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經歷系列 1:變與不變 ====== 作者:林義勳 LYX; 初稿日期:20250123; 講講日期:20250201; 編修:WCM。 ===== 前言:人性的本質,由變到不變 ===== ((一、個人經歷見證簡介:1、追尋信仰、查考聖經。2、逐漸發現 TJC 教會內部問題,被排斥而離開。3、在其他教會中追尋,例如聚會所,但也發現其中存在巨大的問題。4、成立教會,期望能有愛、能聯合,但仍然有困難。5、進入靈糧堂教會體系中十年,也發現有問題,被排斥,最終離開。6、與我的兄弟一同進入原文查經,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逐漸了解律法內容。)) ((二、經上說,那位神是永不改變的,但是不斷改變的人,如何能說明介紹那位不變的神呢?)) ((三、經上所說的「變與不變」,該如何律待?)) ==== 1、生理與心靈 ==== * 隨年紀的增長,由年少時習於變動,愛好快速的、奇異的變動,到年老時安於固定模式的生活環境。不論在生理上是如此,在心靈上更是。 ==== 2、社會變遷 ==== * 在社會的變遷上,年少者也比年老者易於習慣快速的改變,在科技的快速變化中,更是如此。 ==== 3、政治思惟 ==== * 在政治的思惟上,因年少無知,而習於按所受的教導而固定其政治思惟,但年長者因其經歷而更易於在思惟上探求,進而改變原先的政治思惟。 ==== 4、宗教信仰 ==== * 在宗教信仰上,因出生背景的差異、環境變遷、年齡增長、個性等因素,其變化的快慢有所不同,但是否有「神啟」或「揀選」,才是最大變異的因素。 ==== 5、變動方向 ==== * 「變」是必然的,但最終是往好的方向,或是往壞的方向,並非人能完全掌控。 ===== 緒論:由耶穌與法利賽人的對話談起 ===== ===== 壹、和誰一同坐席?(太 9:10-13) ===== * 1、法利賽人傳統思想造成的作法:不願與罪人同席(出於「分別為聖」的經訓)。 * 2、耶穌從律法真義中看到神心意的作法:與罪人同席(出於「堅愛」的經訓)。 * 只要人願意悔改、改變、離開惡行,神就願意給人有機會,因為神是守約的,人只要願意回轉,從背約轉為守約,那麼神就願意給人「堅愛」。 * 3、改變作法從改變心態上開始,而改變心態從真正明白律法出發。 * 4、願意改變傳統,在乎有無來自屬天的開啟(神啟),與人是否願意聽從順服。 ===== 貳、安息日的安息是給誰的?(太 12:1-21) ===== ==== 1、法利賽人認為 ==== * 安息是給那能自足飲食以備安息日所用的人,和能平安進入安息敬拜裏的人。 * 他們忽略了那貧乏、無能力事先預備的人,也忽略了那在病痛中、在軟弱中,無法進入安息中的人。 ==== 2、耶穌認為 ==== * 凡是願意卻貧乏不能預備安息日食物的人,和在病痛、苦難中的人,都能享受此安息。 ==== 3、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 * 人子耶穌並不是改變安息日的律法,而是改變當時人們對安息日的錯誤作法。 * 他要使人們明白,安息日是帶來周遭眾人的安息,而非單單自己個人的安息。 ==== 4、「愛」與「安息」,都是「律法」內容,彼此密不可分! ==== * 必須明白律法中的「愛」,才能帶給鄰舍真正的安息,愛是永不止息。 ===== 主論:變與不變的協調 ===== ===== 壹、「變」是常態 ===== ==== 1、人體的變化是常態 ==== * 它隨著人的年紀、生活環境而變化。 ==== 2、人內在思惟改變也是常態 ==== * 它隨人的成長、經歷、社會環境變遷而有所改變。 ==== 3、人的心靈也常在變化 ==== * 它隨人的宗教體會、神靈啟示、同群體磨合等因素而改變。 ===== 貳、人們大多厭惡「改變」 ===== ((舉例說明:最近春節假期,二女婿初次要住我家,對此改變,感到非常緊張。之後和二女兒談,並了解了其他住過的女婿的心得,而有所緩解。例如: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有一段時間怕生,也因為懼怕改變所致。)) ==== 1、人對政治變色龍的厭惡 ==== * 改變政治立場,意味著背棄原有立場、背叛先前的政治盟友。 * 熱衷於某種政治理念,也相當於崇拜某種宗教信仰。 ==== 2、人對改變宗教者的不屑 ==== * 宗教信仰決定了人生的價值觀,「改變」意味著否認自己先前的人生價值、不僅否認了自己的,也連帶否認了許多人的人生價值。 ==== 3、人內在思惟改變的類型 ==== 常人可能是多種類型同時並存,而非單屬一型。 === A、直射型 === * 容易接受權威的說法而改變。 === B、邏輯型 === * 凡事經過自身思惟理解後,才會改變。 === C、情感型 === * 重視人際關係,易因情感而改變。 === D、屬靈型 === * 以神啟示和神言為唯一判斷的標準,以決定是否改變。 ==== 4、人厭惡改變的原因 ==== === A、趨吉避凶:改變帶來不安全感 === * 人的情感上是喜悅、習慣於原有熟悉的人、事、物上,因為是人可以掌控的,是安穩可靠的。 === B、生理與心理老化:改變需要更多再生能力 === * 人在環境急速變遷時,常跟不上變化,尤其年齡越大者更是如此,不論是科技文明、各類思惟、信仰上,都是如此。 === C、身份認同:改變帶來困擾及疑惑 === * 自身的變化,無論在身體或心理上的變化,常使人煩躁。 * 更遑論同群體中的人,他們的改變也會造成自己的困擾、疑惑。 ==== 5、對信仰上的變化,更為人們所反感 ==== === A、常人難以明白,改變信仰者的結局,不符合常見的價值觀。 === * 改變信仰上的看法和作法,將使他人,尤其是跟隨者們,造成疑惑。 * 耶穌由傳福音者、救助者,轉換成被定罪者、受害者,他的門徒就無法接受。聖經再三強調他們反對、抗拒十字架的路。 === B、常人難以接受,改變信仰後所造成的損失、所要付出的代價。 === * 信任專家權威是人的常態,隨眾心理也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極少數人出現與原有信仰不同的改變,大多會退縮回到原有安穩的信仰思惟,不願嘗試去理解、思辨。 * 耶穌對律法的解釋和施行方式,與猶太傳統截然不同,以致雖有神蹟奇事的見證,大多數人仍不願跟隨。 * 信仰常是因群體而持續存有,脫離群體非人本性,因此願意改變信仰可能是來自群體的排斥造成,也有因個人個性上常是鶴立雞群的,有較多獨立思考者才願意改變。因此對於脫離群體者,人常是對其厭煩而非同情。 === C、常人沒有能力去辨別,改變信仰內容之好壞對錯。 === * 改變信仰內容的發起者,可能是來自於「神啟」,但也可能是來自於「惡靈」,常人沒有能力去辨別此點,以致於多是走保守路線,以順從舊有習俗為安。 ===== 參、「不變」是聖經的根本 ===== ===== 一、「神永不改變」之見證 ===== ==== 1、神的應許永不改變 ==== * **A、神對始祖的應許** * 女人的後裔傷古蛇的頭(權柄)。 * 不僅是只有耶穌自己一次的應驗,也在基督的身體(教會)中持續應驗。 * **B、神對挪亞的應許** * 與血肉者立約不再被洪水滅絕。 * **C、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 * 得後裔和迦南地為業。 * **D、神對西乃山下百姓應許** * 聽話守約者作神子民。 * **E、神對以色列民應許** * 興起先知如摩西,傳神一切吩咐。 ==== 2、神的行事準則永不改變 ==== * **A、成為神兒女的,都是從神生的** * (約 1:12-13)「接受者、信徒」; * (西 1:15)「信徒與基督」。 * **B、神人交通管道都是透過使者** * 不分祭司、先知、使徒、聖靈、天使。((「透過使者」:人不可能直接看見神,因神住在人不可見的光中。連摩西也不能看見神。)) * **C、對人的要求都是達到完全** * 不分已信的、未信的。 * **D、救恩都按信心與行為準則** * 不分猶太、外邦; * 不分今時、古時。 * **E、審判都按神律而斷案** * 不分靈界、現世。 ==== 3、神創造、救贖的最終目的是不變的 ==== * A、創造有神形像樣式者,這樣的人要代表神,去治理受造物。 * B、救贖人,使之恢復神形象,得勝者在新天地裏治理。 * C、最終是審判魔鬼、死亡和陰間,使神名、神國、神旨,通行天地間。 ===== 二、「神不改變、不轉動」的聖經經文 ===== ==== 1、(雅 1:17)在祂(父)那裏不存在變動或轉動的陰影。 ==== * **[[:version:yhb:jam|《雅威聖經譯本》〈雅各書〉]]原文直譯:** * 「每一樣美善的贈品和每一樣完全的禮品,都是從上頭,從那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在祂那裡不存在變動或轉動的陰影。」[[:version:yhb:jam|(雅 1:17)]] * 《和合本》譯作: * 「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 1:17) === A、不「轉動」(G5157)的陰影 === * 聖經僅(雅 1:17)出現,原指天文學術語,希臘的神學以此顯示,神是不變的真理。 === B、不「變動」(G3883) === * 由(G3844)和(G236)組成。 * 「改變、轉換」(G236)出現於: * (來 1:12)「天地改變」; * (林前 15:52)「號筒末次吹響,我們也要改變。」; * (羅 1:23)「將不朽壞之神的榮耀,變成偶像。」等等經文。 * **代表屬今世的在末後都要改變,唯有那神是不變的。** ==== 2、(詩 102:27)「然而祢是祂,祢的年歲不結束」 ==== * 《和合本》譯作「唯有你永不改變,你的年數沒有窮盡。」 ==== 3、(瑪 3:6)「因我雅威,我不改變(H8138)。」 ==== ==== 4、(詩 89:34)「我不俗化我的約,且我嘴唇的流出,我不改變。」 ==== ==== 結論:因此神本身、祂的約,和祂說出的話,都不會改變! ==== ===== 肆、外邦信徒對聖經的理解上,卻大多贊同「神的行事準則是因人而變」 ===== ==== 1、此奇特的思惟,推敲其背後原因 ==== === A、外邦人生活模式習慣,並不按照聖經中神的妥拉律法 === * 「妥拉」一詞,就是「神的律法」,就是「神的教導指示」,就是「猶太人正確的律法傳統的生活模式」。 * 外邦信徒欠缺猶太人正確的律法傳統生活模式。 === B、「時代論」的誤導 === * 「時代論」的聖經觀點雖早被斷定為異端,卻深受外邦信徒接納。 === C、「啟示進化論」的誤導 === * 「啟示進化論」的觀點認為,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認為神的啟示是不斷進化的,甚至於可以推翻過去的啟示,因此這個理論認為,聖經的神約分新舊,舊約已失效了。 === D、「新約聖經翻譯本」的誤導 === * 「仇恨、貶低、歧視猶太人」的觀念,是絕大多數外邦信徒從新約聖經翻譯本的閱讀中,所形成的錯誤認知,因為其長久以來,缺乏正確的解經訓練。 * 這是聖經翻譯本失真、偏離真理的情況,因此所造成的嚴重後果! === E、「靈感讀經、靈意解經、多元解經」的誤導 === * 「靈感讀經」、「靈意解經」的濫用,誤以為聖經可以給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受。 * 「多元解經」的方式,被大多數外邦信徒所認同,也就是要求彼此接納不同觀點,即使是彼此的觀點相互對立、矛盾,也不可強迫他人只能接受「獨一真理」的觀點。 * 這相當於是否認了經文:「達到這神兒子的那信心和真知識的一致景況」(弗 4:13)的可能性。 === F、聖經經文存在難題,以致於懷疑聖經的可靠性 === * 聖經經文中確實有多處經文,或因抄本問題,或因經文本身而難以解釋,以至於難有一致看法。 * 例如某些經文明明是敘述同一事件,卻因存在於不同經卷中(如《四福音書》、《摩西五經》),而有看似不一致的記載內容,如此便引發了解釋上的難題,因此往往造成許多聖經讀者誤解,誤以為聖經神言並非唯一準則。 ==== 2、受了「不良的思惟模式」所影響 ==== === A、「自以為是」的思惟:認為自己領受的是神的啟示,以為自己是先知! === * 重視「個人的領受」,輕忽「先知的講道」,甚至取代之。 * 以「人智」取代「神啟」。 === B、混淆了「拯救」與「賞賜」的意義 === * 將「神的拯救」與「神的賞賜」,混為一談。 * 神對以色列人是先拯救,再因其信心與行為的得勝而得迦南地為賞賜。 * 外邦信徒卻以為神因耶穌基督的救贖,就必得進天國的賞賜。 === C、否認世上有「不變的唯一準則」 === * 扭曲了「不變的真理」。 * 否認「唯一準則」的存在。 === D、「自比為神」的罪 === * 犯了「始祖之罪」,即「視人自己如神,能斷定善惡」。 ===== 伍、《傳道書》中可變的、永不變的 ===== ===== 一、會改變的 ===== * 1、大自然的一切物質。 * 2、人一生勞碌的成果。 * 3、人的喜樂、福祉、智慧、生命氣息、財富、子孫、長壽、美名。 ===== 二、永不改變的 ===== * 1、死亡(傳 2:16)。 * 2、神指定的時間(傳 3:1, 11)。 * 3、神所做的一切事(傳 3:14)。 * 4、神必要審判義人和惡人(傳 3:17)。 * 5、這是人的全部,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傳 12:13)。