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19 章(約 19:11-19:22)查經 20240907
經文:《雅威聖經漢譯本》; 本大段看法作者:CCY Ken; 編修:WCM; 日期:20240907。
影片資源
結構分析(約 18:29-19:16)耶穌被判死刑
說明
AA’:王
BB’:釘木架
CC’:猶太人的看法
DD’:彼拉多的行為
EE’:耶穌的回答
經文、看法
Joh 19:11 耶穌回應(說):「你從來沒有任何權柄對付我,除非是從上頭早已被賜給你了。為此,那將我交付給你的人正有更大的罪。」
[討論]
Q:「交付給你的人」,「人」是單數,耶穌指的是誰?交出耶穌的宗教領袖應該不是單數。猶大雖然背叛了耶穌,但並沒有直接將他交給彼拉多而只是交給宗教領袖。
Q:(LYH)本句中談「⋯⋯為此(和合本譯:所以)⋯⋯」,上一句和下一句的關係是什麼?
Q:(WWY)「那將我交付給你的人正有更大的罪」,是比誰有更大的罪?
Q:誰有「更大的罪」,宗教領袖還是猶大?
Joh 19:12 從此,那彼拉多一直找法子去釋放他;然而那些猶太人叫喊說著:「倘若你釋放了這人,你就不是那該撒〔凱撒〕的朋友。凡使他自己成為那王的人,就是持續反駁那是該撒的。」
[討論]
Joh 19:13 於是,那彼拉多聽了這話後,就帶那耶穌到外面,而坐在(審判)臺上,在一個名為「鋪華石處」的地方,然而希伯來話叫「厄巴大」。
[討論]
Joh 19:14 然而這是那逾越節中的(安息)預備日,大約是第六小時〔約中午十二點〕,而他對那些猶太人說:「看啊!你們的那王。」
Q: 那逾越節中的(安息)預備日是指甚麼? 和合本譯「預備逾越節」,但耶穌和門徒在前一晚共進了逾越節的晚餐(路 22:15)?
Q:由於「預備日」是指安息日前一天的通用名詞,指星期五,所以逾越節中的(安息)預備日等同「這是逾越節的星期五」?
Q:大約是第六小時〔約中午十二點〕?《馬可福音》(可 15:25)記載,「然而已是第三時辰(約上午九點),而他們把他釘在木架上了」
奧古斯丁認為馬可記錄了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間;約翰則談到了逾越節的星期五,即為安息日(從星期五日落開始)做準備的一天。
[討論]
Q: 那逾越節中的(安息)預備日是指甚麼? 和合本譯「預備逾越節」,但耶穌和門徒在前一晚共進了逾越節的晚餐(路 22:15)?
Q:由於「預備日」是指安息日前一天的通用名詞,指星期五,所以逾越節中的(安息)預備日等同「這是逾越節的星期五」?
Q:大約是第六小時〔約中午十二點〕?《馬可福音》(可 15:25)記載,「然而已是第三時辰(約上午九點),而他們把他釘在木架上了」
Joh 19:15 於是,那些人喊叫:「除掉!除掉!將他釘木架!」那彼拉多對他們說:「讓我將你們的那王釘木架嗎?」那些祭司長回應(說):「我們一直沒有王,除了那該撒以外。」
彼拉多稱耶穌為「你們的那王」。對猶太人來說,耶穌作為他們的王是不能忍受的。
彼拉多在這裡既有同情又帶有嘲弄的口吻。
在舊約時代,以色列的長老說:「現在求你為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撒上 8:5),雅威的回應是:「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撒上 8:7)」。現在以色列的祭司長則回應(說):「我們一直沒有王,除了那該撒以外。」
舊約以色列人厭棄雅威作王,新約以色列人厭棄雅威的彌賽亞作王
「那持續不尊敬那子的人,就持續不尊敬那父,就是那差遣他的。」(約 5:23)
Q:「猶太人的王」可能被視為對羅馬統治的挑戰從而引發嚴厲報復,猶太宗教領袖透過處死耶穌,令他們不會被視為煽動叛亂的同謀?
[討論]
本來猶太人是不屑與羅馬人為伍同謀的。
然而,這裏特別表現出,他們卻與羅馬人同謀,可能是由於撒都該人為主的祭司成員,他們的權柄是羅馬人所賦予任命的。
因此他們的做法,按現今政治外交的術語而言是:「聯絡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
「我們一直沒有王,除了那該撒以外。」
Q:「猶太人的王」可能被視為對羅馬統治的挑戰從而引發嚴厲報復,猶太宗教領袖透過處死耶穌,令他們不會被視為煽動叛亂的同謀?
Joh 19:16 於是,那時他將他交付給他們,好使他被釘木架。於是他們帶走了那耶穌。
他的決策反映了對集體利益(羅馬帝國和猶太人)的優先考慮。
約翰在福音書中沒有直接提及耶穌的有罪還是沒有罪,而是交付給他們,而使他被釘木架。
Q:「他們」是誰?上文看來似猶太人,情理上看來像兵丁帶耶穌釘木架?
結構分析(約 19:17-22)耶穌被釘十字架
說明
Joh 19:17 且使他自己背著那木架出來,到那名為「頭蓋骨」(髑髏)的地方,那地希伯來話叫「各各他」。
耶穌背著木架離開耶路撒冷,這是羅馬處決的慣例(約 19:20)
Q:猶太人和羅馬人都有不在城內執行死刑的傳統(徒 7:57-58)?
「而對於那罪祭的牛犢子與那罪祭的多毛公山羊,就是牠們的血被帶進那聖所為著蔽罪的,他要帶出到那軍營外面,且他們要用那火焚燒牠們的皮、肉、糞。」(利 16:27),猶太人無意中完成了最偉大的贖罪祭。
在約翰福音中的(約 5:2)中記載:『在那耶路撒冷,靠近那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文被稱為畢士大池。』在畢士大池看到耶穌對猶太人的憐憫;在各各他,則看到猶太人對他們的王的殘忍!
Joh 19:18 在那裏他們將他釘木架了,且還有其他兩位伴同他,在這邊和在那邊,而那耶穌在中間。
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的兩人都是罪犯(路 23:32-33)和強盜(太 27:44)。應驗先知以賽亞說他將「列在罪犯之中」(賽 53:12)。路加指出,兩人之一轉向耶穌作為祂的救主(路 23:40-43)。
耶穌置於兩個罪犯的中間,彼拉多可能將焦點放在他身上。
其中一個罪犯嘲笑耶穌,而另一個則請求耶穌紀念他。這展示了面對死亡時,人們可以有不同的反應。
Joh 19:19 然而那彼拉多也寫了一個標題,而放在那木架上。然而它是被寫著:「耶穌,那拿撒勒人,那猶太人的那王。」
標題牌上通常描述了犯人的罪行。耶穌所犯的罪就因為他是猶太人的那王。
彼拉多將耶穌稱為「猶太人的王」,這可能是對耶穌自稱是「王」的一種諷刺,也可能是對猶太人所期待的彌賽亞的一種諷刺。
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任何自稱王的人都可能被視為對羅馬權威的挑戰。耶穌的這個稱號可能觸動了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期待,同時也可被視為對羅馬統治的潛在威脅。
[討論]
Joh 19:20 於是,那些猶太人中的許多人唸了這一標題;因為那耶穌被釘木架的地方是接近那城,且它是用希伯來文、羅馬文、希臘文被寫著。
當時正值逾越節,因此會有很多散外海外的猶太人前往耶路撒冷守節而目睹耶穌被釘木架的情境。
希伯來語是猶太人的語言。希臘語和拉丁語是羅馬帝國的語言。這三種語言證明瞭猶太人、希臘人和羅馬人在當時有一定程度的交流。
用三種語言寫這標題表明了羅馬帝國對不同文化的包容,羅馬當局可能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平衡對猶太教的尊重。
標語板上的三種語言表明耶穌的死是為了全世界,當耶穌被舉起時,他將吸引萬人來到他的身邊(約 12:32)。
[討論]
Joh 19:21 於是,那些猶太的祭司長對那彼拉多說:「請勿寫那猶太人的那王;反是那人自己說:『我一直是那猶太人的王。』」
他們歡喜讓耶穌釘在木架上,但他們不喜歡被彼拉多戲弄,認為耶穌是他們的王。彼拉多所寫的似乎會被人視為對耶穌身份的正式宣告,而不是他的控罪。祭司長對耶穌提出的指控是自稱為王,並意圖持續反駁該撒。(約 19:12, 15)
祭司長們試圖糾正彼拉多的標題,反映了他們試圖維護自己的宗教權威和解釋權
[討論]
彼拉多自始自終,認定耶穌就是「猶太人的王」,因為他一直使用這個稱呼。
此舉對彼拉多有個好處,就是證明了猶太人中發生了叛亂,但被彼拉多所消滅了,這算是他的功勞。
此舉也另一方面證實了,向全羅馬治下人民宣告,耶穌真的是「猶太人的王」,就算是猶太人不承認,但彼拉多仍然堅持不改,而正式公開宣告。
Joh 19:22 那彼拉多回應(說):「我所寫的,我已寫好了。」
[討論]
Q:十字架的含義、各人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含義?
WWY:各人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含義,認為是「承認自己的罪」。
LYH:認為十字架的含義是代表「羞辱、苦難」,各人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含義則是「與基督同受苦難、同受羞辱」。
WCM:耶穌叫門徒「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主」,這應該是在門徒承認了自己的罪之後,才去做的,因此並不等同於承認自己的罪。
LYX:經文是「各人要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主」。
LYH:「捨己」原文是「否認自己」。
WWY:「背自己的十字架」是「釘死自己的老我,就是否認自己」。
L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