔淨,傳統只要求律法字面遵循,耶穌要求更高的律法聖別,此聖別不只對自己身體上的潔淨,對他人的掠奪和惡行更當清除,才是守神的潔淨律法。   39節:杯盤外面對比人心裡面,一是食物潔淨,一是人心潔淨,傳統只要求律法字面遵循,耶穌要求更高的律法聖別,此聖別不只對自己身體上的潔淨,對他人的掠奪和惡行更當清除,才是守神的潔淨律法。
行 167: 行 169:
   45-52節:作者藉一位律法師的插話,帶出本章耶穌第七次說話(前六次分別於2、5、17、28、29、39節)。律法師以為耶穌的責備也侮辱他們這些律法的解釋者,由此可知當代法利賽人的行為,背後有其學術依據支持,故而耶穌更深入指出他們的錯誤,才造成這世代落入惡者詭詐說辭,如夏娃受蛇話語迷惑而犯罪。   45-52節:作者藉一位律法師的插話,帶出本章耶穌第七次說話(前六次分別於2、5、17、28、29、39節)。律法師以為耶穌的責備也侮辱他們這些律法的解釋者,由此可知當代法利賽人的行為,背後有其學術依據支持,故而耶穌更深入指出他們的錯誤,才造成這世代落入惡者詭詐說辭,如夏娃受蛇話語迷惑而犯罪。
  
-  46節“難以負擔的擔子”,是針對律法解說而言,非指謀生方面。“擔子”只出現在太11:28、30,23:4加6:5和本節。都不是談生活重擔,而是針對律法所當有的個人責任。保羅將之區分為彼此擔當和自己擔自己的,在兩方面共同盡責就能擔負起律法責任,成全律法。但律法師的作為正好相反,為表現個人虔誠以致解釋律法字面含意時,不斷擴大範疇而成口遺傳,日後又視之與摩西五經同等地位,不讀拉比法典就視為不懂律法。“動”一詞原指接觸,用在醫療上指醫生的觸診以知傷患情況,則律法師只知下猛藥,卻不知病因,看似救人屬靈生命,實際是害人陷入律法陷阱。+  46節“難以負擔的擔子”,是針對律法解說而言,非指謀生方面。“擔子”只出現在太11:28、30,23:4加6:5和本節。都不是談生活重擔,而是針對律法所當有的個人責任。保羅將之區分為彼此擔當和自己擔自己的,在兩方面共同盡責就能擔負起律法責任,成全律法。但律法師的作為正好相反,為表現個人虔誠以致解釋律法字面含意時,不斷擴大範疇而成口遺傳,日後又視之與摩西五經同等地位,不讀拉比法典就視為不懂律法。“動”一詞原指接觸,用在醫療上指醫生的觸診以知傷患情況,則律法師只知下猛藥,卻不知病因,看似救人屬靈生命,實際是害人陷入律法陷阱。
  
   47-51節:分成兩小段,47-48節是責備猶太人先前殺害先的事,由其為先知修造墳墓作為見證;49-51節神的智慧宣告未來藉差遣眾先知和使徒再受殺害和逼迫,以致一併追討歷代的血價於當世代。   47-51節:分成兩小段,47-48節是責備猶太人先前殺害先的事,由其為先知修造墳墓作為見證;49-51節神的智慧宣告未來藉差遣眾先知和使徒再受殺害和逼迫,以致一併追討歷代的血價於當世代。
  
-  47-48節:修墳原是為紀念先知受害以記起教訓,但事實上宗教領袖永遠都在作秀,他們持續逼迫、反對與他們不同的律法解釋者,正如先知活著時受當代領袖棄絕一樣。“你們就是見證者,並且你們和你們祖宗有同一思想”,由猶太法典內容可知他們對律法的解釋,證明他們是反對眾先知的信息,所作所為和其祖宗一樣。+  47-48節:修墳原是為紀念先知受害以記起教訓,但事實上宗教領袖永遠都在作秀,他們持續逼迫、反對與他們不同的律法解釋者,正如先知活著時受當代領袖棄絕一樣。“所以你們就是見證者,並且你們和你們祖宗有同一思想”(48節上),由猶太法典內容可知他們對律法的解釋,證明他們是反對眾先知的信息,所作所為和其祖宗一樣。
  
-  49-51節:“神的智慧”亦出現在(羅11:33、林前1:21、24、2:7)。保羅使用這詞都指向神藉基督十字架作為,成為神的智慧。路加以下內容也同樣指出日後受差遣的先知和使徒,再受殺害與逼迫,是步基督十字架的道路,也和基督都成為審判以色列人的見證。歷代眾先知的血價,神都要未來一併追討,這應驗在耶路撒冷被毀滅,聖殿崇拜終止的事上。+  49-51節:“神的智慧”亦出現在(羅11:33、林前1:21、24、2:7)。保羅使用這詞都指向神藉基督十字架作為,成為神的智慧。路加以下內容也同樣指出日後受差遣的先知和使徒,再受殺害與逼迫,是步基督十字架的道路,也和基督都成為審判以色列人的見證。歷代眾先知的血價,神都要未來一併追討,這應驗在耶路撒冷被毀滅,聖殿崇拜終止的事上。
  
   52節“拿起知識的鑰匙”,鑰匙在太16:19指天國的,在啟1:18指死亡和陰間的,在啟3:7指大衛的,在啟9:1;20:1指無底坑。因此其用法都指進入神國或進入撒旦必滅之國的關鍵點,就是律法。知識是指對律法的認識,律法師只容讓與他們相合者所解釋如何成全律法,而完全阻斷神按天上的啟示來認識律法,由他們對耶穌的攻擊以佐證,他們同樣禁止人民去按耶穌教導來認識全備的律法。   52節“拿起知識的鑰匙”,鑰匙在太16:19指天國的,在啟1:18指死亡和陰間的,在啟3:7指大衛的,在啟9:1;20:1指無底坑。因此其用法都指進入神國或進入撒旦必滅之國的關鍵點,就是律法。知識是指對律法的認識,律法師只容讓與他們相合者所解釋如何成全律法,而完全阻斷神按天上的啟示來認識律法,由他們對耶穌的攻擊以佐證,他們同樣禁止人民去按耶穌教導來認識全備的律法。
行 334: 行 336:
   今天的教會對於解釋聖經,多重個人的領會,也喜愛以少數經節,大大地發揮,並且將他們的傳統強行插入到解釋中。   今天的教會對於解釋聖經,多重個人的領會,也喜愛以少數經節,大大地發揮,並且將他們的傳統強行插入到解釋中。
  
-  才LYX弟兄講解時,重視從經文結構來解明經文的本意真理。我們重視去明白經文的本意,就是神的真理,而不是要聽個人的意見。+  才LYX弟兄講解時,重視從經文結構來解明經文的本意真理。我們重視去明白經文的本意,就是神的真理,而不是要聽個人的意見。
  
   有聖靈,也有撒但、污靈。   有聖靈,也有撒但、污靈。
行 378: 行 380:
  
   願榮耀歸給神,阿們。   願榮耀歸給神,阿們。
- 
commentary/luk_11.1368367388.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4/04/04 20:43 -0500 Thu. (12 個月前) (外部編輯)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HTML5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