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ary:joh:joh_c19v11_c19v22_20240907
差異處
這裏顯示兩個版本的差異處。
commentary:joh:joh_c19v11_c19v22_20240907 [2024/09/06 09:17 -0500 Fri. (7 個月前)] – 建立 wcm | commentary:joh:joh_c19v11_c19v22_20240907 [2024/09/15 02:55 -0500 Sun. (7 個月前)] (目前版本) – 補充討論內容 wcm | ||
---|---|---|---|
行 5: | 行 5: | ||
===== 影片資源 ===== | ===== 影片資源 ===== | ||
- | * [[|【聖經原文查經】約翰福音查經-76 文字版(約 19: | + | * [[https:// |
* [[https:// | * [[https:// | ||
行 36: | 行 36: | ||
* **Q:誰有「更大的罪」,宗教領袖還是猶大?** | * **Q:誰有「更大的罪」,宗教領袖還是猶大?** | ||
* 彼拉多也有罪,只是罪較小。 | * 彼拉多也有罪,只是罪較小。 | ||
+ | |||
+ | **[討論]** | ||
+ | |||
+ | * **Q: | ||
+ | * 上週討論過,指「該亞法」或是指整體猶太公會。 | ||
+ | * **Q:(LYH)本句中談「⋯⋯為此(和合本譯:所以)⋯⋯」,上一句和下一句的關係是什麼?** | ||
+ | * WCM:祭司長、猶太公會,他們有權柄審判人,但他們應按公義審判,對於無罪的耶穌應當釋放。然而,他們卻將無罪的耶穌,交付給官府彼拉多去治罪。 | ||
+ | * LYX:他們是沒有權柄將無罪的耶穌交官的! | ||
+ | * **Q:(WWY)「那將我交付給你的人正有更大的罪」,是比誰有更大的罪?** | ||
+ | * LYH:一般認為是比彼拉多有更大的罪。 | ||
+ | * WCM:彼拉多的權柄是被上頭賦予的,他應按公義審判。他若不按公義審判,他就有罪。 | ||
+ | * 但是,將那無罪的耶穌,交給彼拉多,使彼拉多不按公義審判,那麼,那主謀去進行交付的那一位,罪是更大的。 | ||
+ | * 這等於是「慫恿他人犯罪」,教唆殺人,公會指使彼拉多去處死耶穌。 | ||
+ | * **Q:誰有「更大的罪」,宗教領袖還是猶大?** | ||
Joh 19:12 從此,那彼拉多一直找法子去釋放他;然而那些猶太人叫喊說著:「倘若你釋放了這人,你就不是那該撒〔凱撒〕的朋友。凡使他自己成為那王的人,就是持續反駁那是該撒的。」 | Joh 19:12 從此,那彼拉多一直找法子去釋放他;然而那些猶太人叫喊說著:「倘若你釋放了這人,你就不是那該撒〔凱撒〕的朋友。凡使他自己成為那王的人,就是持續反駁那是該撒的。」 | ||
行 41: | 行 55: | ||
* 彼拉多試圖得到猶太人同意釋放耶穌。但他本可以憑藉自己的權力做到這一點(約 19:10)。 | * 彼拉多試圖得到猶太人同意釋放耶穌。但他本可以憑藉自己的權力做到這一點(約 19:10)。 | ||
* 猶太人堅持釋放耶穌就是反對凱撒的人,理由是任何「自封為王」的人都與該撒對立。如果彼拉多釋放耶穌,他們可能會上告於該撒,控告彼拉多對耶穌這個意圖造反的王毫不作為。這很可能會惹怒該撒。 | * 猶太人堅持釋放耶穌就是反對凱撒的人,理由是任何「自封為王」的人都與該撒對立。如果彼拉多釋放耶穌,他們可能會上告於該撒,控告彼拉多對耶穌這個意圖造反的王毫不作為。這很可能會惹怒該撒。 | ||
+ | |||
+ | **[討論]** | ||
+ | |||
+ | * 猶太人在此是以耶穌自立為王,即犯了叛亂罪之理由,威脅彼拉多若不治罪,就是叛亂罪的同伙,是該撒的敵人(不是朋友)。 | ||
+ | * 「他的神的兒子」(約 19: | ||
Joh 19:13 於是,那彼拉多聽了這話後,就帶那耶穌到外面,而坐在(審判)臺上,在一個名為「鋪華石處」的地方,然而希伯來話叫「厄巴大」。 | Joh 19:13 於是,那彼拉多聽了這話後,就帶那耶穌到外面,而坐在(審判)臺上,在一個名為「鋪華石處」的地方,然而希伯來話叫「厄巴大」。 | ||
- | * **Q:誰坐在(審判)臺上,耶穌還是彼拉多?有以下兩種說法** | + | * **Q:誰坐在(審判)臺上,耶穌還是彼拉多?有以下兩種說法:** |
- | * 1、大多數學者認為彼拉多自己坐在審判席上。彼拉多將對耶穌作出判決,將他交給人釘在木架上,而羅馬的死刑判決通常是從審判席上宣佈的。因此,從歷史上看,彼拉多坐在審判臺上,而不是耶穌。 | + | * 1、大多數學者認為彼拉多自己坐在審判席上。彼拉多將對耶穌作出判決,將他交給人釘在木架上,而羅馬的死刑判決通常是從審判席上宣佈的。因此,從歷史上看,彼拉多坐在審判臺上,而不是耶穌。 |
- | * 2、少數學者主張彼拉多讓耶穌坐在審判臺上,認為是對「那猶太人的那王」的嘲弄(約 19: | + | * 2、少數學者主張彼拉多讓耶穌坐在審判臺上,認為是對「那猶太人的那王」的嘲弄(約 19: |
* 彼拉多似乎在權力和個人價值觀之間掙扎,他選擇了前者。 | * 彼拉多似乎在權力和個人價值觀之間掙扎,他選擇了前者。 | ||
+ | |||
+ | **[討論]** | ||
+ | |||
+ | * **Q:誰坐在(審判)臺上,耶穌還是彼拉多?有以下兩種說法:** | ||
+ | * 1、我們認為:由於主詞始終是彼拉多,因此是彼拉多坐臺上。 | ||
+ | * 2、這種說法不太可信。 | ||
Joh 19:14 然而這是那逾越節中的(安息)預備日,大約是第六小時〔約中午十二點〕,而他對那些猶太人說:「看啊!你們的那王。」 | Joh 19:14 然而這是那逾越節中的(安息)預備日,大約是第六小時〔約中午十二點〕,而他對那些猶太人說:「看啊!你們的那王。」 | ||
行 55: | 行 80: | ||
* **Q:大約是第六小時〔約中午十二點〕?《馬可福音》(可 15: | * **Q:大約是第六小時〔約中午十二點〕?《馬可福音》(可 15: | ||
* 奧古斯丁認為馬可記錄了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間;約翰則談到了逾越節的星期五,即為安息日(從星期五日落開始)做準備的一天。 | * 奧古斯丁認為馬可記錄了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間;約翰則談到了逾越節的星期五,即為安息日(從星期五日落開始)做準備的一天。 | ||
+ | |||
+ | **[討論]** | ||
+ | |||
+ | * Q**: 那逾越節中的(安息)預備日是指甚麼? 和合本譯「預備逾越節」,但耶穌和門徒在前一晚共進了逾越節的晚餐(路 22: | ||
+ | * **Q:由於「預備日」是指安息日前一天的通用名詞,指星期五,所以逾越節中的(安息)預備日等同「這是逾越節的星期五」?** | ||
+ | * LYX:「預備日」是專指每週第六日,因為當時並未用於三大節期的前一日。 | ||
+ | * 「那一逾越節」指的是「那一個逾越節期,包括除酵節,共七日」。 | ||
+ | * 在這七日中,必然會遇到一個第七日安息日及其之前的第六日預備日。 | ||
+ | * **Q:大約是第六小時〔約中午十二點〕?《馬可福音》(可 15: | ||
+ | * 「第六小時」:應是按羅馬算法自半夜零點起算,故為早上六點較為合理,而非按猶太算法為中午十二點,因為時間不足。 | ||
Joh 19:15 於是,那些人喊叫:「除掉!除掉!將他釘木架!」那彼拉多對他們說:「讓我將你們的那王釘木架嗎?」那些祭司長回應(說):「我們一直沒有王,除了那該撒以外。」 | Joh 19:15 於是,那些人喊叫:「除掉!除掉!將他釘木架!」那彼拉多對他們說:「讓我將你們的那王釘木架嗎?」那些祭司長回應(說):「我們一直沒有王,除了那該撒以外。」 | ||
行 64: | 行 99: | ||
* 「那持續不尊敬那子的人,就持續不尊敬那父,就是那差遣他的。」(約 5:23) | * 「那持續不尊敬那子的人,就持續不尊敬那父,就是那差遣他的。」(約 5:23) | ||
* **Q:「猶太人的王」可能被視為對羅馬統治的挑戰從而引發嚴厲報復,猶太宗教領袖透過處死耶穌,令他們不會被視為煽動叛亂的同謀?** | * **Q:「猶太人的王」可能被視為對羅馬統治的挑戰從而引發嚴厲報復,猶太宗教領袖透過處死耶穌,令他們不會被視為煽動叛亂的同謀?** | ||
+ | |||
+ | **[討論]** | ||
+ | |||
+ | * 本來猶太人是不屑與羅馬人為伍同謀的。 | ||
+ | * 然而,這裏特別表現出,他們卻與羅馬人同謀,可能是由於撒都該人為主的祭司成員,他們的權柄是羅馬人所賦予任命的。 | ||
+ | * 因此他們的做法,按現今政治外交的術語而言是:「聯絡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 | ||
+ | * **「我們一直沒有王,除了那該撒以外。」** | ||
+ | * 表示他與羅馬聯合,為了達到殺死耶穌的目的。 | ||
+ | * **Q:「猶太人的王」可能被視為對羅馬統治的挑戰從而引發嚴厲報復,猶太宗教領袖透過處死耶穌,令他們不會被視為煽動叛亂的同謀?** | ||
+ | * 應該是的。 | ||
Joh 19:16 於是,那時他將他交付給他們,好使他被釘木架。於是他們帶走了那耶穌。 | Joh 19:16 於是,那時他將他交付給他們,好使他被釘木架。於是他們帶走了那耶穌。 | ||
行 70: | 行 115: | ||
* 約翰在福音書中沒有直接提及耶穌的有罪還是沒有罪,而是交付給他們,而使他被釘木架。 | * 約翰在福音書中沒有直接提及耶穌的有罪還是沒有罪,而是交付給他們,而使他被釘木架。 | ||
* **Q:「他們」是誰?上文看來似猶太人,情理上看來像兵丁帶耶穌釘木架?** | * **Q:「他們」是誰?上文看來似猶太人,情理上看來像兵丁帶耶穌釘木架?** | ||
+ | * **[討論]:是的,是兵丁執行的,參先前討論。** | ||
===== 結構分析(約 19: | ===== 結構分析(約 19: | ||
行 87: | 行 133: | ||
* 耶穌背著木架離開耶路撒冷,這是羅馬處決的慣例(約 19:20) | * 耶穌背著木架離開耶路撒冷,這是羅馬處決的慣例(約 19:20) | ||
* **Q:猶太人和羅馬人都有不在城內執行死刑的傳統(徒 7: | * **Q:猶太人和羅馬人都有不在城內執行死刑的傳統(徒 7: | ||
+ | * **[討論]** | ||
+ | * 類似於中國古代,將犯人推到午門外處斬。就是在城門外。 | ||
* 「而對於那罪祭的牛犢子與那罪祭的多毛公山羊,就是牠們的血被帶進那聖所為著蔽罪的,他要帶出到那軍營外面,且他們要用那火焚燒牠們的皮、肉、糞。」(利 16: | * 「而對於那罪祭的牛犢子與那罪祭的多毛公山羊,就是牠們的血被帶進那聖所為著蔽罪的,他要帶出到那軍營外面,且他們要用那火焚燒牠們的皮、肉、糞。」(利 16: | ||
* 在約翰福音中的(約 5: | * 在約翰福音中的(約 5: | ||
行 96: | 行 144: | ||
* 其中一個罪犯嘲笑耶穌,而另一個則請求耶穌紀念他。這展示了面對死亡時,人們可以有不同的反應。 | * 其中一個罪犯嘲笑耶穌,而另一個則請求耶穌紀念他。這展示了面對死亡時,人們可以有不同的反應。 | ||
- | Joh 19:19 然而那彼拉多也寫照了一個標題,而放在那木架上。然而它是被寫著:「耶穌,那拿撒勒人,那猶太人的那王。」 | + | Joh 19:19 然而那彼拉多也寫了一個標題,而放在那木架上。然而它是被寫著:「耶穌,那拿撒勒人,那猶太人的那王。」 |
* 標題牌上通常描述了犯人的罪行。耶穌所犯的罪就因為他是猶太人的那王。 | * 標題牌上通常描述了犯人的罪行。耶穌所犯的罪就因為他是猶太人的那王。 | ||
* 彼拉多將耶穌稱為「猶太人的王」,這可能是對耶穌自稱是「王」的一種諷刺,也可能是對猶太人所期待的彌賽亞的一種諷刺。 | * 彼拉多將耶穌稱為「猶太人的王」,這可能是對耶穌自稱是「王」的一種諷刺,也可能是對猶太人所期待的彌賽亞的一種諷刺。 | ||
* 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任何自稱王的人都可能被視為對羅馬權威的挑戰。耶穌的這個稱號可能觸動了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期待,同時也可被視為對羅馬統治的潛在威脅。 | * 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任何自稱王的人都可能被視為對羅馬權威的挑戰。耶穌的這個稱號可能觸動了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期待,同時也可被視為對羅馬統治的潛在威脅。 | ||
+ | |||
+ | **[討論]** | ||
+ | |||
+ | * 「耶穌,拿撒勒人,那猶太人的那王」:這也是出現在拿但業的對話中(約 1: | ||
+ | * 這句話,共有七個希臘文字,若又用三種文字寫,內容不少,這標牌應該不小。 | ||
Joh 19:20 於是,那些猶太人中的許多人唸了這一標題;因為那耶穌被釘木架的地方是接近那城,且它是用希伯來文、羅馬文、希臘文被寫著。 | Joh 19:20 於是,那些猶太人中的許多人唸了這一標題;因為那耶穌被釘木架的地方是接近那城,且它是用希伯來文、羅馬文、希臘文被寫著。 | ||
行 108: | 行 161: | ||
* 用三種語言寫這標題表明了羅馬帝國對不同文化的包容,羅馬當局可能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平衡對猶太教的尊重。 | * 用三種語言寫這標題表明了羅馬帝國對不同文化的包容,羅馬當局可能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平衡對猶太教的尊重。 | ||
* 標語板上的三種語言表明耶穌的死是為了全世界,當耶穌被舉起時,他將吸引萬人來到他的身邊(約 12:32)。 | * 標語板上的三種語言表明耶穌的死是為了全世界,當耶穌被舉起時,他將吸引萬人來到他的身邊(約 12:32)。 | ||
+ | |||
+ | **[討論]** | ||
+ | |||
+ | * 「使用三種文字」的意義: | ||
+ | * 這是正式文告的宣告方式,等於是透過彼拉多的手,將此事召告天下,成為事實。 | ||
+ | * 古代如漢摩拉比法典,便是如此方式。 | ||
Joh 19:21 於是,那些猶太的祭司長對那彼拉多說:「請勿寫那猶太人的那王;反是那人自己說:『我一直是那猶太人的王。』」 | Joh 19:21 於是,那些猶太的祭司長對那彼拉多說:「請勿寫那猶太人的那王;反是那人自己說:『我一直是那猶太人的王。』」 | ||
行 113: | 行 172: | ||
* 他們歡喜讓耶穌釘在木架上,但他們不喜歡被彼拉多戲弄,認為耶穌是他們的王。彼拉多所寫的似乎會被人視為對耶穌身份的正式宣告,而不是他的控罪。祭司長對耶穌提出的指控是自稱為王,並意圖持續反駁該撒。(約 19:12, 15) | * 他們歡喜讓耶穌釘在木架上,但他們不喜歡被彼拉多戲弄,認為耶穌是他們的王。彼拉多所寫的似乎會被人視為對耶穌身份的正式宣告,而不是他的控罪。祭司長對耶穌提出的指控是自稱為王,並意圖持續反駁該撒。(約 19:12, 15) | ||
* 祭司長們試圖糾正彼拉多的標題,反映了他們試圖維護自己的宗教權威和解釋權 | * 祭司長們試圖糾正彼拉多的標題,反映了他們試圖維護自己的宗教權威和解釋權 | ||
+ | |||
+ | **[討論]** | ||
+ | |||
+ | * 彼拉多自始自終,認定耶穌就是「猶太人的王」,因為他一直使用這個稱呼。 | ||
+ | * 此舉對彼拉多有個好處,就是證明了猶太人中發生了叛亂,但被彼拉多所消滅了,這算是他的功勞。 | ||
+ | * 此舉也另一方面證實了,向全羅馬治下人民宣告,耶穌真的是「猶太人的王」,就算是猶太人不承認,但彼拉多仍然堅持不改,而正式公開宣告。 | ||
Joh 19:22 那彼拉多回應(說):「我所寫的,我已寫好了。」 | Joh 19:22 那彼拉多回應(說):「我所寫的,我已寫好了。」 | ||
* **Q:彼拉多不願意更改所寫來滿足猶太人要求的原因?與自身權威有關?** | * **Q:彼拉多不願意更改所寫來滿足猶太人要求的原因?與自身權威有關?** | ||
+ | * **[回答]** | ||
+ | * 如上所述,彼拉多在審判伊始,至將耶穌釘十字架,多次使用此稱呼,因此他不改此稱呼,表示他始終堅持如此認定耶穌的身份。 | ||
* 彼拉多作為政治代表,與祭司長們作為宗教領袖的立場發生了衝突。 | * 彼拉多作為政治代表,與祭司長們作為宗教領袖的立場發生了衝突。 | ||
+ | |||
+ | **[討論]** | ||
+ | |||
+ | * **Q:十字架的含義、各人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含義?** | ||
+ | * WWY:各人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含義,認為是「承認自己的罪」。 | ||
+ | * LYH:認為十字架的含義是代表「羞辱、苦難」,各人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含義則是「與基督同受苦難、同受羞辱」。 | ||
+ | * |Heb 13:12 |為此,耶穌也是如此,為要透過那自己的血,可以使那百姓成聖,就在那城門外受苦難。|| | ||
+ | * |Heb 13:13 |於是,讓我們持續出到那營外就了他去,好承當他的那辱罵。|| | ||
+ | * WCM:耶穌叫門徒「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主」,這應該是在門徒承認了自己的罪之後,才去做的,因此並不等同於承認自己的罪。 | ||
+ | * LYX:經文是「各人要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主」。 | ||
+ | * LYH:「捨己」原文是「否認自己」。 | ||
+ | * WWY:「背自己的十字架」是「釘死自己的老我,就是否認自己」。 | ||
+ | * LYH: | ||
+ | * Luk 9:23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 ||
+ | * ⋯⋯ | ||
+ | * Luk 9:26 凡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自己的榮耀裏、並天父與聖天使的榮耀裏、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 | ||
commentary/joh/joh_c19v11_c19v22_20240907.1725632225.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4/09/06 09:17 -0500 Fri. (7 個月前) 由 w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