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表

(馬可福音 15:16-15:41)講解

《馬可福音》是唯一沒有談到耶穌出生之事的,而其死、復活之事,是每個福音書所要談的重點,對此,(太)和(可)很類似,但(可)是當中添加最少其他內容的,只添加了(可 15:21)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字架,他是亞力山大和魯孚的父親,這兩位是羅馬教會所熟識的,且這裡用了幾個拉丁文,未見於其他福音書,由於拉丁文是羅馬通用語文,因此可以斷定,《馬可福音》是寫給羅馬教會的受信者。

對於釘十字架,事先要鞭打,用的是「蠍子鞭」,即末端帶鉤,鞭打後會造成皮膚破裂,造成出血,極為疼痛,又因釘十字架所造成的手腳傷口,也會不斷地少量出血,一般是經過二至三天後,因失血過多而死。

羅馬軍隊全營的兵(可 15:16),其中有兩個隊,約有六百人。一般不會輕易召集全營的兵,此次是因耶穌被控為「猶太人的王」,屬於叛亂的重罪,因此才全營召集。

「一根葦子」其他福音書將此記為是「作為他的權杖」,然而這裡卻是記為「打他的頭」,因頭是人最尊貴之處,因此表示羞辱他。後來又行了許多羞辱之舉,如同現今所謂的「行動劇」,這也是不尋常的,因為一般被釘十字架之人,並不會受此對待。這表示了在耶穌死前,人們用最卑微的方式來對待他,對比於他死後,卻受到了最尊貴的對待,也就是被安放於尊貴議士所準備的墓穴中。

到底耶穌是卑微者,或是尊貴者呢?這在乎人的眼光角度,視角是什麼。若從羅馬兵丁的觀點,他就是卑微的,然而若從尊貴議士約瑟的觀點,他卻是極尊貴的。因此,重點在乎「人心思的轉變」,這就是「悔改」之本意。

「古利奈人西門被勉強去背十字架」,這是基於羅馬律法規定,當官方有需要時,可以強徵人民為其服勞役。當時由於耶穌受盡折磨,身體肉體太軟弱了,無力背負十字架,因此由西門來為其背負,西門也因此留名。有時因著過於軟弱,無力背負自己的十字架,而需要由弟兄來代為背負,這也是神所安排的,我們也要學習這一點。

「沒藥調和的酒」(可 15:23),這有麻醉的效果,羅馬人用此使犯人減輕被釘時的巨大痛苦。這表示耶穌願意清醒地承擔一切的痛苦。

「醋」或譯「酸酒」(可 15:36),這是當時一般人用來提神解渴的酸酒,是為了要能夠使犯人稍微解渴,又能延長其存活時間,多受折磨,好使之不致提早昏迷。然而耶穌僅稍微嘗了一下,他很快就死亡(在其他福音書中記載),這是很不同的,與羅馬人之目的相反。

經文記載有許多細節,這是為了表明,耶穌確實被釘十字架,且確實死了。

耶穌巳初被釘,申初死亡,過程僅六個小時,這對於十字架刑而言,是極為罕見的。

釘十字架,一般是針對殺人或叛亂罪等重罪,為求殺雞儆猴之效,是公開執行,因此要人唾棄之。經文特意記下人們辱罵他的內容:

從世人的角度而言,耶穌如果要用能力來證明他是基督,最好就是從十字架上下來。然而耶穌堅決不用這種方式,而是把自己當作一位真實的人,去承擔這一切的痛苦。

「遍地都黑暗了」(可 15:33),耶穌是因著這地的「黑暗」而死的,我們過去也在其中,也是死的。

「以羅伊、以羅伊……」(可 15:33)來自於(詩 22 篇),詳細內容請查找本雅威聖會對該經文的講解內容。在《馬太福音》中用的是「以利、以利……」,這是由於不同語言發音所致。(詩 22 篇)主要是談到詩人自覺被離棄,要經過極大的苦難,之後將得到拯救。

「他叫以利亞呢」(35),這是由於以利亞是以色列的戰車馬兵,他是不經過死亡,直接升到天上去。或許他們聯想到這點。

「幔子……裂為兩半」(38),這是隔開聖所和至聖所之間的布幔,如今裂為兩半,人就能因著耶穌的死,而不再與至聖所中代表的神相隔開,而能與神同在。教會成為聖殿,若此幔子仍存,則教會與神仍有阻隔,如今幔子已裂,教會不再與神阻隔,而能與神同在。若此幔子仍存,則教會仍要受制於地上的殿、祭司,需要每年去以色列地朝聖,如有些回歸希伯來根源之人所講的。

「百夫長的見證」(39),耶穌在被釘十字架時,他並沒有不斷地呼喊、咒罵等等,而是如同沉默的羔羊,死前大喊後便斷氣,這是和常人極為不同的,因此百夫長為此作見證:「這人真是神的兒子!」


聖殿的功用

但由於先前有幔子,一般的祭司是不能進到幔子中,只有大祭司,一年一次,於七月初十贖罪日,帶著贖罪祭牲的血,進到至聖所內。由於人還必須要先贖自己的罪。……

由於耶穌基督成就了救恩,作了真的贖罪祭,因此就不必再像舊約那樣的方式去進行。……

長老回應

小人物的名字

古利奈人西門,能背負耶穌的十字架。

神為何不立時救耶穌?

若有一天,我們不是因自己的罪,卻要受十字架的恥辱,受盡冤曲而死。我們要好好思想之。

兩次拒絕減輕痛苦、延長生命

視死如歸,不以人為方式延長生命,逃離痛苦。可怕的不是神離棄他,而是他離棄了神。

何謂「人離棄了神」?這就是指,人不按照神的旨意,不願意完全承受神所要他受的痛苦,而使用人為的方式去延長生命,就是離棄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